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本文对“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进行了探究。
“三位一体” 疏导 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9-02
1.引例
文文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对待班级事务积极主动,先后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办的班级黑板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在学习和各项工作方面争强好胜。在初二上学期的英语演讲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小失误没有胜出,趴在座位上嚎啕大哭,谁也劝不了。对选上的同学不服气,非得找出别人的小毛病,已获得心理平衡。通过了解,家长对其要求很严格,每每落后便训斥,说她没有努力,并拿班里的同学或她的好朋友比较,文文很反感,认为自己真的努力了,只是一到考试心里就发慌。因为这事,我跟文文的家长聊了一下,了解到文文的妈妈爱唠叨,不停地抱怨,爸爸木讷,不善言辞,却经常在家因为小事导致夫妻大打出手。文文还有个弟弟,今年8岁。家长的注意力多在弟弟身上,文文因此很以为然,从初二开始对家长的严格管理出现抵触,渐渐地文文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初二元旦前举行的才艺展示,文文原创的小品引起师生的轰动,班里有一位男生对她很是钦佩,文文也有点膨胀,在排练小品续集时,对演员横加指责,引起同学的反感,那个男生也开始疏远她,因此,文文在QQ上发表说说,对跟男生交往过密的女生颇有微词,从而被反感她的同学们集体孤立。终于,在一节体育课上,文文伸手攥住了公开怂恿她的好朋友要疏远她的一位女生的衣领……反应强烈,觅死觅活。发生了上述事件后,老师积极处理这件事,并请涉及这件事的几个学生家长配合做工作,分析各个孩子的优缺点,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让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公开向文文道歉,另外几个孩子都表现出诚意,希望与文文以后好好做朋友。而文文不想原谅他们。文文有些不依不饶,对同学提醒她不要在QQ上发表言辞激烈、诽谤他人的“说说”不以为然,不听家人的劝解,以为爸爸妈妈只向着别人说话,不爱她,不能保护她。为了寻求朋友,减少烦恼,她经常与上职专的表哥和校外学生混在一起,一天晚上到深夜不归,害得妈妈开车到处找她,刚进家门就被爸爸打了两个耳光。文文受不了了,决定与父母老师断绝关系……。基于此,我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给予她以及她的爸爸妈妈以心理咨询……。
2.初中生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是促进其学业进步;二是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三是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等。
(2)性意识的觉醒。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開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3)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4)学习成绩分化激烈。成绩分化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3.初中生逆反心理有效疏导
艾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儿童就会以野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有效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1)家庭
家庭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因此家 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学生本身的感受出发,父母的道德水平对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两个因素,世界很小,像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像个世界。
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而且各个阶段的教育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其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家教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期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到真、善、美的硕果。当然播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选择良种,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良种更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但有一点规律还是应当遵循的,正如种子虽然很小,而果实却很多
很大的道理一样,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品质开始培养,比如礼貌待人、诚实友爱、尊敬师长等等。这些品质看似很细小平常,实际上他们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基因,而且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中应当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这些品质内化在他们的心田里,只要以后的教育得力、适当,真、善、美的内含就会不断地扩展、升华,由爱身边的人到爱社会上的人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由懂礼貌到懂公德到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 (2)学校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很重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实践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
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外因素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明显增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如果说现在有一些现象仿佛是社会的影响大于学校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教育还应该加强,而不能削弱。虽然奖惩最初只是对人们的情绪发生影响,但是连续的奖励或惩罚,就会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对学生实行奖励或惩罚时都要慎重。
(3)社会
社会风气对学生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去有人说校園是一座象牙塔,但信息时代的象牙塔即是八面来风,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初中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相对于家庭和校园来说,社会属于外面的世界,但内外世界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如果社会风气好,它将有助于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果,而学生教育工作整体上过硬,也会推动社会风气 更上一层楼。相反若社会风气与教育的方向背离太远,就可能削弱教育的力量,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强化真、善、美的品德。
参考文献
[1]白晔.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3.
[2]王峥.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对策[J].家庭教育研究,2017.6.
[3]孙颖美.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关系[D].心理医生,2017.8.
