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海门市余东小学以京剧特色教育为抓手,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走进余东小学的校园,一股浓厚的京剧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京剧文化长廊和京剧展板,传入耳畔的是京剧名段名曲……传承京剧艺术已成为余东小学(以下简称余小)师生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接地气
新教育实验认为: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海门市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课程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拥有“苏北小周庄”美称的余东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有着浓郁的京剧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淳朴自然的民风,厚重的文化底韵孕育了一群热情善良的余东人民。被京剧文化氤氲着的他们,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情缘,闲暇时光里,田间地头上,不时会哼上几句,还自发成立了一个京剧联谊会,享誉省内外。漫步在古老绵长的石板街上,常会有咿咿呀呀的京剧声传来,恍惚中如同穿越了时空。
余东小学坐落于余东镇东首,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一部分学生自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京胡旁长大。
如何依托浓厚的古镇底韵,让孩子们做有根的人,把学校的特色文化做大做强?余东小学陆耀成校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1年9月,学校票友社团成立,京剧联谊会特地邀请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补中学补天戏曲社创始人张垣老师前来给学生们做普及京剧知识的讲座。还特地指派京剧联谊会的优秀成员来学校义务教唱京剧选段。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孩子们对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特别喜爱,孩子们对京剧的热情火苗一下子被点燃了,家长也很支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学校求贤若渴,四处寻访,结识了南通京剧团演员、当时正在南通陈桥小学兼任艺术教师的李鹏山、沈红霞,请他们来校做专职的京剧老师,于是一群京剧艺术教育“相同尺码”的人,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开始了京剧艺术教育的艰难历程。余东小学票友社团也随之更名为雏凤少儿京剧团。学校决定,把京剧艺术特色活动定为学校特色名品教育项目,作为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京剧艺术的教育活动。学校通过这门特殊的艺术课程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呼吸着窗外芬芳的空气。
二、实施重普及
余东小学在打造京剧特色学校的同时,更注重以此为依托普及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其他社团相比,京剧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在余东小学有着严格的教学规范。京剧师资培养这一“关”,学校用“传帮结带”的形式,探索一种校内培训机制。外聘京剧老师(专家),让他们分层次对音乐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学校还请艺术教师在周一的政治学习前进行20分钟的艺术欣赏讲座,提高了全校教师的艺术素养。此外,学校建设了一支由京剧专兼职教师以及校内、校外辅导员(凤城京剧联谊会会员)共同构筑的师资队伍,组建了“育凤教师京剧票友会”,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校开发“京剧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讨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古镇京韵》校本教材,内容涉及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程序、京剧的表演形式、十五首经典剧目等。
京剧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是一种与各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学校注重京剧教育与各学科的渗透,有计划地在各学科渗透京剧的知识、历史背景等。比如,将京剧与音乐整合,全校每个班确保每周有一节京剧课。利用课堂教学、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方便学生学习,有效地推进京剧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语文课上加入京剧唱词的欣赏和诵读;信息课中加入了京剧信息的查找和电脑小报的制作;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脸谱;在体育教学中辅导学生学做京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人格与精神;在晨会课中,通过欣赏京剧,让学生了解这些京剧名段背后的历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组合式课程,将合力发挥到极点。
为了丰富京剧专业知识,提高京剧欣赏、演唱和表演技能,学校还经常邀请名家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著名京剧票友金笑兰,国家一级演员戴海豹,国家著名京剧教育家施雪怀,江苏演艺集团京剧院副院长严阵,深圳卫视“戏聚星期六”舞台总监李向阳,江苏省演艺集团张建强教授,戏曲杂志总编徐易,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尚长荣等专家学者多次来学校作专业知识讲座,和孩子们同台演唱,共同享受京剧带来的独特快乐。
