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必须依靠语言表达。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等能力的表现离不开数学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训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呢?
一、训练视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插图及教具、学具等实物,进行看物说话、看图说意、看式说题的视说训练。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演示、图形等,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编一编小故事,提一提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依据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数饮料。
师:你最喜欢什么项目?有几人参加?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出示饮料图问:你们看看盒子里有几盒?盒子外有几盒?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盒?
学生列式后一起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解决了9 加4的方法后,教师问:运动场上还有许多数学问题,你能找出来吗?
生: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踢毽子和跳绳的一生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少多少人?
生:踢毽子比跳绳的多多少人?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训练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为逻辑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训练说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进行小组或师生交流,说一说解决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前后连贯、合乎逻辑规则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对话交流中,拓展学生解题方法,理清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在解答“学校有杨树60棵,比松树多20棵,杨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一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用分析法说出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杨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杨树和松树各有多少棵,题目中“杨树比松树多20棵”就是“松树比杨树少20棵”,所以求松树棵数应列式为“60-20”,再加上杨树棵数就得到杨树和松树的总棵数了。经常进行这样的说理训练,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训练速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堂教学中训练速说,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它要求学生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能迅速正确地说出得数、讲解算理、叙述计算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口算的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速算方法,通过视算、听算、口算、叙述、说理等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速说能力。
例如,125×48,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迅速说出得数并叙述计算过程,最好还能让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125×48 125×8×6或125×(40+8)或(125×8)×(48÷8)。教学中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速说比赛,如“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说思路比速度”等,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看题、细心听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训练补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全面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补说。教学中可以利用根据条件或算式补问题、根据问题或算式补条件等方法来训练学生回答完整、用语规范。例如,根据“小华有12张邮票,小明有4张邮票”,可以补充哪些问题?一般同学都想到求总数与求相差数,我让学生开动脑筋,看谁补充得多、补充得好。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小华的邮票张数是小明邮票张数的几倍?”“小明的郵票张数是小华邮票的几分之几?”显然,问题已从求和、求差深入到倍数关系。还有的同学提出:“小华给小明多少张,两人的邮票张数就相等了?”这样的问题更具有创造性。通过这样的补说,使学生的回答更完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训练变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叙述解题思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如光明机械厂去年计划生产机床1800台,实际头2个月就生产了计划的 ,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个月完成任务?
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叙述:
(l)用一般应用题解法。先求出实际每月生产机床的台数:1800× ÷2,再用1800除以实际每月生产的台数就是实际用的时间,计划用的时间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可以这样列式:12-1800÷(1800× ÷2))。
(2)用“工程问题”的解法。把计划生产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 ÷2)是实际工效,1÷( ÷2)=10是实际用的时间,12-10=2(个月),即是提前的时间,计算式子为:12-l÷( ÷2)。
(3)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把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2个月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 ,则实际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为2÷ =10(个月),再用计划用的时间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即12-10=2(个月),综合式为: 12-l÷( ÷2)
以上几种列式总体的解题思路都是用计划用的时间一实际用的时间=提前时间。但在具体解答中,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叙述,得出不同的解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训练视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插图及教具、学具等实物,进行看物说话、看图说意、看式说题的视说训练。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演示、图形等,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编一编小故事,提一提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依据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数饮料。
师:你最喜欢什么项目?有几人参加?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出示饮料图问:你们看看盒子里有几盒?盒子外有几盒?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盒?
学生列式后一起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解决了9 加4的方法后,教师问:运动场上还有许多数学问题,你能找出来吗?
生: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踢毽子和跳绳的一生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少多少人?
生:踢毽子比跳绳的多多少人?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训练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为逻辑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训练说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进行小组或师生交流,说一说解决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前后连贯、合乎逻辑规则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对话交流中,拓展学生解题方法,理清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在解答“学校有杨树60棵,比松树多20棵,杨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一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用分析法说出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杨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杨树和松树各有多少棵,题目中“杨树比松树多20棵”就是“松树比杨树少20棵”,所以求松树棵数应列式为“60-20”,再加上杨树棵数就得到杨树和松树的总棵数了。经常进行这样的说理训练,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训练速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堂教学中训练速说,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它要求学生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能迅速正确地说出得数、讲解算理、叙述计算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口算的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速算方法,通过视算、听算、口算、叙述、说理等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速说能力。
例如,125×48,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迅速说出得数并叙述计算过程,最好还能让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125×48 125×8×6或125×(40+8)或(125×8)×(48÷8)。教学中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速说比赛,如“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说思路比速度”等,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看题、细心听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训练补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全面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补说。教学中可以利用根据条件或算式补问题、根据问题或算式补条件等方法来训练学生回答完整、用语规范。例如,根据“小华有12张邮票,小明有4张邮票”,可以补充哪些问题?一般同学都想到求总数与求相差数,我让学生开动脑筋,看谁补充得多、补充得好。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小华的邮票张数是小明邮票张数的几倍?”“小明的郵票张数是小华邮票的几分之几?”显然,问题已从求和、求差深入到倍数关系。还有的同学提出:“小华给小明多少张,两人的邮票张数就相等了?”这样的问题更具有创造性。通过这样的补说,使学生的回答更完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训练变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叙述解题思路,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如光明机械厂去年计划生产机床1800台,实际头2个月就生产了计划的 ,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个月完成任务?
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叙述:
(l)用一般应用题解法。先求出实际每月生产机床的台数:1800× ÷2,再用1800除以实际每月生产的台数就是实际用的时间,计划用的时间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可以这样列式:12-1800÷(1800× ÷2))。
(2)用“工程问题”的解法。把计划生产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 ÷2)是实际工效,1÷( ÷2)=10是实际用的时间,12-10=2(个月),即是提前的时间,计算式子为:12-l÷( ÷2)。
(3)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把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2个月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 ,则实际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为2÷ =10(个月),再用计划用的时间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即12-10=2(个月),综合式为: 12-l÷( ÷2)
以上几种列式总体的解题思路都是用计划用的时间一实际用的时间=提前时间。但在具体解答中,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叙述,得出不同的解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