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莊子与郭象之逍遥,是学界津津乐道的一对命题,两者皆逍遥,逍遥却不一,庄之逍遥羡鹏体道;郭之逍遥适性自足。两者自身皆逍遥却有不一之处,庄生注超越,郭生注当下,不同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逍遥境界。其境界皆逍遥,亦皆当下之逍遥!
关键词:庄子;郭象;逍遥境界
作者简介:李舒尧(1992-),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解逍遥之意应先确定要解何人之逍遥,郭象做庄子注,注中有浓厚的玄学气息,更窥得其“独化”之影。此必非庄之原意,因而郭之逍遥必不同于庄之逍遥。同理,疏亦然,成玄英的道教风韵也必不可能出自“郭注”。成玄英之逍遥不同于郭之逍遥,郭之逍遥又岂可同于庄之逍遥?
应以当世之情体当世之人。庄子、郭象与成玄英自非同世同代之人,迥异的背景之下,其逍遥岂可一乎?非也。
一、庄子之逍遥
“鲲之大,不知其畿千里也。化而爲鸟,其名爲鹏。鹏之背,不知其畿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1]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鲲鹏不仅体积极其庞大,不知其几千里,并且还能够变化外形,化而为鸟,生出不知几千里的双翼,怒而飞,水击千里,腾飞万里,遮天蔽日。鲲鹏如同神兽,其大,不同于常物、其化更是匪夷所思。在鲲鹏身上看到的是恢诡谲怪、天马行空,是游于天地间的一股“道气”,而非后文的蜩与学鳩等常形常物。
无疑鹏在庄子笔下是逍遥的,这一股“道气”是超越性的存在,其从外形到变化已经不可与常物相提并论,无定象、无定形,超脱了“造物主”规划的框架,跳出了天地给予万物的束缚,拥有了与道体同高的变化之性,超脱于万物,逍遥于天地之间。
故笔者窃以为庄之逍遥在于超脱,超脱于形体,超然于精神,任性游乎天地之间,谓之逍遥。体庄子逍遥在原文中止于此即可,即止于“其视下也,亦若是則已矣”[3],后文在于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论述,而不在论述何者为逍遥也。
二、郭象之逍遥
郭之逍遥得于庄之逍遥,却不同于庄之逍遥。郭之逍遥总体可以归结为“适性自足”、“使物各称其性”。
对于齐谐中的记载鹏之徙于南冥的场景,郭注是这样的:“夫翼大則难举,故抟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決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皆不得不然,非然也”[4],在郭的眼中,大鹏如此既不潇洒也不超然,失去了脱于常物的灵性,这一切仅仅是有如此巨大的羽翼,就该平地而起,这并不是它乐于这样做,或是以这样做去追求超脱与逍遥,而是不得不这样做。
郭注“去以六月息者矣”为“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坊而止。此比所能則有间矣,其於适性一也。”[5]郭注认为,大鸟一去半岁,小鸟一去半朝,不存在何者逍遥,何者不逍遥,只是它们的能力有区别而已,所以其重点不在判定逍遥,而在承认适性,大鸟小鸟一也。“水浅而舟大”一句的注释为:“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6]故理有分别,物各有其性,大小皆可成其所为,皆为其性。
蜩与学鸠一段注为:“苟足于其性,則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於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7]此能清晰看出:在其自性上,小鸟为小鸟,鲲鹏为鲲鹏,两者并不觉得比对方自贵或自贱。那么蜩与学鸠是快乐的,鲲鹏也是快乐的,
其虽性不一,然皆得其性,得其性者皆逍遥。此即两者逍遥之不同也。
三、庄子“逍遥”与郭象“逍遥”境界之不同
小大之辩,体现庄之境界,朝菌、蟪蛄寿命较短,冥灵、大椿、彭祖寿命以万年记,若匹之,只剩一句不亦悲乎的感叹,之后以反讽的手法讽斥鴳,以自得于蓬蒿之间嘲笑鲲鹏“彼且奚适也?”庄是推崇鲲鹏的,认为只有鲲鹏才做到了逍遥,蜩、学鸠与斥鴳皆是活在束缚之中的小生物,有定象、有定形,无法如道气一般游于天地,并通过嘲笑鲲鹏,看出这些生物并不是形体生理有所限制,而是其思想就如井底之蛙。不论其是否自得,在庄看来其皆为不亦悲乎的代表,只有鲲鹏才称得逍遥。
郭认为逍遥在于适性自得。郭承认了小虫在外型上与鲲鹏的差距,然而这是自然之素,是天性使然,与逍遥无关,不羡于他物,不悲于与鲲鹏的差距,那么小虫与鲲鹏就都是逍遥的,它们都做着符合自身天性的事情,皆适性自得。
庄的逍遥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天地之性的逍遥;反观郭的逍遥是无条件的,齐一的,是承顺天地之性的逍遥,万物适其性者皆逍遥。
先秦时期,学术上涌现众多思想大家,向天地发问,庄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必不以小知、小年满足,必尊于超脱之鲲鹏,崇天地之道气,羡孤射山之神人。
魏晋闭塞,文人寄予山林,亦风骨,亦悲哀。不羡于鲲鹏,不悲于小知,乘顺天地之性,适其性者皆逍遥,对比庄子的突破显得随性而沉重,似是无奈,似是麻醉。
注释:
[1]《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2页.
[2]《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3]《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4]《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5]《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六页.
