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MOOCs)是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一种。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趋势来看,“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倒逼高校提高信息化课程的建设质量,三是有利于整合当下破碎化的课程资源。
  【关键字】慕课 课程信息化建设 课程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33-02
  一、“慕课”及其特点
  “慕课”是英文“MOOCs”的音译,意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M”是指Massive(大规模),两个“O”分指Open(开放)、Online(在线),“C”是指Course(课程)。它突破农业、工业社会中传统意义上课程的表现形式,在继承现代远程课程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将精心设置好的课程发布到专门的在线课程平台,学习者只需通过注册,就能享受到心仪的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有着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它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一般的网络公开课,而是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形式,获得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社群参与互动讨论。[1]其主要特点有:
  1.规模庞大。一是课程的总量庞大。例如,与Coursera合作的全球60余所大学,汇聚有5种语言的300多门课程。二是学习者数量庞大。与传统班级授课只有几十或几百名学生不同,一门“慕课”的学习者数可达上万人。如2011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2013年,“慕课”的平台之一——Coursera的全球注册用户超过400万。
  2.内容精微。首先,课程时长精微。“慕课”中每个知识点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是有一定心理学意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大约在7-10分钟。” [2]这是为了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如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其次,课程内容设计精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3]“慕课”内容吸纳了这一理论,将原有几个小时的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深入。
  3.以学为本。“慕课”通过对知识的分析、解构及整合,最后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其核心在于强调自主学习。传统的在线课堂,仅仅是录制讲课视频,用户仍需独自学习,学习者也无法实时与教师互动,本质上还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慕课”要求学生跟着进度走,每周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模块,视频中除了教授讲解,还有互动讨论和小测验。[4]它不需要老师讲太多,但要对教学主题有热忱,有功力,对学生有热情,测验与专题的设计要有创意与深度。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二、“慕课”与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慕课”以构建信息化课程为出发点,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
  课程信息化建设历来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课程”一词出现22次,明确了加强课程建设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基本地位;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课程”一词出现12次,提出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5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规划》中,“课程”一词出现8次,明确了利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2次明确提到“慕课”建设,标志着“慕课”即将走进我国正规高等教育。从国家对高教改革的一系列重头文件中可看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加强,符合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慕课”也是对当前课程信息化建设及教育模式改革的一次新探讨。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教育资源建设之路。[6]“慕课”通过教育者对知识的重构与整合,主动将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学习,学习者可以足不出户地听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课。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资源共享之路,在未来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道路上,尝试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建设相结合,将是一种改革机制的创新。
  在“慕课”面前,传统教育模式正遭受挑战。2013年,《中国青年报》提到:“MOOCs将炸开大学的围墙,炸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炸到世界几百年来最深刻的教育变革浪潮中去跳舞……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这种挑战不在于优质资源分享,而在于教学改革,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7]这种状况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将面临全方位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受到冲击。
  三、“慕課”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提高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
  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十年里,也是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十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努力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从电化教育资源、计算机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到硬件、软件开放共享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体系,从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类教育资源转向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从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教育部开发的高校“精品课程”、“爱课程”等,我国课程开发力度不可谓不大,类型不可谓不多,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值得思考的是,国内高校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成效明显,应用效果却很滞后,社会反响一直不愠不火。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访问量十分有限,课程资源形同虚设,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急需提高。
  “慕课”可极大地提高课程资源应用效率。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与edX签约,拓展在线教育模式。短短5个月后,北大10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将近37000人,已超过该校本部在校生人数。据报道,在复旦、北大开讲的“慕课”“大学·人生”一课,有来自各地近5000名大学生在各教学点收看了在线视频直播。无论应用数量、应用范围和应用时效,都是以往任何教育资源无法比拟的。某种意义上说,“慕课”已不只是资源了,它还包括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8]
  2.倒逼高校提升信息化课程的建设质量
  “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翻印,它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要求。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四年的所有课程,其体系及时间的安排经过严密论证,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大树中的位置也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安排进行选择即可。[9]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活力,也缺乏新意。
  “慕课”时代,学生学习课程时,不必一门门地挨个选修所有课程,而是跳跃性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已具备的基础挑选课程。对于课程的设计者来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作课程时,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心理,吃透个体间的差异。它需要根据整个大学课程体系,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调整和修订,使每门课的知识和内容尽可能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独立的知识体系,以适合网络传播、教学及不同学生的需要。否则,自己设计出来课程无人问津,严重影响教师及学校的声誉。因此,“慕课”能倒逼高校摆脱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课程建设观,促使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3.有效整合破碎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延伸,全国范围内累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但从建设的观念、资源类型和资源分布上来看,这些资源过于破碎杂乱,缺乏有效的整合。
  我国当前课程资源建设,存在课程信息化建设观念破碎、课程信息化资源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课程信息化资源分布破碎,失去平衡等诟病。课程信息化建设向来是上面一致,下面却不一定统一,国家-地区-高校在建设观念中出现三级分割,各自为战。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在经历了自建式、共建共享式、公建共享式三个阶段后,[10]如今备受自建式阶段的影响——类型过多,没有系统分类,缺乏有效评估,优质资源稀少。信息化课程资源迫切需要整合,质量迫切需要提升。而区域的不平衡,更加重了课程资源建设的难度。目前,国内信息化课程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资源类型在分布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发展。
  “慕课”的出现能有效解决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破碎化的现状。它提供了一个巨量的共享服务支持平台,如同一个大袋子,能将所有的课程资源装进去。同时对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精细化要求,充分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优质的资源被大众评选出来,而劣质的资源将被过滤掉,直至抛弃。而统一观念,科学布局,分门别类地上传资源理应受到重视,这是有效弥补资源分布失衡的状态,促进课程建设有序发展的保证。
  结语
  “慕课”通过共享优质资源,为传统教育敲响了警钟,也对高校课程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但课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过程,不能单纯地通过网络教学完全替代现有的育人方式,因此,高校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冷静的定位和分析。就当前国内“慕课”开发的情形来看,单纯地引进国外“慕课”技术平台并不能解决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问题,核心是理解“慕课”背后深层次的以人(学)为本的价值理念,打造适合自己的、有高校特色的平台。而建设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革,学分的认定,学习者、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以及评估机制和标准的认定将成为高校应对“慕课”和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俭.我国高校探索将“慕课”引入正规教育教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2/03/c_118400463.htm,2013-12-03.
