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个人觉得,实现高效课堂,必须改革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气氛,变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小,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得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事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事做;培养
1.巧设导纲,让学生在生字词学习时有事做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赏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导学互动导什么?学什么?对每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分解几项指标?每项指标如何理解?因此,我构建了“语文阅读自学的基本导纲”。如,
A、拼音识字——读准音、认清形
B、词语——理解(方法)、积累(好词)、运用(造句)
C、句子——重点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方法)、妙言佳句的赏析积累、句子的作用(中心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点睛句、点题句)
D、段落——主要内容、顺序、表达方法、写法、体会
E、篇章——事件(景物、事物)、顺序、写法、启示
根据以上五项指标围绕每一课的重难点,联系学生实际设计精当的导学案,让学生在新授课前“有事做”。
2.拓宽信息渠道,多样化的课前导入,让学生准备充分去参与
让学生有事做,就得让学生能和课堂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师的导语是课堂的开头。
开好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了,深深的被你的课程吸引了,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基本上开始形成了,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冲动,积极性才会逐渐建立起来。因此,学生课前教学视觉的引导将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情的发展而展开。优美生动的导语是教学指引的开端,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扣动学生心灵的触动是课程发展的继续,让学生从容的融入设置的情景中去才是我们教学引导的真实目的。争相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融入到课文之中,踊跃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学习《三峡之秋》一课,导入时课件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在兴奋的同时,纷纷发言,争谈自己知道三峡的知识,分享主动学习的快乐。还有在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州的园林,欣赏那别具的情致。”这样一来,我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试问,在老师多样化的导入下,引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他们还会“没事做”吗?
3.合作互动,让学生中小组中质疑问难中有事做
“合作互动”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事做”的中心环节,老师出示导学案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并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小组的建设很重要。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5-8人,按照学习成绩分上中下层(20%,50%,30%),实行一对一,一帮一的讨论和解答疑问;每小组选出一位最热心的、最有责任心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培训好组长,发挥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创建小组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来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用新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于单一讨论,这一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疑”作为先导,集思广益,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各小组讨论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学伴互助式”、“前后合作式”、“小组争论式”等,同时还通过是师生对话、组里竞赛、组织汇报交流等形式,不断地创造合作与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均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的目地不仅仅在于解答导学案中的问题,还要学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将其他同学的意见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把自己的见解补充完整,进一步学会吸收,学会表达,学会质疑。
教师在巡听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让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上的讨论与交流,如“你是怎样学的”,“你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等,想方设法使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4.教师点拨,让学生在释疑问难时有事做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调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教师要将力量落在引导学生学会点评,学会研究。学会 质疑的关键点上。如,
对决论明显的内容,指名后进生点评,让他们在点评时获得经验,品味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问题。
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好知识铺垫,引导学生先讨论,一点一滴的剥开问题本质,做出准确的答复。
对重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设计,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去,动脑动手动口,直奔问题,点深点透,互评点拨讲解,逐步向归纳、总结方向靠拢,达到质疑问难境界。老师在这样的环节中,语言要简练,不包办替代。
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要讲究策略,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总之,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教学组织的有序性,该引导的要引导,该讲的必讲(学习方法和技巧必讲,多数学生不会的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要堵知识漏洞)这样,才能还学习权力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主人,有事做。
参考文献:
[1]王佳润.贯彻“行知”思想 “活化”语文课堂——中段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4).
[2]朱凤梅.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广东省佛山市容桂瑞英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事做;培养
1.巧设导纲,让学生在生字词学习时有事做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赏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导学互动导什么?学什么?对每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分解几项指标?每项指标如何理解?因此,我构建了“语文阅读自学的基本导纲”。如,
A、拼音识字——读准音、认清形
B、词语——理解(方法)、积累(好词)、运用(造句)
C、句子——重点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方法)、妙言佳句的赏析积累、句子的作用(中心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点睛句、点题句)
D、段落——主要内容、顺序、表达方法、写法、体会
E、篇章——事件(景物、事物)、顺序、写法、启示
根据以上五项指标围绕每一课的重难点,联系学生实际设计精当的导学案,让学生在新授课前“有事做”。
2.拓宽信息渠道,多样化的课前导入,让学生准备充分去参与
让学生有事做,就得让学生能和课堂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师的导语是课堂的开头。
开好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了,深深的被你的课程吸引了,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基本上开始形成了,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冲动,积极性才会逐渐建立起来。因此,学生课前教学视觉的引导将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情的发展而展开。优美生动的导语是教学指引的开端,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扣动学生心灵的触动是课程发展的继续,让学生从容的融入设置的情景中去才是我们教学引导的真实目的。争相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融入到课文之中,踊跃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学习《三峡之秋》一课,导入时课件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在兴奋的同时,纷纷发言,争谈自己知道三峡的知识,分享主动学习的快乐。还有在上《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州的园林,欣赏那别具的情致。”这样一来,我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试问,在老师多样化的导入下,引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他们还会“没事做”吗?
3.合作互动,让学生中小组中质疑问难中有事做
“合作互动”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事做”的中心环节,老师出示导学案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并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小组的建设很重要。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5-8人,按照学习成绩分上中下层(20%,50%,30%),实行一对一,一帮一的讨论和解答疑问;每小组选出一位最热心的、最有责任心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培训好组长,发挥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创建小组评价机制,用评价机制来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用新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能只局限于单一讨论,这一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疑”作为先导,集思广益,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各小组讨论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学伴互助式”、“前后合作式”、“小组争论式”等,同时还通过是师生对话、组里竞赛、组织汇报交流等形式,不断地创造合作与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均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的目地不仅仅在于解答导学案中的问题,还要学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将其他同学的意见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把自己的见解补充完整,进一步学会吸收,学会表达,学会质疑。
教师在巡听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让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上的讨论与交流,如“你是怎样学的”,“你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等,想方设法使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4.教师点拨,让学生在释疑问难时有事做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调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教师要将力量落在引导学生学会点评,学会研究。学会 质疑的关键点上。如,
对决论明显的内容,指名后进生点评,让他们在点评时获得经验,品味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问题。
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好知识铺垫,引导学生先讨论,一点一滴的剥开问题本质,做出准确的答复。
对重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设计,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去,动脑动手动口,直奔问题,点深点透,互评点拨讲解,逐步向归纳、总结方向靠拢,达到质疑问难境界。老师在这样的环节中,语言要简练,不包办替代。
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要讲究策略,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总之,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教学组织的有序性,该引导的要引导,该讲的必讲(学习方法和技巧必讲,多数学生不会的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要堵知识漏洞)这样,才能还学习权力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主人,有事做。
参考文献:
[1]王佳润.贯彻“行知”思想 “活化”语文课堂——中段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4).
[2]朱凤梅.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广东省佛山市容桂瑞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