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笔在中国无人不知。然而与毛笔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陈明珠却始终有着一份敬畏。因为她知道制作出一支上乘的毛笔,绝非易事。毛有长短粗细,工艺取材需严谨,选料要精细……制作毛笔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颇为讲究的,不但需要花时间更需要花心思。三十多年来,陈明珠始终与水盆相伴,熬过了肉体的痛苦与心灵的寂寥,制作出一支支顶级毛笔。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真正的“工匠精神”。
初入笔庄
22道工序制一支“精良之笔”
现在看来,当年的“意外之举”改变了陈明珠一生的命运,也让她与毛笔结下不解之缘。
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进入邵芝岩笔庄,是一件极其风光的事。当时的陈明珠并无宏图大志,年轻气盛的她也仅为谋一份糊口差事,在父亲的建议下,就报名参加了笔庄的入庄考试,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然而,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对等。比起台前的风光,幕后的毛笔制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艺。寒风凛冽的冬天,陈明珠的双手要浸泡在冷水里八小时以上,冻得发红甚至长满冻疮的情况并不稀奇,而使用牛骨梳时,稍有不慎,就会在手指上戳出一个个血洞。
这些身体上的痛苦很快挫伤了年轻的陈明珠,她一度想过放弃。“当时的笔庄负责人一直鼓励我,觉得我有天赋,应该在这条道路上再坚持坚持。”思虑再三,陈明珠再次拿起了制笔的水盆。
毛笔制作的工序非常复杂。第一步,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者无锋等不同分成几十个品种,以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
这第二步是制作中最关键的一环——水盆,也称为水作工。别看这水盆工序文字几行,操作起来非常复杂,羊毫水盆要经过抖、联、合、挑、圆等15道工序,既要剔除断毛、杂毛,又要将锋颖长短不一的毛理开,以达到“肩架齐,黑子明”的效果。如果是兼毫水盆(有两种以上的毛),则更复杂,要经过浸、列、配、搅、做等22道工序。当时还是学徒工的陈明珠在师父的指导下,往往会先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这样一步步摸索,慢慢熟悉操作流程。
水盆工序中还有一个脱脂的过程。陈明珠会用草木灰将笔头根部脱脂,而笔尖锋尖的脱脂用较长时日的“日晒夜露法”,不损伤锋颖,同时使毛色更白嫩,笔工俗称为“人越晒越黑,羊毛越晒越白”,这也是制笔工艺的独到之处。
随后,再进行蒲墩、结头、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工序,这样一支完整的毛笔才算大功告成。“各道工序的技艺都是非千日之功难以得其门径,所谓‘毫虽轻、功甚重’就是对毛笔制作技艺的真实写照。”陈明珠说。
按陈明珠的话说,这制作毛笔是个技术活,光靠师父教可不行,还需要自己心领神会,掌握个中精髓,不断锤炼技艺,方能成。成为学徒工后的陈明珠,总比他人勤奋百倍。每当夜灯亮起,所有的学徒工散尽,唯独陈明珠还在陪师父赶活。一来二去,师父也都看在眼里,便会在学堂之外,教给陈明珠一些额外的手艺。
半年后,陈明珠对制笔的抵触情绪逐渐消失,学起来也更快了些。原本为期两年半才能结业的学徒工生涯,她提早半年就完结,并开始独立作业。而这往后,她亦完美诠释了在邵芝岩笔庄的另一番场景。
9次返工
只为把每一支笔做到极致
邵芝岩毛笔最精髓的特色在于“精、纯、美”。“精”是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一丝不苟,“纯”是指选料的严格细腻,而“美”则是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陈明珠深谙此意,也逐渐在制笔中找到了精妙的方法。
例如对拿来的山羊毛进行分类,十几种来自不同部位的羊毛,最好的羊毛来自羊的腋下,最差的则是羊的脚毛;山羊毛、山兔毛选自太湖流域地区,而狼毫所用的黄鼠狼尾毛要至东北采集;笔管料除青梗竹管从本地安吉山区采集外,其他竹制笔管都是在福建和湖南一带采办的湘妃竹……
陈明珠的毛笔做得越来越好,技艺也愈发娴熟。20世纪80年代,在师父的引荐下,陈明珠为西泠印社原社长沙孟海制作了一支毛笔,历时20多天的制作,几经修改,终成型。当时的沙孟海给予这支毛笔的评价是“非常好写”。这是陈明珠制笔生涯里引以为豪的一页。
1992年,陈明珠的师父过世了,作为曾经最得意的门生,邵芝岩笔庄掌门人的重任落在了陈明珠的身上。这往后的日子,她带领邵芝岩笔庄走过了数十载春秋,也将毛笔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邵芝岩每一支毛笔的制作都可以称为“严苛”,有时遇到“难搞”的客人,陈明珠反倒不觉得麻烦,精益求精是她对每一支经于她手的毛笔的要求。
曾经有一名来自日本的书法家马场先生,在邵芝岩笔庄要求定制一支笔。第一次,马场先生认为这支毛笔的韧性不够,陈明珠在羊毛里增加了5%的日本进口尼龙丝。收到笔后,马场先生仍不满意毛笔的柔软度,陈明珠进行了第二次修改。然而,马场先生认为第三次修改的毛笔吸墨性不好,于是陈明珠拿出了原本毛笔中5%的尼龙丝,并加入了5%的猪鬃,马场先生仍不满意,认为毛笔的硬度仍不够,她随即又增加了10%的马毛。前前后后9次修改,终制成一只较为完美的毛笔。