  [2]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专访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馄[J].上海教育,2013,(10):24.
  [3]陆宏,蒋忠英.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上课件的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36.
  [4]阙明坤.“慕课”掀起大學教学革命[J].教育旬刊,2013,(9):10.
  [5]邹景平.“慕课”(MOOC)对高校网络教育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2:67.
  [6]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8.
  [7]科学中国人[J],2013(10):58.
  [8]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8.
  [9]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3.
  [10]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1.
  作者简介:
  周杰(1986—),男,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黄小卉(1989—),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士,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碳纳米材料(CNMs),例如氧化石墨烯(GO)、碳纳米管(CNT)、纳米金刚石(NDs)、介孔碳等正日益成为最受欢迎的纳米材料。其中,CNT由于其优异的光学、化学、电学、力学、热学、和生物学等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由于CNT具有较高的比表面和独特的多孔结构,则被认为是去除废水中污染物的潜在吸附剂。然而,原始的CNT的分散性极差,且缺乏官能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吸附方面的应用。因此,对CNT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对于提高其吸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原始CNT为基底材
含氟有机化合物由于氟原子的独特性质而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因此,发展高效的含氟基团引入方法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关注的重点。烯烃是一类常见的化学原料,广泛用于在学术界和工业中构建各种复杂分子。近年来,烯烃的多组分官能团化反应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烯烃1,2-双碳官能团化可以一步形成两个新的碳碳键,具有出色的步骤经济性和原子经济性。本论文围绕烯烃的多组分碳氟烷基化反应展开了研究,主要包
析氧反应(OER)作为水分解反应的半反应,涉及质子耦合的4e-传递以及能垒较高的O-O键的形成过程,相对于阴极的析氢反应(HER)的2e-转移过程,能量消耗更多,被认为是提高水分解反应效率的瓶颈。寻找高效、稳定、廉价的OER催化剂来降低OER过电位,提高水分解效率,有利于水分解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本论文旨在优化提高铁钴基析氧催化剂的性能,简化催化剂制备步骤,减少能耗,以期能通过简易的方法得到性能优异的OER催化剂。本文以发展简易制备高性能催化析氧电极为目标,设计制备了多孔碳材料负载的铁钴基催化剂,钴离子负载
近年来,重金属离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动植物和人重金属感染和中毒的情况每况愈下,同时随着金属离子在体内的沉积富集会引发一系列病变,其中具有人类“头号杀手”的癌症是病情之一,所以对于重金属和体内癌细胞的检测尤为重要。荧光技术具有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强抗干扰能力,同时荧光量子产率高,消光系数大,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倍受研究者青睐。目前荧光探针方法在检测金属离子时最低检测限可以达到0.001nM,在实际水样和生物血液检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荧光技术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机荧光团聚集和光稳定性不足,
在超薄和延展性较好的光电设备应用中,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不仅拥有可发射性的亮态激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非发射性的暗态激子,其中暗态激子包括动量禁阻的间接激子和类似于三线态的自旋禁阻激子,并且在二维的光电设备中,当材料被光学或者电学激发后,所形成的激子中暗态激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有效捕获TMDs材料中的亮激子、暗激子并且充分理解激子的传输机制不仅是一种兴趣驱导也是一种技术挑战。在这里,我们通过稳态荧光光谱和超快瞬态反射光谱等光学测试手段发现在WSe2/MoT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11-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往往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就要结合这一基本规律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有趣的真实情景,帮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那么,该如何开展"情境教 学"呢?本文着重从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必要的评价模式,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模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学评价的重心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教育评价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这是现代教育评价在内容上的重大改革。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不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所以也就没有成功的体验和愉悦。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束缚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帮助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袋也是形成性评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理工科双语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探讨了它们各自的利弊。通过对比、总结,文章还提出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即借助其他教辅工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课程体系分段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突破目前双语教学瓶颈的主要办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 理工科 教学模式优化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2015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理工科双语教学团队”;厦门理工学院2014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GL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18-01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用言传身教传递情感教育  老师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
期刊
在自然界中,C-C键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医用药物和有机材料中。伴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C-C键的构筑仍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核心课题之一。作为一种独特形成C-C键的方式,Minisci反应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构建C(sp2)-C(sp3)键的重要方法。传统上构筑C-C键的方法一般都使用了金属催化。但是随着大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如何使用无金属,更环保,更有效的方法来构筑C-C键已是众多有机化学工作者关注热门的课题。本论文从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医用药物中广泛存在的两种含氮杂环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