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伴随于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基础的打好尤为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承担了为孩子一生打下扎实基础的母语教学任务。我们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本文简要论述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或途径。
1 精心的引入
小学生的特点是多动,注意力无法高中集中。倘若课堂无聊,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无法把精神集中在课堂上,自然就无法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在课前做精心的预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很好的引入,就能成功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如在讲《詹天佑》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看看中国早期的铁路,让学生谈谈铁路对我们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会有什么危害。让学生意识到铁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时就可以引入文章正题:“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建造铁路最有名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的故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很好的吸引到课本上,也提前知道这节课主要是要讲什么。
2 首先教师要热爱阅读,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模仿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可以对小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师是受到学生尊重的一个职业,教师想让学生热爱阅读首先自己做好榜样,带个好头,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不需要先进的教学装备,需要的是将教师的阅读经验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学生的阅读渴望。
3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的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4 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入书本上的知识,或者是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开展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这就忽视了书籍的广泛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于他们自身素养的提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他们终身都有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多种方式,如开展一些书籍交流活动,通过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营造阅读的氛围等等。不同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方面也不一样,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些优秀的书籍,然后分小组来讨论或者叫一些学生来发表阅读感言等等,这些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都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辨别一些优秀书籍,因为现在的书籍市场种类繁多,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珠的状况。
5 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想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每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故事,说说阅读的所获等等。
6 质疑问难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就能更好地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有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家长或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如果确有困难才由教师引导分析理解。又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再让学生质疑问难,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少,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去欧洲旅游她不怕吗?她的父母不担心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孩子独自出行好不好?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正确引导学生,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经过启发,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2011(08).
[2]邹艳丽.感受千年美文 掌握阅读精髓——浅谈教师示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1(0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承担了为孩子一生打下扎实基础的母语教学任务。我们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本文简要论述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或途径。
1 精心的引入
小学生的特点是多动,注意力无法高中集中。倘若课堂无聊,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无法把精神集中在课堂上,自然就无法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在课前做精心的预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很好的引入,就能成功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如在讲《詹天佑》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看看中国早期的铁路,让学生谈谈铁路对我们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会有什么危害。让学生意识到铁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时就可以引入文章正题:“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建造铁路最有名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的故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很好的吸引到课本上,也提前知道这节课主要是要讲什么。
2 首先教师要热爱阅读,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模仿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可以对小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师是受到学生尊重的一个职业,教师想让学生热爱阅读首先自己做好榜样,带个好头,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不需要先进的教学装备,需要的是将教师的阅读经验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学生的阅读渴望。
3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的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这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4 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入书本上的知识,或者是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开展教学,这是极其错误的,这就忽视了书籍的广泛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于他们自身素养的提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他们终身都有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多种方式,如开展一些书籍交流活动,通过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营造阅读的氛围等等。不同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方面也不一样,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些优秀的书籍,然后分小组来讨论或者叫一些学生来发表阅读感言等等,这些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都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辨别一些优秀书籍,因为现在的书籍市场种类繁多,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珠的状况。
5 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想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每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故事,说说阅读的所获等等。
6 质疑问难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就能更好地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有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家长或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如果确有困难才由教师引导分析理解。又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再让学生质疑问难,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少,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去欧洲旅游她不怕吗?她的父母不担心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孩子独自出行好不好?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正确引导学生,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经过启发,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2011(08).
[2]邹艳丽.感受千年美文 掌握阅读精髓——浅谈教师示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