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他们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遇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子女也就受到相应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其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观、性格、行为等多方面的缺失,而倍受社会关注。作为一名从事小学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这一值得关注的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究,做到以“情感关怀”为基础,以“家校沟通”为渠道,以“帮扶救助”为手段,广泛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力度,全力构建了“学校是爱巢,老师是亲人”的情感教育模式,形成了“代理家长”舒心,“弱势儿童”安心的德育新格局。
一、发挥“情感关爱”的教育效能
2011年,在对我校“弱势儿童”情感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出,85%的弱势儿童情感缺失,集中表现在:冷漠、任性、敏感、自私、郁闷、自卑、胆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等。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研究决定设立了弱势儿童“活动之家”,开展了“融入集体感受温暖”“招聘爱心代理妈妈”“法律知识知多少”“学榜样促发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活动,关心和教育感化相结合,安排了专职的“知心大姐姐”去倾听、解答“弱势儿童”情感上的迷惘和困惑,并要求全校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弱势儿童”多一份关注,通过精心观察“弱势儿童”的日常活动、生活细节,阅读他们的“心情日记”等方式,去收集、获得和理清他们的心理情感动态变化线索,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通和引导教育。如我校五年级学生张瑞,三岁时,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就外出打工,她只有和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思维敏捷却少言寡语,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性格古怪。一天,在练写“父母为我过生日”习作时,她哭了,原来,今天正是她十一岁的生日,可在她的记忆中,没和父母一起过生日,她只是看到过,梦想过,现实生活中却曾未有过。她的这一幕令在场的师生为之心酸。怎么办,班主任张老师立即到食品店订购了一个生日蛋糕,把班会课改为“生日快乐”主题班会活动。46个师生集体为她过了一次生日。在活动中她一直泪流满面,这是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这个场景,后来被她用笔写了下来,发表在《学生天地》杂志上。从此,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正是教师一声真诚的话语,一句善意的叮咛,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丝饱含鼓励的微笑,一次充满亲情的活动,使“弱势儿童”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情感的依托,在学校、老师、同学们的亲情关爱中快乐地成长。
二、创新“家长学校”的教育载体
经过我们的调研,当前“弱势儿童”的监管大多是“隔代式”监管和“寄养式”监护,因代理监管人知识的贫乏,视野的狭窄,精力的限制,生计的繁忙,监管责任的不明确等诸多因素,监管的结果是“注重孩子的吃、穿、住,轻视了孩子的行为品德的养成教育”。使“弱势儿童”处于“管不好,不敢管,不会管”的境地。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狠抓“弱势儿童家长学校”管理为突破口,以培训和提高代理监管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重点,全面发挥“弱势儿童家长学校”的功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齐抓共管,使“弱势儿童”的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学校向代理监管人提供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弱势儿童”教育教学动态;每月开展一次代理监管人培训活动,传授合理有效的教育技能和手段;每学期召开一次由“弱势儿童”和其代理监管人共同参加的家庭教育沟通交流大会,让监管成效显著的代理监管人作“监管”经验交流;建立“弱势儿童”成长教育档案,通过“弱势儿童”个人基本信息卡,成长记录袋,心声日记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畅通家校联系信息渠道,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把“弱势儿童”的在校情况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反馈给其亲人,让“弱势儿童”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即在身边,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家长学校”以学校丰富的教育载体和资源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弱势儿童”代理监管人“监管不尽职”,“监管无方法”,“监管无效果”的迷茫和困惑,极大地补充了学校单方教育的盲点。
三、实施“帮扶资助”的教育策略
“弱势儿童”的家庭,一般表现为生活贫困,经济收入不高,从社会上获取的资源或得到的优势很少,可以说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弱势儿童”在社会上生存,不但承受着经济上“贫困”,更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更需帮扶和资助。为此,我校借党员作风建设“帮扶结对”活动的东风,成立了校内家长,为这些孩子们寻找代理妈妈,让任课老师与“弱势儿童”结对子,进行“一助一”全方位地帮助,特别关注“弱势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排除和资助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学校建造了“弱势儿童”帮扶记载表,健全帮扶档案,出台帮扶救助实施方案,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将师德师风考核与帮扶救助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教师在“帮扶”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陶冶情操,让“弱势儿童”在“帮扶”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弱势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时期内暂时无法消除的难题,它不仅影响到“弱势儿童”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弱势儿童”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要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既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更需学校和教师的辛勤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构建“学校主体教育”,让“弱势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一、发挥“情感关爱”的教育效能