“三位一体” 疏导 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09-02
1.引例
文文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对待班级事务积极主动,先后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办的班级黑板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在学习和各项工作方面争强好胜。在初二上学期的英语演讲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小失误没有胜出,趴在座位上嚎啕大哭,谁也劝不了。对选上的同学不服气,非得找出别人的小毛病,已获得心理平衡。通过了解,家长对其要求很严格,每每落后便训斥,说她没有努力,并拿班里的同学或她的好朋友比较,文文很反感,认为自己真的努力了,只是一到考试心里就发慌。因为这事,我跟文文的家长聊了一下,了解到文文的妈妈爱唠叨,不停地抱怨,爸爸木讷,不善言辞,却经常在家因为小事导致夫妻大打出手。文文还有个弟弟,今年8岁。家长的注意力多在弟弟身上,文文因此很以为然,从初二开始对家长的严格管理出现抵触,渐渐地文文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初二元旦前举行的才艺展示,文文原创的小品引起师生的轰动,班里有一位男生对她很是钦佩,文文也有点膨胀,在排练小品续集时,对演员横加指责,引起同学的反感,那个男生也开始疏远她,因此,文文在QQ上发表说说,对跟男生交往过密的女生颇有微词,从而被反感她的同学们集体孤立。终于,在一节体育课上,文文伸手攥住了公开怂恿她的好朋友要疏远她的一位女生的衣领……反应强烈,觅死觅活。发生了上述事件后,老师积极处理这件事,并请涉及这件事的几个学生家长配合做工作,分析各个孩子的优缺点,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让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公开向文文道歉,另外几个孩子都表现出诚意,希望与文文以后好好做朋友。而文文不想原谅他们。文文有些不依不饶,对同学提醒她不要在QQ上发表言辞激烈、诽谤他人的“说说”不以为然,不听家人的劝解,以为爸爸妈妈只向着别人说话,不爱她,不能保护她。为了寻求朋友,减少烦恼,她经常与上职专的表哥和校外学生混在一起,一天晚上到深夜不归,害得妈妈开车到处找她,刚进家门就被爸爸打了两个耳光。文文受不了了,决定与父母老师断绝关系……。基于此,我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给予她以及她的爸爸妈妈以心理咨询……。
2.初中生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是促进其学业进步;二是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三是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等。
(2)性意识的觉醒。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開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3)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4)学习成绩分化激烈。成绩分化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3.初中生逆反心理有效疏导
艾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儿童就会以野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有效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1)家庭
家庭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因此家 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学生本身的感受出发,父母的道德水平对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两个因素,世界很小,像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像个世界。
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而且各个阶段的教育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其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家教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期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到真、善、美的硕果。当然播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选择良种,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良种更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但有一点规律还是应当遵循的,正如种子虽然很小,而果实却很多
很大的道理一样,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品质开始培养,比如礼貌待人、诚实友爱、尊敬师长等等。这些品质看似很细小平常,实际上他们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基因,而且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中应当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这些品质内化在他们的心田里,只要以后的教育得力、适当,真、善、美的内含就会不断地扩展、升华,由爱身边的人到爱社会上的人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由懂礼貌到懂公德到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 (2)学校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很重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实践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
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外因素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明显增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如果说现在有一些现象仿佛是社会的影响大于学校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教育还应该加强,而不能削弱。虽然奖惩最初只是对人们的情绪发生影响,但是连续的奖励或惩罚,就会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对学生实行奖励或惩罚时都要慎重。
(3)社会
社会风气对学生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去有人说校園是一座象牙塔,但信息时代的象牙塔即是八面来风,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初中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相对于家庭和校园来说,社会属于外面的世界,但内外世界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如果社会风气好,它将有助于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果,而学生教育工作整体上过硬,也会推动社会风气 更上一层楼。相反若社会风气与教育的方向背离太远,就可能削弱教育的力量,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强化真、善、美的品德。
参考文献
[1]白晔.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3.
[2]王峥.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对策[J].家庭教育研究,2017.6.
[3]孙颖美.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关系[D].心理医生,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