这些年,陈明珠遇到过太多类似的客人。实际上,在对制作毛笔的要求上,她从未懈怠过,即使她如今已位居筆庄掌门的位置。“我觉得做一份事业,就该做到极致。比如我对毛笔制作的这一种执着,也算是一种执念了吧。”陈明珠说。
做不成500强 就再做500年
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创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也是杭州百年老店中,唯一精制各类毛笔和经营文房四宝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979年,邵芝岩笔庄重新开业。“让老字号再现风采”成为许多制笔人的期待。成为笔庄掌门后,陈明珠更是一直朝着这个愿景努力。
邵芝岩笔庄的每一款笔都对应拥有一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陈明珠就曾陪伴客户参加绍兴市的兰亭书法节,在此书法盛会中,有人建议陈明珠制作一款与兰亭相关的毛笔。陈明珠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霎时灵感涌现。回杭后,陈明珠便动手设计制作。这款笔的材质采用兼毫,既有山羊毛也有黄鼠狼尾毛。其优点是弹性好,很适合初学者写大字,在毛笔的笔杆上还刻着《兰亭序》序文。2000年,这支笔获得了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优胜奖”。
经陈明珠之手的优秀之作数不胜数,更早前,由陈明珠带领团队创作的“紫竹锋颖”和“墨趣”毛笔,均在1994年获得第五届国际亚太博览会金奖;2003年,为了纪念西泠印社的6位社长,也为了纪念西泠印社诞生100周年所制作的“西泠纪念笔”,获得了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被人们普遍关注。身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既炽热又有些“棘手”。“当代社会,吃苦耐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文房四宝制作这样的苦差事,更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尝试。”陈明珠担忧的是“制作毛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自己这里断层。“所以这几年我不断招收新学徒工,带徒弟出师,也一直在对外传播推广,为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机会进入校园、进入社会,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的历史与故事,从而产生兴趣。在此,我呼吁年轻人来学习体验,也呼吁更多的新闻媒体来关注这件事。”陈明珠说。
在外行人看来,制作毛笔是一件苦闷而乏味的事儿,但有时候,当你钻入其中,就能体会热爱一件事的乐趣。直到今天,陈明珠仍会时常自己动手制作毛笔。比起过去,在这个时代和市场的岔路口,她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一些。
正如她所说的,做不成世界500强企业,那就努力做一家再活500年的老店吧。
初入笔庄
22道工序制一支“精良之笔”
现在看来,当年的“意外之举”改变了陈明珠一生的命运,也让她与毛笔结下不解之缘。
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进入邵芝岩笔庄,是一件极其风光的事。当时的陈明珠并无宏图大志,年轻气盛的她也仅为谋一份糊口差事,在父亲的建议下,就报名参加了笔庄的入庄考试,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然而,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对等。比起台前的风光,幕后的毛笔制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艺。寒风凛冽的冬天,陈明珠的双手要浸泡在冷水里八小时以上,冻得发红甚至长满冻疮的情况并不稀奇,而使用牛骨梳时,稍有不慎,就会在手指上戳出一个个血洞。
这些身体上的痛苦很快挫伤了年轻的陈明珠,她一度想过放弃。“当时的笔庄负责人一直鼓励我,觉得我有天赋,应该在这条道路上再坚持坚持。”思虑再三,陈明珠再次拿起了制笔的水盆。
毛笔制作的工序非常复杂。第一步,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者无锋等不同分成几十个品种,以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
这第二步是制作中最关键的一环——水盆,也称为水作工。别看这水盆工序文字几行,操作起来非常复杂,羊毫水盆要经过抖、联、合、挑、圆等15道工序,既要剔除断毛、杂毛,又要将锋颖长短不一的毛理开,以达到“肩架齐,黑子明”的效果。如果是兼毫水盆(有两种以上的毛),则更复杂,要经过浸、列、配、搅、做等22道工序。当时还是学徒工的陈明珠在师父的指导下,往往会先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这样一步步摸索,慢慢熟悉操作流程。
水盆工序中还有一个脱脂的过程。陈明珠会用草木灰将笔头根部脱脂,而笔尖锋尖的脱脂用较长时日的“日晒夜露法”,不损伤锋颖,同时使毛色更白嫩,笔工俗称为“人越晒越黑,羊毛越晒越白”,这也是制笔工艺的独到之处。
随后,再进行蒲墩、结头、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工序,这样一支完整的毛笔才算大功告成。“各道工序的技艺都是非千日之功难以得其门径,所谓‘毫虽轻、功甚重’就是对毛笔制作技艺的真实写照。”陈明珠说。
