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更为注重文明社会的建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德育的发展与建设。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雙减政策,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自身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内完成高效的学习,也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素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并在教学中通过知识引导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关键词】双减政策;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传统课堂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素养水平以及德育水平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更为注重知识的硬性灌输,在其教学课堂中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学生也无法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教师要以双减教学政策创新教学方法,并转变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水平,也为文明社会构建培养更多的高素养人才,进而学生未来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1双减政策落实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过于落后,教师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且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观点、心理态度、情感等变化并不关注,初中生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都极为敏感,其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观点的引导,通过德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点和对世界、人生、社会等观点。双减政策的开展与实施,让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更为高效,教师也要以其教学改革政策为重点,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自身的喜好和兴趣中,进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
2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落实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
2.1坚持传统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
在双减政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向制定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将传统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共同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容有更多地了解,也能够在生活中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德育素养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能够提升。
例如在学习德育知识中《珍爱生命》一课,现今我国青少年自杀、抑郁、伤害自己等现象逐年提升,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就会选择伤害自己,学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珍贵程度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开展讲述,并结合实际青少年轻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真实性等多方面不同角度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解,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学生的素养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
2.2坚持阶段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在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学习习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同时并养成知识中说提到的素养品德。教师可以将阶段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生的素养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养成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例如在学习德育知识中《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教师要以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无法控制自身情绪的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对号入座,进而通过知识教育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调控情绪的方法和重要性,进而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也能够更为自主的控制自身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更为稳定,也能够有效地约束自己,进而其素养水平得以提高。
2.3坚持赏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极为重要,更会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并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成长,进而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在学习德育知识中《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关乎自尊心以及自尊心保护的知识内容开展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曾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事例,学生可以将以第三人称叙述,学生讲述故事之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都要给予学生安慰和拥抱,确保学生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进行弥补。其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更为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情绪,学生的心理也能够健康成长。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知识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进而通过知识对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和人生价值观点,进而学生的德育素养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宏健.『减负』引发对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师友,2018,(4):43-45.
[2] 熊丙奇[1,2].期待校内校外同步减负[J].上海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