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生成”中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q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同时要设计弹性方案,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后要敏锐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互动生成过程中,使学生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创造出一种和谐、充满智慧和灵气、能焕发生命力的课堂。
  一、充分预设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生成并非是盲目的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灵活的引导。数学课堂根据它所特有的目的,既要有生成的需要,也要有生成的起点。如何把握这基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摇篮,教师要为生成而预设,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所以,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充分结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或者重组。备课不是单纯地针对教学大纲去总结归纳教材上重点和难点知识,更重的是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要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和潜能的激发: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生活有怎样的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怎样去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等等。教师对整堂课预设出“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致力于主体”的弹性方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左右逢源”,在和学生的互动中生成“亮点”。
  二、捕捉互动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也正是由于学生们种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疑惑,也可能会产生认识的误区,当然,也可能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 这些火花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如若教者不会利用,在这些思想火花闪现的一瞬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些资源的可贵,那么这些资源很可能将会白白流失。这不仅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对学生创新性思考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基础能力,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的构想和创新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问题很可能是老师也未曾经见过的,所以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教育素质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不可缺少的生成性因素
  生成的课堂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因此,不能只把浓缩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要把知识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反思过程,特别是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充分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数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有位老师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义卖活动中,我班25名女生平均每人义卖0.9元,28名男生平均每人义卖0.36元。全班平均每人义卖所得的钱是多少?出题后让学生讨论解题方法,列式计算,学生开始动笔计算,我巡视,发现了不同的答案。于是我把学生出现的二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种答案是(0.36×28+0.9×25)÷(25+28)≈0.61元,
  第二种答案是(0.9+0.36)÷2=0.63元。
  师:你们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最后总结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每份数就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平均数也是每个人都一样的,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方法求出平均数。
  由此看出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离不开思维,而无论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还是创造思维,都离不开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要善于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解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化归”能力。因此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归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又如何让学生应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呢?  一、培养“化归”能力的前提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认真思索,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精力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同样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兴趣是调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问的成功与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
期刊
一、课堂素材生活化  1.生活化素材的收集  成立“学生时政团”,收集和整理生活化素材。  通过志愿征集、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座谈商讨等方法,分成2-3个活动小组,每组任命一个组长,各组轮流活动。  教师备课学会“备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长着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生活中值得关注和挖掘的事情,善于思考,善于把课本原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实际、身体心理、兴趣爱好
期刊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办学质量,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实现从引领学生走向书本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重大转变。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是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有效探索,为此,我校组织和实施了“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  一、“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期刊
摘 要:1.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与政治特色课堂的珠联璧合。2.促进备课组成员专业成长。3.重视运用集体的智慧,促进备课组整体进步。4.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和“备课组业务档案”,为备课组成员业务素质提高做好铺垫。  关键词:转变 专业成长 集体智慧 业务档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堂改革的步步深入,对老师的师德修养、教学业务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改正在全国许多省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中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那么,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都有哪些。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与实践。  一、新课程理念的内容及要求  新课程理念有三个要求:  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三是完善评
期刊
自从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也随着教学实践的现代化而被广泛探讨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今天所做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切尝试,无不是为了追求有效教学的更大化。  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呢?作为一名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出常规的备课误区  我们往往以为,要备好课,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出每节课讲授内容
期刊
有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满生活的气息。“生活化教学”就这样诞生了。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教学能凭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