按陈明珠的话说,这制作毛笔是个技术活,光靠师父教可不行,还需要自己心领神会,掌握个中精髓,不断锤炼技艺,方能成。成为学徒工后的陈明珠,总比他人勤奋百倍。每当夜灯亮起,所有的学徒工散尽,唯独陈明珠还在陪师父赶活。一来二去,师父也都看在眼里,便会在学堂之外,教给陈明珠一些额外的手艺。
半年后,陈明珠对制笔的抵触情绪逐渐消失,学起来也更快了些。原本为期两年半才能结业的学徒工生涯,她提早半年就完结,并开始独立作业。而这往后,她亦完美诠释了在邵芝岩笔庄的另一番场景。
9次返工
只为把每一支笔做到极致
邵芝岩毛笔最精髓的特色在于“精、纯、美”。“精”是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一丝不苟,“纯”是指选料的严格细腻,而“美”则是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陈明珠深谙此意,也逐渐在制笔中找到了精妙的方法。
例如对拿来的山羊毛进行分类,十几种来自不同部位的羊毛,最好的羊毛来自羊的腋下,最差的则是羊的脚毛;山羊毛、山兔毛选自太湖流域地区,而狼毫所用的黄鼠狼尾毛要至东北采集;笔管料除青梗竹管从本地安吉山区采集外,其他竹制笔管都是在福建和湖南一带采办的湘妃竹……
陈明珠的毛笔做得越来越好,技艺也愈发娴熟。20世纪80年代,在师父的引荐下,陈明珠为西泠印社原社长沙孟海制作了一支毛笔,历时20多天的制作,几经修改,终成型。当时的沙孟海给予这支毛笔的评价是“非常好写”。这是陈明珠制笔生涯里引以为豪的一页。
1992年,陈明珠的师父过世了,作为曾经最得意的门生,邵芝岩笔庄掌门人的重任落在了陈明珠的身上。这往后的日子,她带领邵芝岩笔庄走过了数十载春秋,也将毛笔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邵芝岩每一支毛笔的制作都可以称为“严苛”,有时遇到“难搞”的客人,陈明珠反倒不觉得麻烦,精益求精是她对每一支经于她手的毛笔的要求。
曾经有一名来自日本的书法家马场先生,在邵芝岩笔庄要求定制一支笔。第一次,马场先生认为这支毛笔的韧性不够,陈明珠在羊毛里增加了5%的日本进口尼龙丝。收到笔后,马场先生仍不满意毛笔的柔软度,陈明珠进行了第二次修改。然而,马场先生认为第三次修改的毛笔吸墨性不好,于是陈明珠拿出了原本毛笔中5%的尼龙丝,并加入了5%的猪鬃,马场先生仍不满意,认为毛笔的硬度仍不够,她随即又增加了10%的马毛。前前后后9次修改,终制成一只较为完美的毛笔。
这些年,陈明珠遇到过太多类似的客人。实际上,在对制作毛笔的要求上,她从未懈怠过,即使她如今已位居筆庄掌门的位置。“我觉得做一份事业,就该做到极致。比如我对毛笔制作的这一种执着,也算是一种执念了吧。”陈明珠说。
做不成500强 就再做500年
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创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也是杭州百年老店中,唯一精制各类毛笔和经营文房四宝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979年,邵芝岩笔庄重新开业。“让老字号再现风采”成为许多制笔人的期待。成为笔庄掌门后,陈明珠更是一直朝着这个愿景努力。
邵芝岩笔庄的每一款笔都对应拥有一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陈明珠就曾陪伴客户参加绍兴市的兰亭书法节,在此书法盛会中,有人建议陈明珠制作一款与兰亭相关的毛笔。陈明珠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霎时灵感涌现。回杭后,陈明珠便动手设计制作。这款笔的材质采用兼毫,既有山羊毛也有黄鼠狼尾毛。其优点是弹性好,很适合初学者写大字,在毛笔的笔杆上还刻着《兰亭序》序文。2000年,这支笔获得了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优胜奖”。
经陈明珠之手的优秀之作数不胜数,更早前,由陈明珠带领团队创作的“紫竹锋颖”和“墨趣”毛笔,均在1994年获得第五届国际亚太博览会金奖;2003年,为了纪念西泠印社的6位社长,也为了纪念西泠印社诞生100周年所制作的“西泠纪念笔”,获得了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被人们普遍关注。身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既炽热又有些“棘手”。“当代社会,吃苦耐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文房四宝制作这样的苦差事,更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尝试。”陈明珠担忧的是“制作毛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自己这里断层。“所以这几年我不断招收新学徒工,带徒弟出师,也一直在对外传播推广,为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机会进入校园、进入社会,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的历史与故事,从而产生兴趣。在此,我呼吁年轻人来学习体验,也呼吁更多的新闻媒体来关注这件事。”陈明珠说。
在外行人看来,制作毛笔是一件苦闷而乏味的事儿,但有时候,当你钻入其中,就能体会热爱一件事的乐趣。直到今天,陈明珠仍会时常自己动手制作毛笔。比起过去,在这个时代和市场的岔路口,她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一些。
正如她所说的,做不成世界500强企业,那就努力做一家再活500年的老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