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提倡学生要自我动手,自己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从一定的学习情趣开始的,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就有了,如何要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把握情境时机以及探究活动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角色;学习情境;组织;自主学习
1 改变传统观念
1.1 教师要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1.1.1 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法,把书上的知识绘声绘色的讲述给学生,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忠实传递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为学生学习留出了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并鼓励教师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想出或整合出一个或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管是在教材中来,还是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来,但必须是可供操作、讨论、探究的和有数学价值的问题。
1.1.2 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能力等。课堂上教师不是把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角色行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便利,和学生一起准备探究材料,建立一个接纳与宽容的课堂气氛等。
1.1.3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力求“让位还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探究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参与探究主题的确定、参与探究方法的选择、参与小组讨论、参与研究活动的评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
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1让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教师要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教材的“剩余空间”产生共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不能教师明确指出来,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
1.2.2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多合作“学一学”。这样学生就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中也能体验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有效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给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情境。
2.1 在数学中有效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要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循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出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图像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尽管这些问题无法在本节课一一完成,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比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本子的练习,有10本子,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本?还剩下几本?有的小组是3位同学,每人可分到几本?还剩下几本?此例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分本子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有余数除法的探究活动中,并使学生产生了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
2.2 创设趣味情境
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童话故事、卡通人物活动、电脑flash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绎成生动的趣味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寓教于乐,寓乐于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了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子的车、圆形轮子的车和椭圆轮子的车向前开,学生立刻被车子开动的滑稽样子所吸引,随之学生产生了圆形轮子为什么如此平稳的质疑。“悬念”产生了,激起了学生解开悬念的渴求。
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与教师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第2页
[2] 陆璟 《探究性学习》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第15~16页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1第18页
【关键词】新课标;角色;学习情境;组织;自主学习
1 改变传统观念
1.1 教师要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1.1.1 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法,把书上的知识绘声绘色的讲述给学生,教师成了书本知识的忠实传递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为学生学习留出了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并鼓励教师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想出或整合出一个或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管是在教材中来,还是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来,但必须是可供操作、讨论、探究的和有数学价值的问题。
1.1.2 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能力等。课堂上教师不是把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角色行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便利,和学生一起准备探究材料,建立一个接纳与宽容的课堂气氛等。
1.1.3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力求“让位还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探究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参与探究主题的确定、参与探究方法的选择、参与小组讨论、参与研究活动的评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
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1让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教师要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教材的“剩余空间”产生共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不能教师明确指出来,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
1.2.2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多合作“学一学”。这样学生就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中也能体验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有效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给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情境。
2.1 在数学中有效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要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循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出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图像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尽管这些问题无法在本节课一一完成,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比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本子的练习,有10本子,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本?还剩下几本?有的小组是3位同学,每人可分到几本?还剩下几本?此例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分本子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有余数除法的探究活动中,并使学生产生了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
2.2 创设趣味情境
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童话故事、卡通人物活动、电脑flash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绎成生动的趣味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寓教于乐,寓乐于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了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子的车、圆形轮子的车和椭圆轮子的车向前开,学生立刻被车子开动的滑稽样子所吸引,随之学生产生了圆形轮子为什么如此平稳的质疑。“悬念”产生了,激起了学生解开悬念的渴求。
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与教师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第2页
[2] 陆璟 《探究性学习》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第15~16页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1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