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推行新课改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必须遵守创新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课堂上创设情景,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营造无拘无束的创新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探索 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1.挖掘解决问题题中推理和解答过程的创新因素
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是身邊实例在数学中的呈现,进而产生对应用题教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或者模拟情景中自编与数量关系有关的应用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头部高度约占身高的,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具体含义。我在讲解时,打破了以前直接出示题目的习惯,而是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吗人身上有很多数学知识,有哪些同学能够说出一些?”此话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有一学生说道:“成年人的眼睛的高度大概在整个头部的 ,这是我从特长班里,我们素描老师告诉我们的。”我对这个同学提出了表扬,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说一下这个在这里的具体含义?”这时学生便踊跃发言,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就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2.挖掘几何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充分利用对物体和模型的观察、测量、品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在对这些模型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形成。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3.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能力也强。心理学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做了一次创新能力的调查,发现了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于成年人,这与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我们曾在低年级数学课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图形中包含几个小木块。大部分学生说五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四块。这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拿出学具摆这个图形,说四块的学生通过操作醒悟自己想象中的思维缺陷,即对“躲”起来的一块是想象中的空白。此时教师再出示原图形的视觉转移图,让学生在思维中留下“躲”起来的一块在立体图上表示的清晰图形。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后,提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又可以用横截面积乘以长?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和观察,通过讨论回答说,把长方形竖起来可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横着放就是横截面积乘以长。这样回答是通过学生一定的想像才能得出的,学生也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的内涵。
三、开展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在提出问题一问一答的互动评价中一连让几个学生回答均不理想,于是怕完不成教学进度,就急于说出正确答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比如,一个中等难易程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后请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方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探索 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1.挖掘解决问题题中推理和解答过程的创新因素
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是身邊实例在数学中的呈现,进而产生对应用题教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或者模拟情景中自编与数量关系有关的应用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头部高度约占身高的,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具体含义。我在讲解时,打破了以前直接出示题目的习惯,而是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吗人身上有很多数学知识,有哪些同学能够说出一些?”此话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有一学生说道:“成年人的眼睛的高度大概在整个头部的 ,这是我从特长班里,我们素描老师告诉我们的。”我对这个同学提出了表扬,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说一下这个在这里的具体含义?”这时学生便踊跃发言,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就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2.挖掘几何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充分利用对物体和模型的观察、测量、品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在对这些模型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形成。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3.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能力也强。心理学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做了一次创新能力的调查,发现了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于成年人,这与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我们曾在低年级数学课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图形中包含几个小木块。大部分学生说五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四块。这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拿出学具摆这个图形,说四块的学生通过操作醒悟自己想象中的思维缺陷,即对“躲”起来的一块是想象中的空白。此时教师再出示原图形的视觉转移图,让学生在思维中留下“躲”起来的一块在立体图上表示的清晰图形。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后,提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又可以用横截面积乘以长?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和观察,通过讨论回答说,把长方形竖起来可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横着放就是横截面积乘以长。这样回答是通过学生一定的想像才能得出的,学生也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的内涵。
三、开展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在提出问题一问一答的互动评价中一连让几个学生回答均不理想,于是怕完不成教学进度,就急于说出正确答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比如,一个中等难易程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后请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方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