2011年,在对我校“弱势儿童”情感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出,85%的弱势儿童情感缺失,集中表现在:冷漠、任性、敏感、自私、郁闷、自卑、胆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等。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研究决定设立了弱势儿童“活动之家”,开展了“融入集体感受温暖”“招聘爱心代理妈妈”“法律知识知多少”“学榜样促发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活动,关心和教育感化相结合,安排了专职的“知心大姐姐”去倾听、解答“弱势儿童”情感上的迷惘和困惑,并要求全校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弱势儿童”多一份关注,通过精心观察“弱势儿童”的日常活动、生活细节,阅读他们的“心情日记”等方式,去收集、获得和理清他们的心理情感动态变化线索,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通和引导教育。如我校五年级学生张瑞,三岁时,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就外出打工,她只有和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思维敏捷却少言寡语,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性格古怪。一天,在练写“父母为我过生日”习作时,她哭了,原来,今天正是她十一岁的生日,可在她的记忆中,没和父母一起过生日,她只是看到过,梦想过,现实生活中却曾未有过。她的这一幕令在场的师生为之心酸。怎么办,班主任张老师立即到食品店订购了一个生日蛋糕,把班会课改为“生日快乐”主题班会活动。46个师生集体为她过了一次生日。在活动中她一直泪流满面,这是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这个场景,后来被她用笔写了下来,发表在《学生天地》杂志上。从此,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正是教师一声真诚的话语,一句善意的叮咛,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丝饱含鼓励的微笑,一次充满亲情的活动,使“弱势儿童”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情感的依托,在学校、老师、同学们的亲情关爱中快乐地成长。
二、创新“家长学校”的教育载体
经过我们的调研,当前“弱势儿童”的监管大多是“隔代式”监管和“寄养式”监护,因代理监管人知识的贫乏,视野的狭窄,精力的限制,生计的繁忙,监管责任的不明确等诸多因素,监管的结果是“注重孩子的吃、穿、住,轻视了孩子的行为品德的养成教育”。使“弱势儿童”处于“管不好,不敢管,不会管”的境地。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狠抓“弱势儿童家长学校”管理为突破口,以培训和提高代理监管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重点,全面发挥“弱势儿童家长学校”的功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齐抓共管,使“弱势儿童”的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学校向代理监管人提供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弱势儿童”教育教学动态;每月开展一次代理监管人培训活动,传授合理有效的教育技能和手段;每学期召开一次由“弱势儿童”和其代理监管人共同参加的家庭教育沟通交流大会,让监管成效显著的代理监管人作“监管”经验交流;建立“弱势儿童”成长教育档案,通过“弱势儿童”个人基本信息卡,成长记录袋,心声日记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畅通家校联系信息渠道,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把“弱势儿童”的在校情况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反馈给其亲人,让“弱势儿童”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即在身边,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家长学校”以学校丰富的教育载体和资源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弱势儿童”代理监管人“监管不尽职”,“监管无方法”,“监管无效果”的迷茫和困惑,极大地补充了学校单方教育的盲点。
三、实施“帮扶资助”的教育策略
“弱势儿童”的家庭,一般表现为生活贫困,经济收入不高,从社会上获取的资源或得到的优势很少,可以说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弱势儿童”在社会上生存,不但承受着经济上“贫困”,更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更需帮扶和资助。为此,我校借党员作风建设“帮扶结对”活动的东风,成立了校内家长,为这些孩子们寻找代理妈妈,让任课老师与“弱势儿童”结对子,进行“一助一”全方位地帮助,特别关注“弱势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排除和资助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学校建造了“弱势儿童”帮扶记载表,健全帮扶档案,出台帮扶救助实施方案,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将师德师风考核与帮扶救助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教师在“帮扶”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陶冶情操,让“弱势儿童”在“帮扶”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弱势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时期内暂时无法消除的难题,它不仅影响到“弱势儿童”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弱势儿童”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要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既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更需学校和教师的辛勤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构建“学校主体教育”,让“弱势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