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襄樊市课改实验区中考数学命题以“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参与襄樊市中考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努力体现“三性”,即:科学性、人文性、针对性,立足于“考查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意创新”,在2006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确保“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因此,2007年中考数学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基础,重视实践,体现开放,突出创新,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
1、依“标”务本,注重“双基”
试题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为依托,全面地考查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于课改实验区教材涉及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个版本,为体现出公平性原则,试题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惟教材,没有教材上和资料上的原题,所有题目均是改编、变式、变型、自编的题,重点体现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引导教师教学时重视课本、重视过程、重视方法规律,夯实基础,防止题海战术,防止丢“标”丢“本”抓资料。
2、体现“理念”,突出重点
今年数学试题,对考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有较好的体现,给考生设置了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良好环境和空间,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实现积极主动探究的前题和途径,也是培养学
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的基础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今年中考试题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把基础知识放在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之中考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试题时尽可能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为载体,充分体现“在生活中用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4、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而且还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三种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数学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重视实践,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过分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操作”中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过程。
5、注重开放,体现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素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的课改实验区试题,继承和发扬襄樊市中考命题优秀的传统作法,涉及开放、探索性试题共4题,计32分,第16题是规律探究性试题;第21题属于图形拼接型的操作性探究题;第24题是结论开放探究性问题;第25题第(1)问是结论开放式探究题,为避免中考命题模式雷同的作法,改变了问题设计方式,以陈述的形式呈现。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今年的课改试验区试题是按照《襄樊市中考说明》的要求命制的,同2006年的课改区试题基本保持一致,选择题10个计30分,填空题6个计18分,解答题共9个,其中中档题6个计40分,压轴题由2006年的2个调整为3个题,第23题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代数综合建模题,第24题是一个空间图形知识的综合题,涉及结论的探究、图形的变换,用三角形的相似求线段的长,第25题是以直角坐标系为基础的代数几何知识综合型的压轴题。
2、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
因为是两个版本,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因此,不便得出各年级知识的考查比例,根据得分点统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知识的考分比为54:50:16。
3、试题难度
为了便于了解课改区数学考试情况,我们从阅卷点随机抽取了7个考室210份答卷进行分析,从中看出20题难度太大,难题较多,基础题偏难,整体难度偏大。
三、答题情况分析
第1-10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因是机读试卷,无法进行抽样分析。
第11-16题为填空题,该题的满分率为21.4%,人均得分率为60.25%,比2006年的得分率72%低,作得较好的是第11、12题,较差的是第14,15,16题。第14题涉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的是当χ1<χ2<0时,y1与y2的大小,出错的主要原因:一是图象画错,二是χ1<χ2不是在均是负数的条件下的比较,属学生马虎,审题不严;第15题运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个性质解题,中间有个 转化S四边形BCED=S△ABC-S△ADE,部分考生求出S△ABC,即:当作四边形的面积,也有部分学生比例式列错,结果五花八门;第16题是一个较为简单的规律探究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规律为3n+1,但没认真审题,不是填的第6次分割后的纸片数19,而填成3n+1。
第17题是分式化简求值题,是一道常规的传统的试题,涉及知识点主要有分解因式、分式的减法和乘除及简单二次根式的化简,满分率为57.14%,得分率为66.03%,与2006年试题相当,主要是分式化简出错,基本运算能力不过关。
第18题是一道考查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题目,满分率为62.86%,得分率为76.94%,这道题是本卷得分较好的题,比2006年的相应题得分略差,主要失分点:一是不能依据扇形图中各部分所占百分比求出具体各小组的人数;二是不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或绘制不正确。
第19题是一道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题,这类题襄樊市中考多年来未考过,可能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本是较基础的题,但零分率为40.48%,很高,满分率26.19%较低,得分率为51.09%偏低,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列不出分式方程;二是列出分式方程后求解出错;三是少部分考生求出解后没有检验,而丢掉1分,解分式方程验根是必不可缺的一步。
第20题是考察学生运用列举法求概率的题,解答本题的主要步骤:首先,用符号表示茶杯和茶盖,这是一个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其次,要假定茶杯的位置和顺序不动,否则总的搭配种数发生变化,有重复;第三,得出全部搭配正确数只有一种。难点在前两个方面,本题零分率为81.9%,满分率为7.14%,得分率为10.20%,出乎命题人员的意料,也不是命题者的本意,从结果看,命制本题是一个失败之笔。其主要原因:一是解答本题不能用训练较多的列表法和图形法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用此法解答,不但错了,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二是用列举法建立教学模型后,没有假设茶杯不动,而得出较多的不同的搭配种数而使结果出错。也有个别学生思维灵活,解答简洁,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第21题是一道几何动手操作的拼图题,既考察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考察了菱形和等腰梯形的判定与性质,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慎密的思维能力,因为用表格给出,画出的图的边长必须与原图中相应的边长相等,不能是草图,本题零分率为13.33%,满分率为61.90%,得分率为77.28%,这道题是本卷得分最好的题。丢分的原因:一是拼菱形拼成了一个中空的正方形;二是拼的图形的边长与原图中的边长不等,而是在表格中任意画了一个菱形和等腰梯形。