三、文化施熏陶
近几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美化,美丽的校园让人心旷神怡,宽敞明亮的教舍让人眼前一亮,整洁的教学大楼、芬芳四溢的花卉草园,独具特色的艺术墙壁,无一不折射出校园浓郁的京剧艺术
氛围。
学校将京剧艺术作为建设校园文化布置的突破口,让每面墙壁会说话。文化长廊里张贴各京剧大师的剧照及京剧小知识;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的是学生自制的京剧脸谱,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还专门绘制了精美的京剧人物墙,他们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了孩童的业余“伙伴”。 一道道风景渲染了京剧艺术氛围,形成了学校特色环境。
学校还利用校园内的广播、板报、橱窗及展牌等阵地普及宣传京剧艺术。京剧道具、服装陈列室里陈列了不少京剧服饰、盔头、刀、枪等道具。每天晨会时间,全校共唱京剧,声震校园;课间广播里播放的是学校小演员的唱腔唱段,使学生倍感亲切;每周五校园广播台《京剧大家唱》准时见面,受到师生的欢迎。置身于浓厚的京剧氛围环境之中,学生不断亲近京剧、感知京剧,加深了对京剧的了解,也更加喜欢京剧。漫步校园,操场角落里三五成群在练习压腿、走步的学生,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提高促发展
如果说京剧进校园是一股春风的话,那么京剧团里的孩子就是这和煦春风下盛开的艳丽花朵。余东小学在做好京剧普及教育的同时,以京剧团为抓手,在普及中促提高。
京剧团的孩子们不但要学会唱段,更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招式,身形、步伐、手势、眼神等,而且要做得恰到好处。渐渐地,那些学过京剧的孩子精气神跟其他的孩子都不一样,出操时与别的孩子站在一起,京剧团的男孩们个个显得气宇轩昂,英俊挺拔;女孩们则个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孩子们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滋养了心灵,舒展了筋骨,更领悟到了“玉经琢磨方成器”的真谛。 “猛听得金鼓响号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在悠扬激越的密锣紧鼓声中,身穿“战袍”、手舞银枪的“穆桂英”登台亮相。她的嗓音稚嫩甜美,一字一句充满了国粹京剧特有的韵味。这个“穆桂英”名叫陈彤彤,今年才十一岁,是余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培养的第二个“穆桂英”。别看她小小年纪,在京剧舞台演出已有近三年历史:海门市文化广场的“七彩之夏”,南通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都留下了小“穆桂英”稚嫩圆润的嗓音。
孙灵,三(1)班的阳光少年,更是闻名校内外的“小小金嗓子”。他被选入少儿京剧团后,着实兴奋了好久,回到家便跟父母说他要参加学校的少儿京剧团。孙灵的父母本身并不爱好京剧,而且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并没有什么想法。可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孙灵每天放学回到家都会盯着戏曲频道自学京剧,而且还学得有模有样!父母见孩子的确有这个兴趣,而且显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便跟他说:“你要是选择了学习京剧,就要做好受苦的准备,而且无论多苦,一定要坚持下来!”兴奋不已的孙灵这时只顾一个劲儿地点头。就这样,他开始了与京剧的不解之缘,并在2015年,捧回了“全国十佳梨园宝宝”的奖牌。
像这样的孩子在京剧团里有很多,“人小鬼大”的机灵精史靓颖,沉着稳重的何佳鹏,默默流汗、牢记笨鸟先飞的崔杰……他们凭着对京剧的满腔热爱,在枯燥而艰辛的训练中,寻找着快乐,追寻着梦想,也培养了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发展了特长与个性,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五、展示多平台
经过四年多的积淀和努力,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如今已崭露光芒。孩子们渐渐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经历了独特的成长历程,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尽管学校开展京剧特色课程时间不长,但是整个学校的风貌、学生的精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在慢慢前行中品尝着成功的喜悦。
小票友们频频在各级各类舞台上亮相,他们还时常走进社区鸣锣开唱,传扬忠孝礼仪、尊老爱幼、公正廉明等传统美德。学校京剧团的节目多次在海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获特等奖。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参加南通电视台首届春晚选拔赛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我们都是国粹传承人》参加由海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戏曲演唱大赛获最佳表演奖。京剧《打虎上山》直接晋级参加2013年南通市首届少儿春晚并获“观众最喜欢的节目”。2013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戏曲曲艺类节目,一举夺得金奖。《穆桂英挂帅》参加了2014年南通市第二届少儿春晚演出。2014年7月学校京剧团获江苏省“朝霞工程”第二十一届才艺大赛少年组京剧特别大奖。学校京剧团还在苏州举行的全国新教育年会上向全体与会代表进行了展示,获得高度称赞。2015年5月,京剧《野猪林》《盗仙草》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选拔赛,获小梅花金花奖。
一次次的展示,一次次的殊荣,充分展现了学生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学校京剧艺术特色活动的丰硕成果。