[6]《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八页.
[7]《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十页.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3版.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2版.
[3]刘笑敢.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冯达文. 庄子与郭象——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注谈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53卷.
关键词:庄子;郭象;逍遥境界
作者简介:李舒尧(1992-),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解逍遥之意应先确定要解何人之逍遥,郭象做庄子注,注中有浓厚的玄学气息,更窥得其“独化”之影。此必非庄之原意,因而郭之逍遥必不同于庄之逍遥。同理,疏亦然,成玄英的道教风韵也必不可能出自“郭注”。成玄英之逍遥不同于郭之逍遥,郭之逍遥又岂可同于庄之逍遥?
应以当世之情体当世之人。庄子、郭象与成玄英自非同世同代之人,迥异的背景之下,其逍遥岂可一乎?非也。
一、庄子之逍遥
“鲲之大,不知其畿千里也。化而爲鸟,其名爲鹏。鹏之背,不知其畿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1]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鲲鹏不仅体积极其庞大,不知其几千里,并且还能够变化外形,化而为鸟,生出不知几千里的双翼,怒而飞,水击千里,腾飞万里,遮天蔽日。鲲鹏如同神兽,其大,不同于常物、其化更是匪夷所思。在鲲鹏身上看到的是恢诡谲怪、天马行空,是游于天地间的一股“道气”,而非后文的蜩与学鳩等常形常物。
无疑鹏在庄子笔下是逍遥的,这一股“道气”是超越性的存在,其从外形到变化已经不可与常物相提并论,无定象、无定形,超脱了“造物主”规划的框架,跳出了天地给予万物的束缚,拥有了与道体同高的变化之性,超脱于万物,逍遥于天地之间。
故笔者窃以为庄之逍遥在于超脱,超脱于形体,超然于精神,任性游乎天地之间,谓之逍遥。体庄子逍遥在原文中止于此即可,即止于“其视下也,亦若是則已矣”[3],后文在于庄子对逍遥境界的论述,而不在论述何者为逍遥也。
二、郭象之逍遥
郭之逍遥得于庄之逍遥,却不同于庄之逍遥。郭之逍遥总体可以归结为“适性自足”、“使物各称其性”。
对于齐谐中的记载鹏之徙于南冥的场景,郭注是这样的:“夫翼大則难举,故抟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決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皆不得不然,非然也”[4],在郭的眼中,大鹏如此既不潇洒也不超然,失去了脱于常物的灵性,这一切仅仅是有如此巨大的羽翼,就该平地而起,这并不是它乐于这样做,或是以这样做去追求超脱与逍遥,而是不得不这样做。
郭注“去以六月息者矣”为“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坊而止。此比所能則有间矣,其於适性一也。”[5]郭注认为,大鸟一去半岁,小鸟一去半朝,不存在何者逍遥,何者不逍遥,只是它们的能力有区别而已,所以其重点不在判定逍遥,而在承认适性,大鸟小鸟一也。“水浅而舟大”一句的注释为:“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6]故理有分别,物各有其性,大小皆可成其所为,皆为其性。
蜩与学鸠一段注为:“苟足于其性,則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於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7]此能清晰看出:在其自性上,小鸟为小鸟,鲲鹏为鲲鹏,两者并不觉得比对方自贵或自贱。那么蜩与学鸠是快乐的,鲲鹏也是快乐的,
其虽性不一,然皆得其性,得其性者皆逍遥。此即两者逍遥之不同也。
三、庄子“逍遥”与郭象“逍遥”境界之不同
小大之辩,体现庄之境界,朝菌、蟪蛄寿命较短,冥灵、大椿、彭祖寿命以万年记,若匹之,只剩一句不亦悲乎的感叹,之后以反讽的手法讽斥鴳,以自得于蓬蒿之间嘲笑鲲鹏“彼且奚适也?”庄是推崇鲲鹏的,认为只有鲲鹏才做到了逍遥,蜩、学鸠与斥鴳皆是活在束缚之中的小生物,有定象、有定形,无法如道气一般游于天地,并通过嘲笑鲲鹏,看出这些生物并不是形体生理有所限制,而是其思想就如井底之蛙。不论其是否自得,在庄看来其皆为不亦悲乎的代表,只有鲲鹏才称得逍遥。
郭认为逍遥在于适性自得。郭承认了小虫在外型上与鲲鹏的差距,然而这是自然之素,是天性使然,与逍遥无关,不羡于他物,不悲于与鲲鹏的差距,那么小虫与鲲鹏就都是逍遥的,它们都做着符合自身天性的事情,皆适性自得。
庄的逍遥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天地之性的逍遥;反观郭的逍遥是无条件的,齐一的,是承顺天地之性的逍遥,万物适其性者皆逍遥。
先秦时期,学术上涌现众多思想大家,向天地发问,庄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必不以小知、小年满足,必尊于超脱之鲲鹏,崇天地之道气,羡孤射山之神人。
魏晋闭塞,文人寄予山林,亦风骨,亦悲哀。不羡于鲲鹏,不悲于小知,乘顺天地之性,适其性者皆逍遥,对比庄子的突破显得随性而沉重,似是无奈,似是麻醉。
注释:
[1]《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2页.
[2]《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3]《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4]《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5页.
[5]《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六页.
[6]《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八页.
[7]《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第十页.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3版.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2版.
[3]刘笑敢.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冯达文. 庄子与郭象——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注谈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5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