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四川籍作家在其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四川乡土方言,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本文以李劼人《大波》这一部作品为材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以小窥大,从方言词角度去探究其中的方言语言特色。
【关键词】《大波》;方言词;语言特色
一、《大波》中方言词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一)名词
(1)表示称呼
儿娃子:四川方言中“儿娃子”表示男孩子。“爹爹说的是你,儿娃子才去捡狗屎。”
婆娘:在四川方言中是对妇女的俗称,或称自己或他人的妻子,也指家里的女仆、女佣。“我劝你,罗鸡公,看得开点,婆娘是到处都有的。”
(2)亲属类
老表:表兄弟的统称,也表示对年龄相近的、不相识的男子的客气称呼。“吴老表,我问你,你带了几年兵,可曾杀过人来?”
幺嬢:在四川方言中母亲的姐妹称为:大嬢、二嬢、三嬢,最小的可以称为幺嬢或者小嬢。“妈妈,你看,幺嬢几乎同楚哥碰了一个响头!”
(二)动词
(1)动宾式:
悖时:亦作“背时”,意思为违背时运,非常倒霉,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表示被描述者运气极其不佳。“不晓得的还疑心我是他一党子的人,给我搭二分在身上,那我才悖时哩!”
(2)补充式:
搅醒:在四川方言中表示被别人弄醒,被整醒。“不过说话的声音大一点,把睡在厢房的楚子材搅醒了。”
(三)形容词
(1)性质形容词
耙:四川方言中“耙”表示软“或者菜里多下了一点盐,或者饭煮来耙硬没有合度。”
老火:四川方言中,“老火”表示厉害、恼火的意思。“一点风没有,一点云没有,今夜已经这样不退凉了,明天路上才老火哩!”
(2)状态形容词
光光生生:是“光生”这个词的重叠AABB形式。在四川方言中“光生”是指平整,妥帖。“这园子倒清爽得好,光光生生的!”
白:清楚、明白、彻底‘’。“你爱撒谎,说白。”
(四)副词
恁:在四川方言中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么”。“难怪你们不睡,恁好的月亮!”
凶:在四川方言中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深。“不是的,乡城因为仗火打得凶,成都都曾轰动过,所以很出名。”
(五)介词
着:在四川方言中是介词,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也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字所构成的被字句。“如果拿到我们兵营里去,你却要着打的!”
跟:在四川方言中表示交付、送与,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也表示替,为。与普通话中的“给”字意义相近。“我自然没有写,我只写了个姓名,就把笔递跟你了。”
(六)代词
啥子:是四川方言词中的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具体事物,表示不知道、不理解之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这耍的啥子把戏?”
老子:是四川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属于不文明语言。“老子”后加“们”仍表单数。“老头子翻身朝着那人吼道:“就是你们拉了稀咧! .... 今天把柄落在老子们手上。”
(七)量词
头:在四川方言中用来指一个头那样的高度,多用于身高方面。“是一个高一头窄一臂,黑黄肤色,骨骼挺壮的汉子!”
根:四川方言中用来指细长的或条状的事物,例如:“一根树”、“一根巷子”。
(八)语气词
呃:在四川方言中表示停顿、感叹、提醒等意义。“呃!我问你,讨了老婆,到底有啥子味儿?”
喽:在四川方言的使用中用在陈述句的句末,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这还不要紧,自然喽,写个假姓名是顶好的了。”
(九)熟语
抹稀泥:在四川方言中“抹稀泥”是指做事敷衍不彻底、即扯淡之意。“监督才自行收回成命,自抹稀泥。”
鸩冤枉:表示使用手段弄人,也是离合词,可在中间加入词语构成短语。“你才鸩我的冤枉哩!早晓得你逢雨不走,我真不该打早就跑到武侯祠去了!”
