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民族地区;语文学困生;成困;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53—01
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学困生的问题在各校各年级各班普遍存在。民族地区学校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现结合本人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个人自身原因。一是部分学困生语文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和主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抄袭作业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二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差,不做课前预习,只重视知识结论,长期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三是有些学生认为语文成绩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因此逐渐降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四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当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或同学的轻视时,认为自己不行,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形成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
2. 家庭教育原因。一是民族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导致学生从小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家庭环境;二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生之中留守儿童居多,家里老人对孩子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管的事情,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三是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容易因家长的不当行为造成逆反性格,进而产生厌学、辍学心理,这样的孩子容易成为学困生。
3. 学校教育原因。一是个别语文教师只注重班级优秀生,没有对学困生进行深入了解,精准施策,有时还会采取讽刺挖苦等不良手段,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害怕和畏惧学习语文;二是有些语文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一些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
4. 社会环境原因。一是有些人认为语文是汉语言教学,是母语,不学就会,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二是民族地区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极大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三是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用,一方面少年儿童在家无更多图书资源,另一方面是“农家书屋”基本处于尘封状态。
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 正确分类,有的放矢。在语文学困生当中,有基础差但有上进心者,也有基础差且不思进取者,更有基础不错但无心进取者,还有固执、任性、难以听从管教者。所以学困生转化首要任务是弄清“致困”原因,找到了学困的根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此我专门建立了《学困生转化档案》,深入了解、分析每一名学困生的“致困”原因,制定属于他自己的“转化套餐”,为学困生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2. 用爱与尊重走进学生内心,形成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学困生更是如此。用爱作为学困生转化的催化剂,课堂上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把简单的题目留给他们,让他们采摘自己跳一跳可以摘到的“苹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留给他们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挖掘自身优势并努力追求上进。在给予学困生充分的爱与尊重的同时,引导他们明白爱与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纪律意识,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
3.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广泛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为语文学习积累语感和素材,但是有效的阅读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应该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融合。其次还要积极拓展阅读空间,将学生自有图书资源、学校图书室图书资源和“农家书屋”等图书资源都有效整合利用起来,培养语文学困生的阅读兴趣,达到转化的目的。
4. 家校联系,携手共同转化学困生。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在节假日才回家一两次,对学生的学情知之甚少。平时语文教师要多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就学生学习语文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鼓励家长买一些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在家里多读书,并要求家长力所能及地与孩子共享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家庭氛围。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与家长交流,指出其问题,消除心理障碍,促其改正缺点,家长可以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另外,学校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这都是转化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編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6—0053—01
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学困生的问题在各校各年级各班普遍存在。民族地区学校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现结合本人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个人自身原因。一是部分学困生语文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和主动性,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抄袭作业应付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二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差,不做课前预习,只重视知识结论,长期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三是有些学生认为语文成绩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因此逐渐降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四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当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或同学的轻视时,认为自己不行,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形成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
2. 家庭教育原因。一是民族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导致学生从小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家庭环境;二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生之中留守儿童居多,家里老人对孩子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管的事情,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三是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容易因家长的不当行为造成逆反性格,进而产生厌学、辍学心理,这样的孩子容易成为学困生。
3. 学校教育原因。一是个别语文教师只注重班级优秀生,没有对学困生进行深入了解,精准施策,有时还会采取讽刺挖苦等不良手段,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害怕和畏惧学习语文;二是有些语文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一些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
4. 社会环境原因。一是有些人认为语文是汉语言教学,是母语,不学就会,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二是民族地区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极大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三是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用,一方面少年儿童在家无更多图书资源,另一方面是“农家书屋”基本处于尘封状态。
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 正确分类,有的放矢。在语文学困生当中,有基础差但有上进心者,也有基础差且不思进取者,更有基础不错但无心进取者,还有固执、任性、难以听从管教者。所以学困生转化首要任务是弄清“致困”原因,找到了学困的根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此我专门建立了《学困生转化档案》,深入了解、分析每一名学困生的“致困”原因,制定属于他自己的“转化套餐”,为学困生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2. 用爱与尊重走进学生内心,形成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学困生更是如此。用爱作为学困生转化的催化剂,课堂上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把简单的题目留给他们,让他们采摘自己跳一跳可以摘到的“苹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留给他们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挖掘自身优势并努力追求上进。在给予学困生充分的爱与尊重的同时,引导他们明白爱与尊重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纪律意识,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
3.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广泛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为语文学习积累语感和素材,但是有效的阅读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应该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融合。其次还要积极拓展阅读空间,将学生自有图书资源、学校图书室图书资源和“农家书屋”等图书资源都有效整合利用起来,培养语文学困生的阅读兴趣,达到转化的目的。
4. 家校联系,携手共同转化学困生。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在节假日才回家一两次,对学生的学情知之甚少。平时语文教师要多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就学生学习语文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鼓励家长买一些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在家里多读书,并要求家长力所能及地与孩子共享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家庭氛围。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与家长交流,指出其问题,消除心理障碍,促其改正缺点,家长可以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另外,学校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这都是转化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編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