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意识的转变,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成为传授学生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意识教育
课程改革使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具体、不深刻;教师由主宰课堂转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内容仅限于课本,缺乏感悟和体验,达不到规范自己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必须重视教育意识的创新。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测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不要过多的追求形式。因为教学活动形式上的花哨虽然能带给我们课堂上的愉快,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它最终会由于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意义,而只给学生带来浮光掠影的印象。二是要有整合性和深刻性。只有如此,才会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教育,而不是零散和支离破碎的教育。而只有具备一定的深度,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将参与活动的欲望化为参与活动的行为,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运用知识。如对特定的问题或情境进行辩论、讨论、模拟、表演、讲故事、个案研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从事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主导意识
学生相对教师而言,知识是贫乏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体验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拨开他们认识上的迷雾,理清思路,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平等中的主导”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那就是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另一方面,面对争议和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教师不是一锤定音下发指令,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以自己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效率意识
在人们的观念中,思想品德课是“副科”,往往是排在语、数、英之后的课程,历来被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教师配备和课程分配上处在“附属”的地位,诸多因素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作细致深刻的探讨,没有认真地去落实。表现在课堂上,就出现了思想品德课“少、慢、差、费”的现象。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排除客观不利因素的干扰,树立“德育为首”的观念,积极利用有利因素,营造有利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思考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摸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五、实践意识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学生阅历不深,识辨能力不强,感悟、体验肤浅,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空洞的政治说教,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脱离实际生活的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都是“水面浮萍”,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亲身去领悟、去体验、去感受,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社会生活的奥秘,领悟人生的真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呢?笔者认为:一是要选准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好活动方案。二是要选准时机,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执教《公民的义务》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平整学校门前的道路。校园纸屑、杂草、果皮等清扫干净后,道路平整后,学生都觉得比以前整齐美观多了,走起来路来也轻松舒坦极了。再上这课时,由于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超前意识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超前的教育教学意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有远大的宏伟目标,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加强三个时段的超前意识的教育。一是课堂教学要加强超前意识。授课前要预设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课堂生成,搞好课前设计。绝不能学到哪儿是哪儿,学多少是多少,如此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学期教学安排要加强超前意识。新学期伊始,就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比较周密的教学计划。三是学段教学要加强超前意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意识教育
课程改革使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具体、不深刻;教师由主宰课堂转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内容仅限于课本,缺乏感悟和体验,达不到规范自己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必须重视教育意识的创新。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测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不要过多的追求形式。因为教学活动形式上的花哨虽然能带给我们课堂上的愉快,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它最终会由于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意义,而只给学生带来浮光掠影的印象。二是要有整合性和深刻性。只有如此,才会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教育,而不是零散和支离破碎的教育。而只有具备一定的深度,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将参与活动的欲望化为参与活动的行为,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运用知识。如对特定的问题或情境进行辩论、讨论、模拟、表演、讲故事、个案研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从事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主导意识
学生相对教师而言,知识是贫乏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体验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拨开他们认识上的迷雾,理清思路,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平等中的主导”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那就是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另一方面,面对争议和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教师不是一锤定音下发指令,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以自己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效率意识
在人们的观念中,思想品德课是“副科”,往往是排在语、数、英之后的课程,历来被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教师配备和课程分配上处在“附属”的地位,诸多因素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作细致深刻的探讨,没有认真地去落实。表现在课堂上,就出现了思想品德课“少、慢、差、费”的现象。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排除客观不利因素的干扰,树立“德育为首”的观念,积极利用有利因素,营造有利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思考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摸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五、实践意识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学生阅历不深,识辨能力不强,感悟、体验肤浅,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空洞的政治说教,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脱离实际生活的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都是“水面浮萍”,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亲身去领悟、去体验、去感受,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社会生活的奥秘,领悟人生的真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呢?笔者认为:一是要选准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好活动方案。二是要选准时机,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执教《公民的义务》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平整学校门前的道路。校园纸屑、杂草、果皮等清扫干净后,道路平整后,学生都觉得比以前整齐美观多了,走起来路来也轻松舒坦极了。再上这课时,由于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超前意识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超前的教育教学意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有远大的宏伟目标,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加强三个时段的超前意识的教育。一是课堂教学要加强超前意识。授课前要预设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课堂生成,搞好课前设计。绝不能学到哪儿是哪儿,学多少是多少,如此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学期教学安排要加强超前意识。新学期伊始,就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比较周密的教学计划。三是学段教学要加强超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