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 子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先生,脑后拖着一根又粗又长的辫子。出入巷口,高先生极少在众人面前驻足,众人也很少理会古董般的高先生。偶尔,高先生回眸瞟一眼众人,沉沉的目光与众人的眼神相遇,高先生便不自觉地低下頭去。
  高先生读过私塾,一介黉门秀才,谋得县衙笔吏的好差事,薪水颇丰,在古巷购置四合小院,娶妻饶氏。
  高先生是巷子里唯一抽得纸烟的人。高先生走过来,淡淡的烟香味儿飘逸开来,抽惯了麻秆儿烟锅的古巷人尊奉纸烟为洋烟。
  公元1912年,国民政府发布政府令:“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高先生哀叹世风不古,辞职离开了县衙。
  高先生断了经济来源,苦了饶氏。
  巷口,饶氏摆下了生意摊。饶氏的生意颇为新潮,从上海滩进的货,大城市的玩意儿。招牌上,红粉佳人的纤纤玉指托着三个字:“西洋镜”。西洋镜酷似时下的望远镜,衔接一个精巧玲珑的匣子,匣子左右有一道出入口,来回推送幻灯片。一枚铜钱看十片,过往行人称之为“洋戏片子”。看过,饶氏乌鸦爪一般的手指扑过来讨要铜钱,人们心里不禁咯噔一紧:“看的是什么玩意儿!”
  故此,“洋戏片子”又曰“洋戏骗子”。
  饶氏的生意摊与古董般的高先生格格不入,但是生计为重,高先生又奈何不得。别人问及饶氏,高先生丢下一句:“不认识!”便倒剪着手只顾远去。
  饶氏盯着高先生的背影,骂道:“生意摊有‘蜇驴蜂’!”
  高先生抽洋烟,须得从饶氏手里讨些铜钱。饶氏颇为无奈:“哎呀呀,一天的‘洋戏片子’钱全白费了!”
  高先生顿足道:“难道你没有受用过我的锦衣玉食吗?”
  祁三是剃头匠,山东曹县人,热挑子凉板凳闯荡四方。路过古巷,高先生翘首细细询问祁三的来由。祁三望着拖着长辫子的高先生甚是奇异,心想,穷酸秀才过路的兵,高先生多说几句闲话罢了。没承想,高先生心血来潮,执意腾出两间厢房让祁三做剃头铺子。祁三甚是疑惑,高先生用细长的手指托起辫子,说道:“若有戏言,削发为誓,我当众剪去辫子!”
  高先生一脸正色,祁三半信半疑地住了下来。
  这一住就是数年。
  按说,高先生蓄起了辫子,本与剃头无缘,高先生却要净面。净面过后,高先生只字不提付钱的事,却是敬上一支洋烟。众人嘲笑高先生赖账,高先生转着圈自顾自地说道:“净面怎能算是剃头呢?!”
  “剃头,削去的是毛发,净面削去的是毫毛,二者岂可相提并论,笑话!”言罢,高先生跺跺脚,自顾离去。
  高先生再次过来净面时,祁三便把高先生奉送的洋烟又敬给高先生。高先生摸着精瘦的嘴巴,抖抖地抽着:“我经不得饶氏那张嘴的颠簸,洋烟很少抽得了!”
  1932年,天下大荒,民不聊生。除夕夜,落下好大一场雪。天亮,一则消息不胫而走:“高先生走了!”
  “哦,走了?未满50岁,这么快!”巷子里的人先是一惊,继而说笑,“有位高先生,每户人家又不能多出一斗米来,走了又有何妨?!”
  芦席裹尸算是“软埋”。高先生毕竟在县衙做过笔吏,饶氏不愿“软埋”了高先生,但又无力购置棺木。
  饶氏六神无主。
  古爷是巷子里的主事人,被尊称为“一杆旗”。饶氏请来古爷商议,古爷思忖再三,说道:“吾有一策,不知使得使不得。”
  饶氏泪眼婆娑:“这种当儿,还有什么计策使不得!”
  古爷说道:“购置棺木的钱,先生早已自备了!”
  饶氏一脸错愕。
  “只是,这样,既委屈了先生,又成全了先生!”古爷垂头说道。
  饶氏怔然如痴。
  古爷一字一板地说道:“先生的辫子不下二斤重,市面的价钱,一副棺木,足够!”