2012年11月30日,学校首届京剧节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京剧节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唱腔身段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戏迷,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京剧的无穷魅力;京剧合唱比赛,同学们形神兼备的表演,不禁令人慨叹——神奇的民族,神奇的京剧;知识问答赛,下发京剧知识资料,分学段进行知识问答赛,以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京剧常识……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海门日报、南通电视台、海门电视台、海门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分别以《京剧唱响凤城校园》《古镇京韵,校园小票友京剧秀》《江海梨园涌春潮》为题作了专题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采风》两次走进余小校园。《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国粹在课堂”为专题,图文并茂介绍了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肯定了我校在传承国粹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以学校京剧活动为题材的摄影作品《艺术瑰宝·薪火相传》获“中国梦”主题摄影公益广告第一名,并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进行了每天24小时的轮播,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余东小学的成功,与其说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新教育实验“文化,为学校立魂”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奖赏。新教育实验认为,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明确的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文化、教研风气、课程研发,乃至于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无论多么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零乱的碎片。而无论是理想状态还是事实样态,学校是应该有文化的,也必须要以文化作为支撑,才能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朱永新语)。
余东小学根据自身地方特色,开创性地融汇京剧文化,这难道不就是新教育实验“文化,为学校立魂”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吗?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古镇京韵”这朵名品教育的奇葩,必将绽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作者单位:海门市余东小学)
一、课程接地气
新教育实验认为: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海门市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课程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拥有“苏北小周庄”美称的余东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有着浓郁的京剧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淳朴自然的民风,厚重的文化底韵孕育了一群热情善良的余东人民。被京剧文化氤氲着的他们,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情缘,闲暇时光里,田间地头上,不时会哼上几句,还自发成立了一个京剧联谊会,享誉省内外。漫步在古老绵长的石板街上,常会有咿咿呀呀的京剧声传来,恍惚中如同穿越了时空。
余东小学坐落于余东镇东首,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一部分学生自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京胡旁长大。
如何依托浓厚的古镇底韵,让孩子们做有根的人,把学校的特色文化做大做强?余东小学陆耀成校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1年9月,学校票友社团成立,京剧联谊会特地邀请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补中学补天戏曲社创始人张垣老师前来给学生们做普及京剧知识的讲座。还特地指派京剧联谊会的优秀成员来学校义务教唱京剧选段。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孩子们对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特别喜爱,孩子们对京剧的热情火苗一下子被点燃了,家长也很支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学校求贤若渴,四处寻访,结识了南通京剧团演员、当时正在南通陈桥小学兼任艺术教师的李鹏山、沈红霞,请他们来校做专职的京剧老师,于是一群京剧艺术教育“相同尺码”的人,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开始了京剧艺术教育的艰难历程。余东小学票友社团也随之更名为雏凤少儿京剧团。学校决定,把京剧艺术特色活动定为学校特色名品教育项目,作为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京剧艺术的教育活动。学校通过这门特殊的艺术课程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呼吸着窗外芬芳的空气。