第22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一道常规题,但背景较新,考察知识点主要有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正切三角函数。零分率为32.86%,满分率为40%,得分率为60.8%。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理解题意,无从下手;二是作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后,不能正确表示出AD和BD;三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不过关而出错。
第23题是一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综合性的数学应用题,零分率为42.35%,满分率为27.14%,得分率为40.1%。比2006年的相应中考题得分要差。一是题目背景有些学生不熟;二是题目数据较多,关系比较复杂;三是此题综合性较强,是一道压轴题,后进生和部分中等生望而却步。
第24题是一道开诉探究的几何综合题,第一问关系比较多,要利用三角形相似证三角形全等,过程较复杂,不够基础。第二问判断三角形全等的过程;第三问需要根据三角形的相似列出比例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求解,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方法不常见,零分率为27.14%,满分率为11.43%,得分率为38.4%,是在2006年中考题的基础上新增的一道压轴题。
第25题是一道具有代表性的几何综合题,抽样得分率为29.68%,约有33%的学生不能动手,试题设计丢分点较多,因此,满分率为0。
四、教学建议
1、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抓双基训练落实
中考注重考查核心知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它是能力立意命题的基础,每年的中考试题均以双基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教学,以数学知识的主干为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前后贯通,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注重教材中典型例题的教学与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复习教学不能惟资料,要大胆删除一些繁、难、偏、怪题,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夯实基础、训练技能、掌握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训练,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2、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有效学习方法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变旧的过时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内容、基本图形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比较、操作、猜想、判断、分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提出过程、形成过程、发展过程,运用过程和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注重实践操作,强化开放探究,培养“做数学”的意识
近年的中考题动手操作(作图、裁剪、拼接、折叠)、开放探究题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题是考察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题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结论未知、方法不确定且不唯一,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加强这类题的设计与训练,让学生形成动手实践、猜想、判断、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使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数学问题,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即: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大量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能解决大量的社会生活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数学应用问题占试题比例越来越大,襄樊中考试题约占40%,试题来源于生活,空间大,范围广,题型多,背景疏,每年备考者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效果并不理想,考生得分率仍较低,说明学生应用能力不强。因此,要加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发现问题的意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感。
(作者单位:441700湖北省谷城县教研室)
一、试题特点
1、依“标”务本,注重“双基”
试题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为依托,全面地考查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于课改实验区教材涉及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个版本,为体现出公平性原则,试题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惟教材,没有教材上和资料上的原题,所有题目均是改编、变式、变型、自编的题,重点体现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引导教师教学时重视课本、重视过程、重视方法规律,夯实基础,防止题海战术,防止丢“标”丢“本”抓资料。
2、体现“理念”,突出重点
今年数学试题,对考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有较好的体现,给考生设置了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良好环境和空间,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实现积极主动探究的前题和途径,也是培养学
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的基础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今年中考试题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把基础知识放在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之中考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试题时尽可能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为载体,充分体现“在生活中用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4、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而且还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三种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数学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重视实践,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过分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操作”中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过程。
5、注重开放,体现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素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的课改实验区试题,继承和发扬襄樊市中考命题优秀的传统作法,涉及开放、探索性试题共4题,计32分,第16题是规律探究性试题;第21题属于图形拼接型的操作性探究题;第24题是结论开放探究性问题;第25题第(1)问是结论开放式探究题,为避免中考命题模式雷同的作法,改变了问题设计方式,以陈述的形式呈现。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今年的课改试验区试题是按照《襄樊市中考说明》的要求命制的,同2006年的课改区试题基本保持一致,选择题10个计30分,填空题6个计18分,解答题共9个,其中中档题6个计40分,压轴题由2006年的2个调整为3个题,第23题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代数综合建模题,第24题是一个空间图形知识的综合题,涉及结论的探究、图形的变换,用三角形的相似求线段的长,第25题是以直角坐标系为基础的代数几何知识综合型的压轴题。
2、各部分知识所占比例
因为是两个版本,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不同,因此,不便得出各年级知识的考查比例,根据得分点统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知识的考分比为54:50:16。
