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3日,这一天因一个人的突然离去,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浪漫色彩。
那天傍晚,正在外面的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她言语匆匆地告诉我,侯耀文去世了……
一个曾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人,就这样匆匆离去了?!我一时无语,或许只有沉默才能让我慢慢接受这个现实。
在我的印象中,侯耀文的名字是与“侯宝林”和“相声”这两个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出身相声世家的他在父亲的嘱托中、在使命和理想的驱使下,执著地和相声艺术不离不弃、齐头并进。记得他曾告诉我,为了父亲的遗愿,他要写一部《中国相声教学大纲》。而如今,没有完成使命的侯耀文走了。翻看着他送给我的《侯耀文、石富宽舞台相声作品集》,看到上面的题字,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件往事。
我是5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排练现场认识侯耀文的。吃工作餐时,因为人多地窄,我端着盘子到处寻觅着座位。“来,过这儿来吃!”忽然听到有人在招呼我,循声而去,是侯耀文。他把他的座位分了一半给素不相识的我。就是那声招呼,让我很容易地就走近了这位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而真正走入侯耀文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却是一年之后的事情。
那个夏天,我应一家杂志的约请,为侯耀文写一篇报告文学。我在此之前,已经写过他的哥哥侯耀华和妹妹侯珍,知道了好多他鲜为人知的往事,就希望更多地挖掘他心灵深处有关人生的命题,让每一个看到文章的读者,都能记住他独特的人生旋律。在约好见面的那天早晨,我打电话给他。明白了我的意图后,他用他独特的幽默方式说:“你这是要写长篇小说啊!”说完,他沉默了片刻,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第二天要带团去基层演出,就很严肃地说:“等我回来吧,写这样一篇东西,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聊聊。”
一周后,在侯耀文家中,我们终于开始了一次马拉松似的采访。从童年到中年,从事业到爱情,从工作与生活……侯耀文告诉了我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表述了他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每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在他的真情倾吐中,我的那篇文章写得很成功,并以《为了父亲的嘱托》为题发表在几家杂志上。
谈话之余,侯耀文带我参观了他收藏的几百把茶壶。这些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茶壶大都是他在各地演出时,抽空收藏来的。他眉飞色舞地给我讲关于它们的文化渊源和趣闻轶事,令我大开眼界。
不过,在侯耀文家中做客,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茶壶,还有他的书法。在他家客厅的显眼位置挂有一幅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1998年,他在自己50岁生日那天亲笔书写的。
这一副对联,我曾在北京潭柘寺看到过,它所表达的是佛教的包容思想和无边智慧。而侯耀文之所以把它挂在家中,我觉得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这让我联想起了他曾经告诉过我的一件往事。一次,侯耀文在外地演出,遇到了一位佛学大师。他平时很少见人,却特意找到侯耀文说:“知道我为什么要和你聊一会儿吗?因为你干的和我从事的佛教是一样的目的——悦众!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们高兴,让人们带着这种欢娱的心情去工作、学习、生活。”这次会面,让侯耀文看到并明白了相声艺术的重要性和伟大。
虽然和侯耀文没有朝夕相处的经历,但我知道他有着自己难言的酸甜苦辣。他的人生、事业和爱情,都不是那么平坦。在舞台上,他要把欢笑留给观众;在生活中,他要把欢笑留给朋友和爱着的人,唯独把痛苦悄悄地藏在了心底。终于有一天,他的心再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量,孤零零一个人悄然离去了。他走得是那么匆忙,甚至连一声告别的话都没有,就把背影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侯耀文走了。对于一个尚未到六旬的艺术家,这的确是艺术领域的重大损失。但是,作为一个生命,侯耀文已经活得很精彩了。他不仅子承父业、事业有成并能承前启后,他给观众留下的笑声将永不停息。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生命的厚度足以值得欣慰和骄傲。
侯耀文远行的那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这样说:“他在这个没有骄阳的夏日突然离去,仿佛与世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人间尚以为这是个不实的谎言,但天堂其实已经多了一位笑的使者。远离了这个世界的喧嚣,愿他让另一个世界也能充满笑声。”
我们将会在泪光里铭记你带给我们的笑声,在回忆里体味你卓越的相声艺术。侯耀文,一路走好!
