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描述,提出优化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法 ERP
企业效益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成本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有效的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之一。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优秀的成本核算流程为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优化成本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
一、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
1.企业成本柱算方法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传统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产品的营利性组织,其核心是产品。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从生产投人原材料开始,把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计人产品成本,间接费用按照产品数量或耗用机器工时量为标准进行分配归集。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对间接费用少的产品来说比较合理,但对于间接费用较高的产品,就不能合理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企业随之增多。对于高科技企业产品,前期投入较多,同时存在后续服务,若按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可能会虚增产品毛利。对实行内部结算价格的企业也不一定适用,实行内部结算价格的生产部门往往会高估直接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仅包括生产部门本身的间接费用,而把上游部门的制造费用和利润作为生产部门的直接材料,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2.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程度的影响
充分利用ERP(企业资源系统),例浪潮、用友、金蝶、OracleERP等软件实现财务信息电算化,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工作和财务数据质量,把会计人员从简单繁重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判断与分析工作。由于企业对电算化软件功能了解的深入程度不够、电算化软件的流程设置与产品生产过程结合度不够紧密、电算化软件二次开发成本过高等原因,造成成本核算工作电算化程度偏低,对于大型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成本数据,仅依靠会计人员借助Excel电子表格进行核算管理,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成本信息的手工操作,经常会出现由于数据量过大,计算机内存不足或软件的其他原因,导致Excel电子表格自动退出,造成成本信息资料丢失的后果。企业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部门间信息管理方式的差别,不能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数据的有效使用,前一环节的工作成果不能直接利用,降低了工作效率。
3.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成本管理不是依靠某个部门、某个环节、某个岗位就可以实现的。非生产部门容易忽略自己对成本的影响,认为产品生产是生产制造部门的事。重视成本管理,但很难把成本管理落实到细节。成本管理涉及全体员工,任何部门或个人的不作为,都可能增加产品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支出,从而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二、优化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方法和重要性
1.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方法,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成本核算模式
因为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而且企业自身也各有特点,所以没有万能的成本管理模式。
依据权变理论来讲:
(1)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2)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期及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3)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实质就是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形的原则和方法。依权变理论所言,企业要根据具体环境及其变化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模式。就企业的生产方式来讲,企业是采用自动化、机械化方式还是以手工为主,不同的技术条件,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企业是批量生产还是依据合同订单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同。直接计入费用高的,成本核算模式就比较简单,间接计人费用高的,则需要采用更合理的办法将分配计人产品成本。例如作业成本核算,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最早是由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Staubus)教授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提出的。随着高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和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分为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管理。前者解决“是多少”的问题,后者解决“应该是多少”和“为什么是多少”的问题。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供应商、销售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一切活动细化为一个个单独的作业单元。通过分析作业属性、作业与顾客可接受的产品价值的关系以及作业的产出效率,调整、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的资源消耗和不必要的作业,提高作业的产出效率。使企业作业链上的各项作业得到持续改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ABC能更准确的将各大服务部门的间接成本分配于其成本对象。强调了成本的计算不是简单地归集和分配,而是着力于准确地计量为客户提供产品与劳务的成本。选择作业动因,设计作业成本体系,针对共同成本建立基于因果关系的分配机制。
作业成本法打破了企业的部门界限,将整个企业作为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单位。作业的确认既可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也可以仅仅在一个部门进行,具体视管理要求而定。要弄清楚部门的人员数量、主要经营活动以及每一活动涉及的人员数量,大致比重。例如根据客户需求开发的产品,从整个企业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订单确认为作业。确认好成本作业对象,就要分析作业动因,例如在采购部门,选订单作为成本动因,那么订单越多,相应的成本消耗就越大。选采购次数为成本动因,那么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就很重要。成本动因提示了成本对象与资源消耗的内在因果关系。动因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作业活动的性质,不同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动因可以是实物产量、机器小时、人工小时等。作业动因的选择是作业成本计算的中心环节,选择带有共性的作业动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业成本可以更准确的计算不同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但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企业要根据自身外部环境、生产方式、产品特点、成本结 构、组织结构等综合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成本核算流程,准确的计算不同产品的或劳务的盈利水平,为管理当局做提高盈利的决策提供支持。
2.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988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召开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提出开发通用会计软件的思路。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评审商品化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并制定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法规。1999年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联合举办了“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成本核算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利用ERP系统立足于整个企业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ERP软件ERP系统的作用,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提供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等分析手段,有效控制成本和经营风险,提供对企业高层管理与决策有用的信息。推广会计电算化后,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细化了财务工作,满足了管理上对财务核算的要求。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只应用了ERP中财务会计模块中的总账、报表、库存管理等子模块,更多的模块没有应用,限制了ERP系统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自己公司的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商品化软件不可能满足所有公司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供应商对现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定身量制,制作做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把信息化工作深入下去,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工作质量。
3.领导推动,全员参加原则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的不断降低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才能改进工作,降低成本。成本涉及全体员工,必须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来推动。各级人员对于成本工作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层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选择了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往往要改变现有流程,适应新的成本模式需要付出时间和辛苦,惯性会使员工选择变通执行,使改进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按照预计的进度推广下去,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或是由于领导不够重视,导致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员工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使成本核算模式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不能充分体现优化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普及财务知识,提高各级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企业员工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对企业现状进行剖析和分解,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细化到成本的核算的每个环节,企业高层领导持续不断地推动,企业中层管理者不折不扣地贯彻,基层员工认真负责地执行。持续改进成本管理工作,才能使水面下的成本冰山,真正的展现在管理者面前,给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选择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的长效机制,合理分配成本,才能够提供更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者才能在行业竞争、产品营销策略、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从而反作用于成本管理模式的合理与优化,促进企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法 ERP