3、试题难度
为了便于了解课改区数学考试情况,我们从阅卷点随机抽取了7个考室210份答卷进行分析,从中看出20题难度太大,难题较多,基础题偏难,整体难度偏大。
三、答题情况分析
第1-10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因是机读试卷,无法进行抽样分析。
第11-16题为填空题,该题的满分率为21.4%,人均得分率为60.25%,比2006年的得分率72%低,作得较好的是第11、12题,较差的是第14,15,16题。第14题涉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的是当χ1<χ2<0时,y1与y2的大小,出错的主要原因:一是图象画错,二是χ1<χ2不是在均是负数的条件下的比较,属学生马虎,审题不严;第15题运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个性质解题,中间有个 转化S四边形BCED=S△ABC-S△ADE,部分考生求出S△ABC,即:当作四边形的面积,也有部分学生比例式列错,结果五花八门;第16题是一个较为简单的规律探究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规律为3n+1,但没认真审题,不是填的第6次分割后的纸片数19,而填成3n+1。
第17题是分式化简求值题,是一道常规的传统的试题,涉及知识点主要有分解因式、分式的减法和乘除及简单二次根式的化简,满分率为57.14%,得分率为66.03%,与2006年试题相当,主要是分式化简出错,基本运算能力不过关。
第18题是一道考查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题目,满分率为62.86%,得分率为76.94%,这道题是本卷得分较好的题,比2006年的相应题得分略差,主要失分点:一是不能依据扇形图中各部分所占百分比求出具体各小组的人数;二是不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或绘制不正确。
第19题是一道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题,这类题襄樊市中考多年来未考过,可能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本是较基础的题,但零分率为40.48%,很高,满分率26.19%较低,得分率为51.09%偏低,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列不出分式方程;二是列出分式方程后求解出错;三是少部分考生求出解后没有检验,而丢掉1分,解分式方程验根是必不可缺的一步。
第20题是考察学生运用列举法求概率的题,解答本题的主要步骤:首先,用符号表示茶杯和茶盖,这是一个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其次,要假定茶杯的位置和顺序不动,否则总的搭配种数发生变化,有重复;第三,得出全部搭配正确数只有一种。难点在前两个方面,本题零分率为81.9%,满分率为7.14%,得分率为10.20%,出乎命题人员的意料,也不是命题者的本意,从结果看,命制本题是一个失败之笔。其主要原因:一是解答本题不能用训练较多的列表法和图形法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用此法解答,不但错了,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二是用列举法建立教学模型后,没有假设茶杯不动,而得出较多的不同的搭配种数而使结果出错。也有个别学生思维灵活,解答简洁,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第21题是一道几何动手操作的拼图题,既考察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考察了菱形和等腰梯形的判定与性质,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慎密的思维能力,因为用表格给出,画出的图的边长必须与原图中相应的边长相等,不能是草图,本题零分率为13.33%,满分率为61.90%,得分率为77.28%,这道题是本卷得分最好的题。丢分的原因:一是拼菱形拼成了一个中空的正方形;二是拼的图形的边长与原图中的边长不等,而是在表格中任意画了一个菱形和等腰梯形。
第22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一道常规题,但背景较新,考察知识点主要有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正切三角函数。零分率为32.86%,满分率为40%,得分率为60.8%。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理解题意,无从下手;二是作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后,不能正确表示出AD和BD;三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不过关而出错。
第23题是一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综合性的数学应用题,零分率为42.35%,满分率为27.14%,得分率为40.1%。比2006年的相应中考题得分要差。一是题目背景有些学生不熟;二是题目数据较多,关系比较复杂;三是此题综合性较强,是一道压轴题,后进生和部分中等生望而却步。
第24题是一道开诉探究的几何综合题,第一问关系比较多,要利用三角形相似证三角形全等,过程较复杂,不够基础。第二问判断三角形全等的过程;第三问需要根据三角形的相似列出比例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求解,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方法不常见,零分率为27.14%,满分率为11.43%,得分率为38.4%,是在2006年中考题的基础上新增的一道压轴题。
第25题是一道具有代表性的几何综合题,抽样得分率为29.68%,约有33%的学生不能动手,试题设计丢分点较多,因此,满分率为0。
四、教学建议
1、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抓双基训练落实
中考注重考查核心知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它是能力立意命题的基础,每年的中考试题均以双基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教学,以数学知识的主干为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前后贯通,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注重教材中典型例题的教学与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复习教学不能惟资料,要大胆删除一些繁、难、偏、怪题,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夯实基础、训练技能、掌握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训练,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2、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有效学习方法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变旧的过时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内容、基本图形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比较、操作、猜想、判断、分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提出过程、形成过程、发展过程,运用过程和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注重实践操作,强化开放探究,培养“做数学”的意识
近年的中考题动手操作(作图、裁剪、拼接、折叠)、开放探究题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题是考察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题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结论未知、方法不确定且不唯一,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加强这类题的设计与训练,让学生形成动手实践、猜想、判断、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使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4、关注社会生活,提炼数学问题,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即: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大量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能解决大量的社会生活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数学应用问题占试题比例越来越大,襄樊中考试题约占40%,试题来源于生活,空间大,范围广,题型多,背景疏,每年备考者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效果并不理想,考生得分率仍较低,说明学生应用能力不强。因此,要加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发现问题的意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感。
(作者单位:441700湖北省谷城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