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的动态特点。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本文通过1978-2009年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1-03
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那么必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下面就将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并探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图1、图2表明了1978-2009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长状况。
图1 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
图2 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从以上两张图表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随时间推移,我国的第一产业远没有其他两个产业发达。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其基础地位相当脆弱。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致使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放弃在家务农。许多农村的田地荒芜,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农业发展自然出现远远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情况。
第二,我国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如上图所示自1996以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非常增长,几乎呈垂直向上趋势,第三产业虽紧跟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仍居其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应为三、二、一。我国为二、三、一,只有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1996年之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是市场经济的政策专断性仍然比较严重,上派下放的情况很普遍,这自然就限制了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大的市场活力,特别是第三产业这个受市场因素影响比较大的产业种类,在市场经济很好运行的背景下,第三产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鼓励,比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市场化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会极速地提升发展步伐。
第三,在1978-2009年这段时间内,第一、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呈相反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第一产业越来越小,二者交叉点在1984年前后,而第二产业变动幅度不大,具体参见图3。
图3 1987—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
占生产总值比例变动状况
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滑,从1978年的28.2%到2009年的10.3%下跌了一多半。这表明我国经济水平在发展,由靠以第一产业拉动向第二、第三产业拉动转变。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已接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46.3%、第三产业43.4%)。第二产业虽仍居第一,正如图2所示,两者增长势头难分伯仲,但第二产业的重要地位已被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撼动。第二产业仅以平稳缓慢的步伐发展前进,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势。这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完善,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为发展代价。生产要素也有其使用价格,劳动力终有一天不再廉价,资源更是稀缺产品,要素的推动优势就会消失,第二产业无法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必须借助科技的进步,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我国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无论是袜子还是半导体,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品链条中关键的供应者和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目前我国产业的真实写照,表明了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所有向美国出口成衣的国家中,我国的出口增长最快;1998-2002年,我国向法国出口鞋的总量增长超过100%。但是,尽管我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我国总体仍然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此外,我国生产的是完全模块化、编码化、非差异化的产品,在带来大量国际订单的同时,导致企业依靠短期内的成本优势从模块化、编码化的生产中获利,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削弱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长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如图3)。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40%-50%之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继续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失去了其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就是众所周知的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等等发展中国家的特有优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们的竞争优势很明显,这种优势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步伐得到了大大的提速。可是,资源是有限的,劳动力结构是不断调整的,光凭着廉价、掠夺和污染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应该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升级。
(二)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只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突破自然资源及不利条件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较好效益;也只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使我国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运用,更好地发挥我国各个城市功能,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
其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将优秀的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发展知识经济作为战略选择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导向,大力推进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产业快速成长,这些产业以高科技产业、知识型服务业为主,主要有现代制造业、软件产业、电信产业、金融产业、教育培训业等。
再次,发展以知识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金融保险业方面,以金融街、商务中心区为主要基地,推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扩大开放,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中间业务,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力,建造各地的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产业方面,盘活存量资源,加快文化企业的转型改制,扩大精神文化产品市场规模;现代流通业方面,重点抓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物流资源整合。
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全国各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说,第二、三产业发展都不能放松,只有稳健地升级第二产业结构,同时继续加快第三产业的创新,进一步使得两大产业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江春玲.苏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李倩.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J].经济与法,2011,(04).
[3]凌志雄等.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
[4]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满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05).
[7]王展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04).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1-03
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那么必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下面就将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并探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图1、图2表明了1978-2009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长状况。
图1 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
图2 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从以上两张图表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随时间推移,我国的第一产业远没有其他两个产业发达。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其基础地位相当脆弱。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致使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放弃在家务农。许多农村的田地荒芜,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农业发展自然出现远远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情况。
第二,我国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如上图所示自1996以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非常增长,几乎呈垂直向上趋势,第三产业虽紧跟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仍居其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应为三、二、一。我国为二、三、一,只有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1996年之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是市场经济的政策专断性仍然比较严重,上派下放的情况很普遍,这自然就限制了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大的市场活力,特别是第三产业这个受市场因素影响比较大的产业种类,在市场经济很好运行的背景下,第三产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鼓励,比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市场化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会极速地提升发展步伐。
第三,在1978-2009年这段时间内,第一、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呈相反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第一产业越来越小,二者交叉点在1984年前后,而第二产业变动幅度不大,具体参见图3。
图3 1987—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
占生产总值比例变动状况
如图3所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滑,从1978年的28.2%到2009年的10.3%下跌了一多半。这表明我国经济水平在发展,由靠以第一产业拉动向第二、第三产业拉动转变。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已接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46.3%、第三产业43.4%)。第二产业虽仍居第一,正如图2所示,两者增长势头难分伯仲,但第二产业的重要地位已被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撼动。第二产业仅以平稳缓慢的步伐发展前进,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势。这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完善,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为发展代价。生产要素也有其使用价格,劳动力终有一天不再廉价,资源更是稀缺产品,要素的推动优势就会消失,第二产业无法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必须借助科技的进步,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我国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无论是袜子还是半导体,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品链条中关键的供应者和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目前我国产业的真实写照,表明了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所有向美国出口成衣的国家中,我国的出口增长最快;1998-2002年,我国向法国出口鞋的总量增长超过100%。但是,尽管我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我国总体仍然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此外,我国生产的是完全模块化、编码化、非差异化的产品,在带来大量国际订单的同时,导致企业依靠短期内的成本优势从模块化、编码化的生产中获利,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削弱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长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如图3)。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40%-50%之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继续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失去了其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就是众所周知的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等等发展中国家的特有优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们的竞争优势很明显,这种优势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步伐得到了大大的提速。可是,资源是有限的,劳动力结构是不断调整的,光凭着廉价、掠夺和污染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应该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升级。
(二)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只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突破自然资源及不利条件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较好效益;也只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使我国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运用,更好地发挥我国各个城市功能,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
其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将优秀的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发展知识经济作为战略选择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导向,大力推进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产业快速成长,这些产业以高科技产业、知识型服务业为主,主要有现代制造业、软件产业、电信产业、金融产业、教育培训业等。
再次,发展以知识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金融保险业方面,以金融街、商务中心区为主要基地,推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扩大开放,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中间业务,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力,建造各地的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产业方面,盘活存量资源,加快文化企业的转型改制,扩大精神文化产品市场规模;现代流通业方面,重点抓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物流资源整合。
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全国各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说,第二、三产业发展都不能放松,只有稳健地升级第二产业结构,同时继续加快第三产业的创新,进一步使得两大产业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江春玲.苏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李倩.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J].经济与法,2011,(04).
[3]凌志雄等.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
[4]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满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05).
[7]王展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