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合黎中心小学 甘肃 张掖 7340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在我国传统教学,虽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不是“未闻读书声琅琅”,但是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教师对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也只有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能力和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认真学习的外部环境,对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都有显著作用。学生从准备朗读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需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感受读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是积极的锻炼。
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读物中的那些准确的词语运用、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仓库。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当众讲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口头表达时,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它需要说话者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把读物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有现成材料,有文字依托,较为简单,语感较弱的人也能完成,而“完成”的过程往往就是他的语感由弱而强的提高过程。
认识了朗读的作用后,我们就会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本人认为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激发生命意识,情景设置,指点朗读方法。
①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
②设置朗读情景。营造朗读情景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朗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渲染气氛来表达情感。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有关的图片,并同时伴有哀乐。以便朗读时更好地体现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朗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富有磁力的朗读录音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
③朗读方法的指点。任何朗读都受到读者心理状态支配,但它不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语气。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语调。语调不是字调,也不是声调。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是根据语气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语气词“啊”,声调是阳平,字义只表示惊疑或赞叹。但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多种多样的:犹豫、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淡漠、热情等等。
顿连。它是朗读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所以,也必须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根据读物内容和语句目的来安排。
重音。重音是为了实现朗读目的,而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等。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见慢,也可以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
节奏。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比如紧张型、轻快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等等。它随着朗读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我们要从具体读物来确定节奏类型。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在我国传统教学,虽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不是“未闻读书声琅琅”,但是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教师对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也只有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能力和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认真学习的外部环境,对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都有显著作用。学生从准备朗读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需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感受读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是积极的锻炼。
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读物中的那些准确的词语运用、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仓库。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当众讲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口头表达时,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它需要说话者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把读物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有现成材料,有文字依托,较为简单,语感较弱的人也能完成,而“完成”的过程往往就是他的语感由弱而强的提高过程。
认识了朗读的作用后,我们就会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本人认为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激发生命意识,情景设置,指点朗读方法。
①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
②设置朗读情景。营造朗读情景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朗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渲染气氛来表达情感。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有关的图片,并同时伴有哀乐。以便朗读时更好地体现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朗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富有磁力的朗读录音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
③朗读方法的指点。任何朗读都受到读者心理状态支配,但它不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语气。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语调。语调不是字调,也不是声调。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是根据语气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语气词“啊”,声调是阳平,字义只表示惊疑或赞叹。但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多种多样的:犹豫、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淡漠、热情等等。
顿连。它是朗读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所以,也必须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根据读物内容和语句目的来安排。
重音。重音是为了实现朗读目的,而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等。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见慢,也可以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
节奏。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比如紧张型、轻快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等等。它随着朗读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我们要从具体读物来确定节奏类型。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