(兰宁远,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总装备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
那天傍晚,正在外面的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她言语匆匆地告诉我,侯耀文去世了……
一个曾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人,就这样匆匆离去了?!我一时无语,或许只有沉默才能让我慢慢接受这个现实。
在我的印象中,侯耀文的名字是与“侯宝林”和“相声”这两个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出身相声世家的他在父亲的嘱托中、在使命和理想的驱使下,执著地和相声艺术不离不弃、齐头并进。记得他曾告诉我,为了父亲的遗愿,他要写一部《中国相声教学大纲》。而如今,没有完成使命的侯耀文走了。翻看着他送给我的《侯耀文、石富宽舞台相声作品集》,看到上面的题字,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件往事。
我是5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排练现场认识侯耀文的。吃工作餐时,因为人多地窄,我端着盘子到处寻觅着座位。“来,过这儿来吃!”忽然听到有人在招呼我,循声而去,是侯耀文。他把他的座位分了一半给素不相识的我。就是那声招呼,让我很容易地就走近了这位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而真正走入侯耀文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却是一年之后的事情。
那个夏天,我应一家杂志的约请,为侯耀文写一篇报告文学。我在此之前,已经写过他的哥哥侯耀华和妹妹侯珍,知道了好多他鲜为人知的往事,就希望更多地挖掘他心灵深处有关人生的命题,让每一个看到文章的读者,都能记住他独特的人生旋律。在约好见面的那天早晨,我打电话给他。明白了我的意图后,他用他独特的幽默方式说:“你这是要写长篇小说啊!”说完,他沉默了片刻,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第二天要带团去基层演出,就很严肃地说:“等我回来吧,写这样一篇东西,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聊聊。”
一周后,在侯耀文家中,我们终于开始了一次马拉松似的采访。从童年到中年,从事业到爱情,从工作与生活……侯耀文告诉了我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表述了他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每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在他的真情倾吐中,我的那篇文章写得很成功,并以《为了父亲的嘱托》为题发表在几家杂志上。
谈话之余,侯耀文带我参观了他收藏的几百把茶壶。这些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茶壶大都是他在各地演出时,抽空收藏来的。他眉飞色舞地给我讲关于它们的文化渊源和趣闻轶事,令我大开眼界。
不过,在侯耀文家中做客,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茶壶,还有他的书法。在他家客厅的显眼位置挂有一幅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1998年,他在自己50岁生日那天亲笔书写的。
这一副对联,我曾在北京潭柘寺看到过,它所表达的是佛教的包容思想和无边智慧。而侯耀文之所以把它挂在家中,我觉得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这让我联想起了他曾经告诉过我的一件往事。一次,侯耀文在外地演出,遇到了一位佛学大师。他平时很少见人,却特意找到侯耀文说:“知道我为什么要和你聊一会儿吗?因为你干的和我从事的佛教是一样的目的——悦众!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们高兴,让人们带着这种欢娱的心情去工作、学习、生活。”这次会面,让侯耀文看到并明白了相声艺术的重要性和伟大。
虽然和侯耀文没有朝夕相处的经历,但我知道他有着自己难言的酸甜苦辣。他的人生、事业和爱情,都不是那么平坦。在舞台上,他要把欢笑留给观众;在生活中,他要把欢笑留给朋友和爱着的人,唯独把痛苦悄悄地藏在了心底。终于有一天,他的心再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量,孤零零一个人悄然离去了。他走得是那么匆忙,甚至连一声告别的话都没有,就把背影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侯耀文走了。对于一个尚未到六旬的艺术家,这的确是艺术领域的重大损失。但是,作为一个生命,侯耀文已经活得很精彩了。他不仅子承父业、事业有成并能承前启后,他给观众留下的笑声将永不停息。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生命的厚度足以值得欣慰和骄傲。
侯耀文远行的那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这样说:“他在这个没有骄阳的夏日突然离去,仿佛与世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人间尚以为这是个不实的谎言,但天堂其实已经多了一位笑的使者。远离了这个世界的喧嚣,愿他让另一个世界也能充满笑声。”
我们将会在泪光里铭记你带给我们的笑声,在回忆里体味你卓越的相声艺术。侯耀文,一路走好!
(兰宁远,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总装备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