二、实施重普及
余东小学在打造京剧特色学校的同时,更注重以此为依托普及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其他社团相比,京剧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在余东小学有着严格的教学规范。京剧师资培养这一“关”,学校用“传帮结带”的形式,探索一种校内培训机制。外聘京剧老师(专家),让他们分层次对音乐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学校还请艺术教师在周一的政治学习前进行20分钟的艺术欣赏讲座,提高了全校教师的艺术素养。此外,学校建设了一支由京剧专兼职教师以及校内、校外辅导员(凤城京剧联谊会会员)共同构筑的师资队伍,组建了“育凤教师京剧票友会”,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校开发“京剧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讨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古镇京韵》校本教材,内容涉及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程序、京剧的表演形式、十五首经典剧目等。
京剧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是一种与各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学校注重京剧教育与各学科的渗透,有计划地在各学科渗透京剧的知识、历史背景等。比如,将京剧与音乐整合,全校每个班确保每周有一节京剧课。利用课堂教学、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方便学生学习,有效地推进京剧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语文课上加入京剧唱词的欣赏和诵读;信息课中加入了京剧信息的查找和电脑小报的制作;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脸谱;在体育教学中辅导学生学做京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人格与精神;在晨会课中,通过欣赏京剧,让学生了解这些京剧名段背后的历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组合式课程,将合力发挥到极点。
为了丰富京剧专业知识,提高京剧欣赏、演唱和表演技能,学校还经常邀请名家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著名京剧票友金笑兰,国家一级演员戴海豹,国家著名京剧教育家施雪怀,江苏演艺集团京剧院副院长严阵,深圳卫视“戏聚星期六”舞台总监李向阳,江苏省演艺集团张建强教授,戏曲杂志总编徐易,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尚长荣等专家学者多次来学校作专业知识讲座,和孩子们同台演唱,共同享受京剧带来的独特快乐。
三、文化施熏陶
近几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美化,美丽的校园让人心旷神怡,宽敞明亮的教舍让人眼前一亮,整洁的教学大楼、芬芳四溢的花卉草园,独具特色的艺术墙壁,无一不折射出校园浓郁的京剧艺术
氛围。
学校将京剧艺术作为建设校园文化布置的突破口,让每面墙壁会说话。文化长廊里张贴各京剧大师的剧照及京剧小知识;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的是学生自制的京剧脸谱,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还专门绘制了精美的京剧人物墙,他们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了孩童的业余“伙伴”。 一道道风景渲染了京剧艺术氛围,形成了学校特色环境。
学校还利用校园内的广播、板报、橱窗及展牌等阵地普及宣传京剧艺术。京剧道具、服装陈列室里陈列了不少京剧服饰、盔头、刀、枪等道具。每天晨会时间,全校共唱京剧,声震校园;课间广播里播放的是学校小演员的唱腔唱段,使学生倍感亲切;每周五校园广播台《京剧大家唱》准时见面,受到师生的欢迎。置身于浓厚的京剧氛围环境之中,学生不断亲近京剧、感知京剧,加深了对京剧的了解,也更加喜欢京剧。漫步校园,操场角落里三五成群在练习压腿、走步的学生,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提高促发展
如果说京剧进校园是一股春风的话,那么京剧团里的孩子就是这和煦春风下盛开的艳丽花朵。余东小学在做好京剧普及教育的同时,以京剧团为抓手,在普及中促提高。
京剧团的孩子们不但要学会唱段,更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招式,身形、步伐、手势、眼神等,而且要做得恰到好处。渐渐地,那些学过京剧的孩子精气神跟其他的孩子都不一样,出操时与别的孩子站在一起,京剧团的男孩们个个显得气宇轩昂,英俊挺拔;女孩们则个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孩子们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滋养了心灵,舒展了筋骨,更领悟到了“玉经琢磨方成器”的真谛。 “猛听得金鼓响号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在悠扬激越的密锣紧鼓声中,身穿“战袍”、手舞银枪的“穆桂英”登台亮相。她的嗓音稚嫩甜美,一字一句充满了国粹京剧特有的韵味。这个“穆桂英”名叫陈彤彤,今年才十一岁,是余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培养的第二个“穆桂英”。别看她小小年纪,在京剧舞台演出已有近三年历史:海门市文化广场的“七彩之夏”,南通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都留下了小“穆桂英”稚嫩圆润的嗓音。
孙灵,三(1)班的阳光少年,更是闻名校内外的“小小金嗓子”。他被选入少儿京剧团后,着实兴奋了好久,回到家便跟父母说他要参加学校的少儿京剧团。孙灵的父母本身并不爱好京剧,而且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并没有什么想法。可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孙灵每天放学回到家都会盯着戏曲频道自学京剧,而且还学得有模有样!父母见孩子的确有这个兴趣,而且显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便跟他说:“你要是选择了学习京剧,就要做好受苦的准备,而且无论多苦,一定要坚持下来!”兴奋不已的孙灵这时只顾一个劲儿地点头。就这样,他开始了与京剧的不解之缘,并在2015年,捧回了“全国十佳梨园宝宝”的奖牌。