  高先生为着一根辫子落魄,如今又不得不舍去辫子。饶氏垂泪叹息一番,取来剪刀。高先生的辫子又粗又长,剪口衔不住,饶氏怕坏了材料,迟迟下手不得。继而,古爷提议请来街面的张裁缝。
  不多一时,张裁缝提着宽阔的剪刀过来了。张裁缝先是将剪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蹭了几下,随即安排一人捧着高先生的头颅,自己扯紧辫子欲悉心剪下。
  灵室肃静下来,众人望着高先生的辫子。
  “且慢!辫子留下,万不可对不起先生!”大家循声望去,来人是剃头匠祁三。祁三分开众人,走近高先生深深地施礼,放下一百块大洋,离去。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侯乡长赶到受灾较重的杨家桥村,刚一下车,年轻支书小伍就迎上来汇报灾情。侯乡长一摆手说:“杨老头儿呢?他在哪儿?让他来说!”小伍赶忙给村主任杨再德打电话,这时才想起杨家桥已经停电三天了,他的手机也关机了。侯乡长有些急,打开自己的手机,拨打了三次,还是和在路上拨打时一样无人接听。侯乡长一拍桌子说:“好你个杨老头儿,洪水刚退,就敢喝二两睡了!走,跟我上他的门去找!”说着抓起桌上的一顶旧草帽戴在头上就冲到
期刊
從枫岭寨经七里滩,过黄泥冈,一铺半路(注:潮汕话,一铺即五公里),就到了老圩场。  汀江中游闽粤交界处,老圩场按八卦方位设计,白墙黑瓦,参差错落。  镇文化站的邱老说:“那年头,客商多啊!每日要杀猪百头,外地人开的旅馆,就有六七十家。红灯笼一闪一闪的,从山脚挂到了河边。嘿,嘿嘿。”  冬日上午,阳光懒散。我和邱老、文清走在冰凉、光滑的石板路上。两边骑楼,泥灰多有剥落,露出青砖。木雕门窗,间或残缺不
期刊
水静嫂家这几天请了一个小木匠。下午刚做好一个衣柜,还要再做一对椅子。  傍黑时,水静嫂在山里一个公社派出所当警察的男人回来了。山里离家百十里,男人平时整月整月不回一次家。  是夏天,吃了晚饭,水静嫂和男人领着几个孩子上了堂屋房顶上凉快,小木匠早早钻进那半间西屋躺下了,呼嗒呼嗒扇着扇子,还是满身满脸的汗。  水静嫂上到房顶后,又站到房边喊小木匠也上去凉快。小木匠本来起身离了床,到了门口又对着房上喊了
期刊
他的女友约他在湖边见面。  风低低地贴着湖面,向岸上飞来,风的羽翼触碰到湖边的杨柳,于是杨柳柔韧的枝条便随风摇摆。湖水凝着万点夕阳的金光,轻轻地晃荡着,发出微响。天快要黑了。  他在湖边等女友来,心情非常忐忑。他爱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感情炽烈,想得很远:等将来毕业了,要跟她结婚,生两个娃,两人地久天长白头偕老……她娇美艳丽,像初绽的鲜花,是系里最漂亮的女生之一。她答应做他女朋友的那天,他高兴得
期刊
最终,他在她和她闺蜜之间选择了她。  他先认识她闺蜜,并不认识她。认识她的那个午后,庄子大道上岛咖啡屋的201室,正好沐浴在春天灿烂的阳光里。  他和她闺蜜从元旦开始,直到这个仲春的时光,已经第四次光临这个咖啡屋了。  他从屋里打开门时,她闺蜜笑吟吟地闪开一个身,她笑吟吟地出现在他面前。没等他把心中的疑问表露出来,她闺蜜迫不及待地介绍,她闺蜜。他知道,她叫丽,一个本地知名银行的职员。在前三次约会时
期刊
江冰,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出版《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著作。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作家喻永军,乡村风情画高手。今头回见识三篇:第一篇《狗奔跑的声音》,狗疾速从对面跑来,神奇的声音由远而近——我读开头一段就被抓住。旋即他写捕获大鱼一尾。
期刊
洮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跑,翻山越岭,唱着歌谣,拉着草地与河谷里的溪流之手,来到车巴沟。漂泊者的故事就是从车巴沟开始的。  漂泊者一直没有离开青藏高原,也没有漂出这条河流。漂泊者想,假如离开青藏高原,漂出这条河流,或许他的故事就没有现在这么有趣了。漂泊者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熟悉这里。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还有禁忌与嗜好,都让他无比喜欢,不忍离开。倘若离开,去了陌生的街头,独自遥望草原的时候,他所有的
期刊
在胡杨林里红柳的花显得非常妖艳。刚开春它就攒足了劲儿,悄无声息地开放。一开就是一大堆,把肃静的胡杨林一下子就点燃了,东一堆西一簇像火一样燃烧着。牧羊人买买提对红柳的花色并不感兴趣,他觉得红柳火辣辣的样子,很像村里那个喜欢大红大绿的女人热比古丽,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妖艳,招惹那些心怀不轨的男人的眼睛和心。  说真的,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去年冬天回到村里,闲下来时很无聊,他蹲在朝阳的墙根儿下晒太阳。
期刊
做饭、裁衣,理论上是女子们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真正的厨师、服装大师,多是男性。  李古和就是这样的人,大老爷们儿,一手好针线。  李古和会做衣服,至少是个好裁缝。至少,在袁店河上下,名气响当当的。不论性别,不论年龄,无论胖瘦或者高矮,他搭眼一瞅,心里就有了尺寸和颜色,包括扣子是做布纽,还是用琉璃,或者瑪瑙,就在心里晃着。要是穿家换了一片布,换了扣子的颜色,咋看咋不舒服,还得按他原来的式样、颜色。
期刊
给银行烧饭的是老余奶,五十多岁。虽然她比实际年龄要显老些,但十分精神,步子快,嗓门儿大,厨艺也很好,最拿手的是红烧肉。  老余奶可不是一般的奶奶,不一般是因为老余爹。我们这里,管爷爷辈的人叫爹。老余爹可没人敢叫他老余爹。老余爹是个有身份的人,他是县里一个局的副局长。  余局长对老余奶说:“老太婆,有吃有喝,你給人家做什么炊事员啊!不丢人啊?”  老余奶说:“反正你经常不在家吃饭,我也省了自家的饭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