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人为本;学习兴趣;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好的方法不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克服一切障碍的神兵利器,是解决所有困难的灵丹妙药。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图画,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中常常会伴有一些优美的图画,帮助学生认识文章内容。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的还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图画,通过让学生对图画的仔细观察,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授《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和迷人的景色描写给大家介绍了海滨小城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给学生展示了课堂挂图,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美丽的色彩斑斓的海滨景色和玲珑精致的小城有个整体的认识。再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小城的布局,然后让学生仔细地朗读课文找出对小城描写的段落,结合图画对照学习,从中体会海滨小城的魅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仿佛亲自来到小城一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美丽的海滨小城里体验、徘徊、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就会发出一声赞叹: “海滨小城真美啊!”叶老曾经说过:图画不仅可以说明文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作者的思想,画简笔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铺路人的艰辛,体现艰辛可以从山道的高、陡、窄等方面来写。我在讲这节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山道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把山道画出来,同桌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这样,图文对照的教学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峨眉山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授铺路人是怎么背着一块块石头将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铺出来的,至此,铺路人的艰辛就不言而喻了。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非常感人,如果简单地学习几个生字词,段落分析,篇章教学,是不能将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真正讲授出来的,学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就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感情在环境中受到激发,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共鸣,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比如,《月光曲》教学中,我首先将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对《月光曲》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播放月光从海面缓缓升起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月夜照耀下的海面是多么的美丽。这时,学生已经在我创设的情境下陶醉了。接着,我用感人的语调讲述着《月光曲》的来历。学生们听后都对盲姑娘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也对贝多芬的行为表示肯定。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一下子浓厚了很多。
三、学会巧设疑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講授知识性很强的文章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光讲,这样学生听着没有意思。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学会巧妙地设置疑问,进而解释疑问,再设疑问。学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思考中学会探索、学会求知。
比如,讲授《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蝙蝠和雷达有联系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让学生看《十万个为什么》,从中获取知识。讲授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读完课文后,回答“蝙蝠是怎么样飞行的?它和雷达之间有哪些相同点?”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课文内容,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了。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导学习,一节课讲完后,学生们不仅知道了蝙蝠可以用嘴不断地发出超声波,当这些超声波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就会被反射回来,传入它的耳朵里,从而轻易地躲过障碍物,以此来辨别方向,雷达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的。而且学生们还知道了很多发明都是根据动物的特性研究出来的。
四、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西门豹》一课中西门豹怎样查访,怎样揭穿河伯娶媳妇的谎言,如何教育人们相信科学这一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文剧表演,使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御课堂的好方法。
结 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实现就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由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方面去转变。由厌学向乐学转化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根本目的和唯一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人为本;学习兴趣;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好的方法不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克服一切障碍的神兵利器,是解决所有困难的灵丹妙药。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图画,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中常常会伴有一些优美的图画,帮助学生认识文章内容。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的还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图画,通过让学生对图画的仔细观察,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授《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和迷人的景色描写给大家介绍了海滨小城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给学生展示了课堂挂图,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美丽的色彩斑斓的海滨景色和玲珑精致的小城有个整体的认识。再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小城的布局,然后让学生仔细地朗读课文找出对小城描写的段落,结合图画对照学习,从中体会海滨小城的魅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仿佛亲自来到小城一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美丽的海滨小城里体验、徘徊、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就会发出一声赞叹: “海滨小城真美啊!”叶老曾经说过:图画不仅可以说明文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作者的思想,画简笔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铺路人的艰辛,体现艰辛可以从山道的高、陡、窄等方面来写。我在讲这节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山道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把山道画出来,同桌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这样,图文对照的教学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峨眉山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授铺路人是怎么背着一块块石头将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铺出来的,至此,铺路人的艰辛就不言而喻了。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非常感人,如果简单地学习几个生字词,段落分析,篇章教学,是不能将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真正讲授出来的,学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就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感情在环境中受到激发,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共鸣,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比如,《月光曲》教学中,我首先将贝多芬的《月光曲》播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对《月光曲》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播放月光从海面缓缓升起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月夜照耀下的海面是多么的美丽。这时,学生已经在我创设的情境下陶醉了。接着,我用感人的语调讲述着《月光曲》的来历。学生们听后都对盲姑娘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也对贝多芬的行为表示肯定。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一下子浓厚了很多。
三、学会巧设疑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講授知识性很强的文章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光讲,这样学生听着没有意思。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学会巧妙地设置疑问,进而解释疑问,再设疑问。学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思考中学会探索、学会求知。
比如,讲授《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蝙蝠和雷达有联系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让学生看《十万个为什么》,从中获取知识。讲授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读完课文后,回答“蝙蝠是怎么样飞行的?它和雷达之间有哪些相同点?”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课文内容,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了。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导学习,一节课讲完后,学生们不仅知道了蝙蝠可以用嘴不断地发出超声波,当这些超声波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就会被反射回来,传入它的耳朵里,从而轻易地躲过障碍物,以此来辨别方向,雷达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的。而且学生们还知道了很多发明都是根据动物的特性研究出来的。
四、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西门豹》一课中西门豹怎样查访,怎样揭穿河伯娶媳妇的谎言,如何教育人们相信科学这一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文剧表演,使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御课堂的好方法。
结 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实现就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由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方面去转变。由厌学向乐学转化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根本目的和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