二、四川方言词的运用而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一)生动形象而又个性化的地方语言
《大波》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李劼人把四川方言灵活应用于人物的语言上,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让故事情节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俗语和方言词的运用让人物语言口语化,尽管有些粗浅但易懂,充满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小说情节呈现出四川地域的独特生活气息。也明显地突出了说话者的性格特征。
(二)浓郁而又独特的乡土气息
《大波》中的方言词汇投射出四川乡镇的地域特色。“多谢表嫂的厚意,乡坝头的女子,哪里配穿這些好东西!”句中的“乡坝头”是四川方言中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俗语,“乡坝头”是乡下、农村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体现出词中所蕴含的贬义的感情色彩,表现的是说话者的轻蔑、讽刺之意。
(三)幽默而又讽刺的语言描写
四川人在交流中喜欢用一些打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中人物语言运用了比喻、夸张、拟声等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更直观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李劼人在其文学作品《大波》中熟练地运用、安排人物之间对话中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在交锋中留有一些趣味,使情节更加的生动灵活,从而使语言增加了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性。
“你不要装疯,臭绷啥子革命党,你入过同盟会不曾?”此句话中用四川特色话语“装疯”、“绷”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他人的讽刺之意。
(四)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词的意义
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较,方言作为一种回归乡土的地地道道的表达方式,更易于方言片区作家情感的表达与流露,且使文学作品意义更加深刻。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方言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地方语言,给读者带来了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该作品的解读。首先,当地的地方言对于本方言区域的读者来说,十分亲切且贴近日常生活,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候难免会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当地的生存现状也可以从作品中的故事背景、情节、故事中反应出来,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朴实纯真的崇敬,与此同时可以促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也能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的准确传递。其次,作品中方言词原汁原味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文章的新鲜感。此外,作品中大量方言词语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不同地域所独有的人文风貌、民族风俗,另一方面,丰富并创新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运用,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再单一化。最后,从社会文化价值角度来说,在本地方言片区,具有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可以使本方言区的群体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而提高了方言的社会认可度,提升了方言的使用率。
(三)关于李劼人方言写作的探析
在《大波》这部作品中,李劼人用其独特的手法充分展现出四川方言俚语的文化魅力。李劼人用最能表现出四川地域文化、巴蜀特色的方言词汇来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这样的高明的手法,既体现了该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平民性,又使文章的语言展现出独特生动的巴蜀韵味。例如文中黄公馆的使女何嫂对菊花的责骂:“要你鬼好多嘴!”,“这些勾子麻搭的事情,老娘早就弄得清清楚楚了。还等人家告诉我,默倒我同你鬼女子一样的蠢!”这些语言的表述中充满着四川的方言、俚语,描写十分幽默,让何嫂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大波》这部作品有了浓郁的世俗情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通过以上从方言词的角度对李劼人《大波》作品中语言特色的探析,我们了解到李劼人对成都的风土面貌,成都的人情世态的出色记录,使其作品中展现出了一幅幅具有民族特征和民间传奇色彩的风俗画面。
作者简介:
王娟(1996),女,汉族,四川自贡,学生,硕士,语言学。
张佩兰(1997.),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学生,硕士,汉语国际传播。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关键词】《大波》;方言词;语言特色
一、《大波》中方言词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一)名词
(1)表示称呼
儿娃子:四川方言中“儿娃子”表示男孩子。“爹爹说的是你,儿娃子才去捡狗屎。”
婆娘:在四川方言中是对妇女的俗称,或称自己或他人的妻子,也指家里的女仆、女佣。“我劝你,罗鸡公,看得开点,婆娘是到处都有的。”
(2)亲属类
老表:表兄弟的统称,也表示对年龄相近的、不相识的男子的客气称呼。“吴老表,我问你,你带了几年兵,可曾杀过人来?”
幺嬢:在四川方言中母亲的姐妹称为:大嬢、二嬢、三嬢,最小的可以称为幺嬢或者小嬢。“妈妈,你看,幺嬢几乎同楚哥碰了一个响头!”
(二)动词
(1)动宾式:
悖时:亦作“背时”,意思为违背时运,非常倒霉,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表示被描述者运气极其不佳。“不晓得的还疑心我是他一党子的人,给我搭二分在身上,那我才悖时哩!”
(2)补充式:
搅醒:在四川方言中表示被别人弄醒,被整醒。“不过说话的声音大一点,把睡在厢房的楚子材搅醒了。”
(三)形容词
(1)性质形容词
耙:四川方言中“耙”表示软“或者菜里多下了一点盐,或者饭煮来耙硬没有合度。”
老火:四川方言中,“老火”表示厉害、恼火的意思。“一点风没有,一点云没有,今夜已经这样不退凉了,明天路上才老火哩!”
(2)状态形容词
光光生生:是“光生”这个词的重叠AABB形式。在四川方言中“光生”是指平整,妥帖。“这园子倒清爽得好,光光生生的!”
白:清楚、明白、彻底‘’。“你爱撒谎,说白。”
(四)副词
恁:在四川方言中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么”。“难怪你们不睡,恁好的月亮!”
凶:在四川方言中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深。“不是的,乡城因为仗火打得凶,成都都曾轰动过,所以很出名。”
(五)介词
着:在四川方言中是介词,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也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字所构成的被字句。“如果拿到我们兵营里去,你却要着打的!”