像这样的孩子在京剧团里有很多,“人小鬼大”的机灵精史靓颖,沉着稳重的何佳鹏,默默流汗、牢记笨鸟先飞的崔杰……他们凭着对京剧的满腔热爱,在枯燥而艰辛的训练中,寻找着快乐,追寻着梦想,也培养了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发展了特长与个性,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五、展示多平台
经过四年多的积淀和努力,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如今已崭露光芒。孩子们渐渐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经历了独特的成长历程,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尽管学校开展京剧特色课程时间不长,但是整个学校的风貌、学生的精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在慢慢前行中品尝着成功的喜悦。
小票友们频频在各级各类舞台上亮相,他们还时常走进社区鸣锣开唱,传扬忠孝礼仪、尊老爱幼、公正廉明等传统美德。学校京剧团的节目多次在海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获特等奖。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参加南通电视台首届春晚选拔赛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我们都是国粹传承人》参加由海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戏曲演唱大赛获最佳表演奖。京剧《打虎上山》直接晋级参加2013年南通市首届少儿春晚并获“观众最喜欢的节目”。2013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戏曲曲艺类节目,一举夺得金奖。《穆桂英挂帅》参加了2014年南通市第二届少儿春晚演出。2014年7月学校京剧团获江苏省“朝霞工程”第二十一届才艺大赛少年组京剧特别大奖。学校京剧团还在苏州举行的全国新教育年会上向全体与会代表进行了展示,获得高度称赞。2015年5月,京剧《野猪林》《盗仙草》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选拔赛,获小梅花金花奖。
一次次的展示,一次次的殊荣,充分展现了学生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学校京剧艺术特色活动的丰硕成果。
2012年11月30日,学校首届京剧节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京剧节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唱腔身段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戏迷,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京剧的无穷魅力;京剧合唱比赛,同学们形神兼备的表演,不禁令人慨叹——神奇的民族,神奇的京剧;知识问答赛,下发京剧知识资料,分学段进行知识问答赛,以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京剧常识……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海门日报、南通电视台、海门电视台、海门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分别以《京剧唱响凤城校园》《古镇京韵,校园小票友京剧秀》《江海梨园涌春潮》为题作了专题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采风》两次走进余小校园。《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国粹在课堂”为专题,图文并茂介绍了余东小学的京剧课程,肯定了我校在传承国粹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以学校京剧活动为题材的摄影作品《艺术瑰宝·薪火相传》获“中国梦”主题摄影公益广告第一名,并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进行了每天24小时的轮播,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余东小学的成功,与其说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新教育实验“文化,为学校立魂”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奖赏。新教育实验认为,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明确的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管理、班级文化、教研风气、课程研发,乃至于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无论多么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零乱的碎片。而无论是理想状态还是事实样态,学校是应该有文化的,也必须要以文化作为支撑,才能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朱永新语)。
余东小学根据自身地方特色,开创性地融汇京剧文化,这难道不就是新教育实验“文化,为学校立魂”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吗?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古镇京韵”这朵名品教育的奇葩,必将绽放得更加艳丽多姿。
(作者单位:海门市余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