企业效益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成本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有效的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之一。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优秀的成本核算流程为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优化成本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
一、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
1.企业成本柱算方法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传统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产品的营利性组织,其核心是产品。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从生产投人原材料开始,把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计人产品成本,间接费用按照产品数量或耗用机器工时量为标准进行分配归集。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对间接费用少的产品来说比较合理,但对于间接费用较高的产品,就不能合理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企业随之增多。对于高科技企业产品,前期投入较多,同时存在后续服务,若按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可能会虚增产品毛利。对实行内部结算价格的企业也不一定适用,实行内部结算价格的生产部门往往会高估直接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仅包括生产部门本身的间接费用,而把上游部门的制造费用和利润作为生产部门的直接材料,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2.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程度的影响
充分利用ERP(企业资源系统),例浪潮、用友、金蝶、OracleERP等软件实现财务信息电算化,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财务工作和财务数据质量,把会计人员从简单繁重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判断与分析工作。由于企业对电算化软件功能了解的深入程度不够、电算化软件的流程设置与产品生产过程结合度不够紧密、电算化软件二次开发成本过高等原因,造成成本核算工作电算化程度偏低,对于大型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成本数据,仅依靠会计人员借助Excel电子表格进行核算管理,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成本信息的手工操作,经常会出现由于数据量过大,计算机内存不足或软件的其他原因,导致Excel电子表格自动退出,造成成本信息资料丢失的后果。企业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部门间信息管理方式的差别,不能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数据的有效使用,前一环节的工作成果不能直接利用,降低了工作效率。
3.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成本管理不是依靠某个部门、某个环节、某个岗位就可以实现的。非生产部门容易忽略自己对成本的影响,认为产品生产是生产制造部门的事。重视成本管理,但很难把成本管理落实到细节。成本管理涉及全体员工,任何部门或个人的不作为,都可能增加产品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支出,从而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二、优化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方法和重要性
1.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方法,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成本核算模式
因为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而且企业自身也各有特点,所以没有万能的成本管理模式。
依据权变理论来讲:
(1)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2)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期及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3)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实质就是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形的原则和方法。依权变理论所言,企业要根据具体环境及其变化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模式。就企业的生产方式来讲,企业是采用自动化、机械化方式还是以手工为主,不同的技术条件,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企业是批量生产还是依据合同订单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同。直接计入费用高的,成本核算模式就比较简单,间接计人费用高的,则需要采用更合理的办法将分配计人产品成本。例如作业成本核算,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最早是由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Staubus)教授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提出的。随着高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和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分为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管理。前者解决“是多少”的问题,后者解决“应该是多少”和“为什么是多少”的问题。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供应商、销售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一切活动细化为一个个单独的作业单元。通过分析作业属性、作业与顾客可接受的产品价值的关系以及作业的产出效率,调整、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的资源消耗和不必要的作业,提高作业的产出效率。使企业作业链上的各项作业得到持续改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ABC能更准确的将各大服务部门的间接成本分配于其成本对象。强调了成本的计算不是简单地归集和分配,而是着力于准确地计量为客户提供产品与劳务的成本。选择作业动因,设计作业成本体系,针对共同成本建立基于因果关系的分配机制。
作业成本法打破了企业的部门界限,将整个企业作为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单位。作业的确认既可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也可以仅仅在一个部门进行,具体视管理要求而定。要弄清楚部门的人员数量、主要经营活动以及每一活动涉及的人员数量,大致比重。例如根据客户需求开发的产品,从整个企业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订单确认为作业。确认好成本作业对象,就要分析作业动因,例如在采购部门,选订单作为成本动因,那么订单越多,相应的成本消耗就越大。选采购次数为成本动因,那么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就很重要。成本动因提示了成本对象与资源消耗的内在因果关系。动因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作业活动的性质,不同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动因可以是实物产量、机器小时、人工小时等。作业动因的选择是作业成本计算的中心环节,选择带有共性的作业动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业成本可以更准确的计算不同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但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企业要根据自身外部环境、生产方式、产品特点、成本结 构、组织结构等综合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成本核算流程,准确的计算不同产品的或劳务的盈利水平,为管理当局做提高盈利的决策提供支持。
2.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988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召开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提出开发通用会计软件的思路。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评审商品化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并制定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法规。1999年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联合举办了“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成本核算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利用ERP系统立足于整个企业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ERP软件ERP系统的作用,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提供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等分析手段,有效控制成本和经营风险,提供对企业高层管理与决策有用的信息。推广会计电算化后,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细化了财务工作,满足了管理上对财务核算的要求。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只应用了ERP中财务会计模块中的总账、报表、库存管理等子模块,更多的模块没有应用,限制了ERP系统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自己公司的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商品化软件不可能满足所有公司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供应商对现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定身量制,制作做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把信息化工作深入下去,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工作质量。
3.领导推动,全员参加原则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的不断降低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才能改进工作,降低成本。成本涉及全体员工,必须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来推动。各级人员对于成本工作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层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选择了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往往要改变现有流程,适应新的成本模式需要付出时间和辛苦,惯性会使员工选择变通执行,使改进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按照预计的进度推广下去,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或是由于领导不够重视,导致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员工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使成本核算模式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不能充分体现优化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普及财务知识,提高各级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企业员工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对企业现状进行剖析和分解,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细化到成本的核算的每个环节,企业高层领导持续不断地推动,企业中层管理者不折不扣地贯彻,基层员工认真负责地执行。持续改进成本管理工作,才能使水面下的成本冰山,真正的展现在管理者面前,给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选择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的长效机制,合理分配成本,才能够提供更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者才能在行业竞争、产品营销策略、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从而反作用于成本管理模式的合理与优化,促进企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