跟:在四川方言中表示交付、送与,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也表示替,为。与普通话中的“给”字意义相近。“我自然没有写,我只写了个姓名,就把笔递跟你了。”
(六)代词
啥子:是四川方言词中的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具体事物,表示不知道、不理解之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这耍的啥子把戏?”
老子:是四川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属于不文明语言。“老子”后加“们”仍表单数。“老头子翻身朝着那人吼道:“就是你们拉了稀咧! .... 今天把柄落在老子们手上。”
(七)量词
头:在四川方言中用来指一个头那样的高度,多用于身高方面。“是一个高一头窄一臂,黑黄肤色,骨骼挺壮的汉子!”
根:四川方言中用来指细长的或条状的事物,例如:“一根树”、“一根巷子”。
(八)语气词
呃:在四川方言中表示停顿、感叹、提醒等意义。“呃!我问你,讨了老婆,到底有啥子味儿?”
喽:在四川方言的使用中用在陈述句的句末,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这还不要紧,自然喽,写个假姓名是顶好的了。”
(九)熟语
抹稀泥:在四川方言中“抹稀泥”是指做事敷衍不彻底、即扯淡之意。“监督才自行收回成命,自抹稀泥。”
鸩冤枉:表示使用手段弄人,也是离合词,可在中间加入词语构成短语。“你才鸩我的冤枉哩!早晓得你逢雨不走,我真不该打早就跑到武侯祠去了!”
二、四川方言词的运用而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一)生动形象而又个性化的地方语言
《大波》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李劼人把四川方言灵活应用于人物的语言上,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让故事情节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俗语和方言词的运用让人物语言口语化,尽管有些粗浅但易懂,充满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小说情节呈现出四川地域的独特生活气息。也明显地突出了说话者的性格特征。
(二)浓郁而又独特的乡土气息
《大波》中的方言词汇投射出四川乡镇的地域特色。“多谢表嫂的厚意,乡坝头的女子,哪里配穿這些好东西!”句中的“乡坝头”是四川方言中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俗语,“乡坝头”是乡下、农村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体现出词中所蕴含的贬义的感情色彩,表现的是说话者的轻蔑、讽刺之意。
(三)幽默而又讽刺的语言描写
四川人在交流中喜欢用一些打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中人物语言运用了比喻、夸张、拟声等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更直观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李劼人在其文学作品《大波》中熟练地运用、安排人物之间对话中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在交锋中留有一些趣味,使情节更加的生动灵活,从而使语言增加了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性。
“你不要装疯,臭绷啥子革命党,你入过同盟会不曾?”此句话中用四川特色话语“装疯”、“绷”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他人的讽刺之意。
(四)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词的意义
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较,方言作为一种回归乡土的地地道道的表达方式,更易于方言片区作家情感的表达与流露,且使文学作品意义更加深刻。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方言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地方语言,给读者带来了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该作品的解读。首先,当地的地方言对于本方言区域的读者来说,十分亲切且贴近日常生活,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候难免会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当地的生存现状也可以从作品中的故事背景、情节、故事中反应出来,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朴实纯真的崇敬,与此同时可以促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也能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的准确传递。其次,作品中方言词原汁原味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文章的新鲜感。此外,作品中大量方言词语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不同地域所独有的人文风貌、民族风俗,另一方面,丰富并创新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运用,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再单一化。最后,从社会文化价值角度来说,在本地方言片区,具有方言特色的文学作品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可以使本方言区的群体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而提高了方言的社会认可度,提升了方言的使用率。
(三)关于李劼人方言写作的探析
在《大波》这部作品中,李劼人用其独特的手法充分展现出四川方言俚语的文化魅力。李劼人用最能表现出四川地域文化、巴蜀特色的方言词汇来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这样的高明的手法,既体现了该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平民性,又使文章的语言展现出独特生动的巴蜀韵味。例如文中黄公馆的使女何嫂对菊花的责骂:“要你鬼好多嘴!”,“这些勾子麻搭的事情,老娘早就弄得清清楚楚了。还等人家告诉我,默倒我同你鬼女子一样的蠢!”这些语言的表述中充满着四川的方言、俚语,描写十分幽默,让何嫂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大波》这部作品有了浓郁的世俗情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通过以上从方言词的角度对李劼人《大波》作品中语言特色的探析,我们了解到李劼人对成都的风土面貌,成都的人情世态的出色记录,使其作品中展现出了一幅幅具有民族特征和民间传奇色彩的风俗画面。
作者简介:
王娟(1996),女,汉族,四川自贡,学生,硕士,语言学。
张佩兰(1997.),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学生,硕士,汉语国际传播。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