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保种子”在古诗教学中“生根发芽”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62613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全世界人民都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力提倡挽救绿色,拯救自己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做一份自己该做的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水平,还能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体会自然之美,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种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感悟自然的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三、体味自然对人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境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接受了环境教育。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像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人类越来越远……
  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回归,一种豁达、开阔意境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通过教学,最终就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人类离不开环境,人类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e]
  (江苏省丹阳市练湖中心校 212300)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农村电网作为连接农村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其可靠性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农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但它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本质没有改变。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没有淡化知识,而是活化了知识点。  笔者认为,这种开放的知识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放教师的思想和手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国防工业、教育教学等各行业重要信息的交换媒介,以
一、从独立生活开始   加强孩子们社会生活能力的锻炼,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事事不依赖他人,这是获取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蒙氏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那就是生活即教育。因此许多生活中的活动都能纳入到蒙氏课堂上,如:开关门、拧毛巾、穿脱衣服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孩子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对提高孩子们
2013年晋中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本次调研就是以此为背景,选择榆次区为调研地点,通过了解榆次区2013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
随着国家建设生态的政策不断加大,植被恢复较好.林草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大,相应的管护难度加大.本文从五个方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加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