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迈向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历史性重大课题。文章着力探讨四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行路径:稳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取消农民义务工实行佣工制,扩大就业机会;免除农民税赋;支付农业补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关键词] 路径 农业投入 佣工制 农业补贴 免除税费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分析探讨四条可行的解决路径:稳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取消农民义务工实行佣工制,扩大就业机会;支付农业补贴;免除农民税负。
一、稳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如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达110吨,产肉达101吨,可养活80人甚至更多;而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一个农民只能养活4口人。问题是:发达国家给农民提供了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而一个中国农民使用了多少资本和资源?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低。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大中型)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亚洲平均为13.9,我国为5.4;1996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3.1,亚洲平均为3.8,中国为0.9。中国与其平等竞争,劣势明显。另外,农村道路建设存在问题较多,路网不健全,道路质量差;水电设施滞后,内地一些地区饮水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2.5亿人告别饮水困难,但目前中西部地区两千多万人仍有饮水困难,全国3亿多农民饮用水达不到安全要求;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手段有限。《国务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披露,全国农村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 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2)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够。发达国家的农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效率的特点,美国从1970年到1979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36%,而农机和动力增加了22%,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使用4.3万美元的机械等有形资产,大大高于其它行业平均2.15万美元的水平,农业成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英国、加拿大从1955年到1980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分别为8.4%和8.3%;日本从1960年到1975年,农业总投资平均增长达12.8%。而我国即使业绩较好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缺口也太大。“上市公司经营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农业这一弱质化产业遭遇的困境在资本市场的反映”。另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投资88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投资863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18306亿元,增长17.6%。对比悬殊: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小,仅占对第二、第三产业投入的10%、4.5%;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投入增速慢,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贯低于工业,平均每个农民占有的农业生产资料数量少得可怜,农业生产的条件是相当落后,从要素的视角看,这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率总低于工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农业承担的职能有“政治”性和农业更大的风险性,决定政府应承担农业投资的主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足以为鉴。以科研为例,日本的总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保持在2.8%~2.9%,而农业科技的则高达3.4%;英国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1995年为2.05%,而农业科技为2.29%。但中国同期的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为0.60%,农业科技仅为0.20%,政府投资强度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
(3)农民的素质不高。据统计,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4%,到了200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初中毛入学率达88.6%,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据新华社2003年3月7日报道,目前我国女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女性(6岁以上)总人口的2%,女性人口集中于低文化层,一半女性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农村,近六成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寧夏“平罗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90%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大多数农民基础知识薄弱”,这样的条件下奢谈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谈何容易?
2.解决的办法
我国建国以来的正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1)出台进一步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年满60周岁的农民,考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或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享受市民待遇。
(2)加大教育支农的力度。特别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村地区,解决一部分农村适龄儿童因经济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困难,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素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过渡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3)做足投入上面的文章。一方面,扩大投入的绝对量,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调蓄能力;着力抓好大型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搞好水土保持;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通信、供水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另一方面,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政府对农业投资应主要集中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上。建立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二、取消农民义务工实行佣工制,扩大就业机会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令国人瞩目,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但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其中一些粮棉主产区及纯农户,收入呈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水平一直都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5.9%,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7.5%,且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中国是仅有的三个超过2的国家之一。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呢?针对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当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欠缺,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实行农民工有偿使用的雇佣制度,取消传统的农民义务工制度,是简便易行卓有成效的路径选择。
(1)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几元、十几元或几十元不等的扒河治水费用,尽管绝对数目不一定很大,但是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却往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基层村镇往往会利用这个机会搭车收费,民愤较大。
(2)可以便利实现就业。秋冬是农闲季节,农民赋闲在家,政府雇工兴修水利,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调动了农民参与雇工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实现村民田闲人不闲,达到收益最大化。
(3)可以改善农村稳定状况。邓小平同志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近年来,农村赌博、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毋庸置疑,村民无所事事,收入低下,是引发矛盾激化纠纷的重要原因。如果政府雇佣民工兴修水利,则可各得其所,必将缓解农村的治安状况。
三、支付农业补贴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农业是弱势产业,扶持必不可少,纷纷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收任何税收,相反却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如德国农民都在享受着年人均高达4.5万马克的补贴;法国每个农业经营单位享受着年均10万法郎的补贴。为今年猪肉价格猛涨,人们纷纷探讨,为何德国猪肉不涨反降?结果发现,德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就养猪业来说,德国政府给每头猪补贴大约30欧元(折合人民币312元)。仅这一条,德国猪肉价格就没有涨上去的理由。而在我国,养猪不仅鲜有补贴,税费也非常高。《羊城晚报》报道说,农民养猪“缴纳9项生猪购销税费达70元”。鉴于今年国内猪肉价格暴涨,四川省物价局日前向全省发出通知,要求取消在生猪饲养、屠宰和销售环节收取的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管理费、动物防疫耳标费、治安管理费、生猪生产技术改进费等9项收费。
四、免除农民税费
尽管终于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仍需承担“一事一议”等固定及临时性费用。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果断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笔者建议立即全部免除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一切涉农税费。既能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又便于农民对各级政府及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农业收费全部取消,则农民极易识别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等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提高监督的实效,无疑是个效果好、标本兼治的选择。当然,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目前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乡镇一级需要农民出钱养活的人员约1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一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估计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
综上,只有对农业进一步扩大投入,实行佣工制,支付农业补贴和免除农民税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不务农业”的背后[N].《经济日报》,2003-2-25(5)
[2]刘乐山: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47
[3]肖进成:对后农业税时代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1.91
[4]朱巧玲:我国農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46
[5]推进农村政府机构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3-3-11
[关键词] 路径 农业投入 佣工制 农业补贴 免除税费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分析探讨四条可行的解决路径:稳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取消农民义务工实行佣工制,扩大就业机会;支付农业补贴;免除农民税负。
一、稳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如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达110吨,产肉达101吨,可养活80人甚至更多;而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一个农民只能养活4口人。问题是:发达国家给农民提供了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而一个中国农民使用了多少资本和资源?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低。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大中型)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亚洲平均为13.9,我国为5.4;1996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3.1,亚洲平均为3.8,中国为0.9。中国与其平等竞争,劣势明显。另外,农村道路建设存在问题较多,路网不健全,道路质量差;水电设施滞后,内地一些地区饮水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2.5亿人告别饮水困难,但目前中西部地区两千多万人仍有饮水困难,全国3亿多农民饮用水达不到安全要求;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手段有限。《国务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披露,全国农村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 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2)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够。发达国家的农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效率的特点,美国从1970年到1979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36%,而农机和动力增加了22%,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使用4.3万美元的机械等有形资产,大大高于其它行业平均2.15万美元的水平,农业成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英国、加拿大从1955年到1980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分别为8.4%和8.3%;日本从1960年到1975年,农业总投资平均增长达12.8%。而我国即使业绩较好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缺口也太大。“上市公司经营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农业这一弱质化产业遭遇的困境在资本市场的反映”。另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投资88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投资863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18306亿元,增长17.6%。对比悬殊: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小,仅占对第二、第三产业投入的10%、4.5%;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投入增速慢,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贯低于工业,平均每个农民占有的农业生产资料数量少得可怜,农业生产的条件是相当落后,从要素的视角看,这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率总低于工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农业承担的职能有“政治”性和农业更大的风险性,决定政府应承担农业投资的主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足以为鉴。以科研为例,日本的总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保持在2.8%~2.9%,而农业科技的则高达3.4%;英国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1995年为2.05%,而农业科技为2.29%。但中国同期的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为0.60%,农业科技仅为0.20%,政府投资强度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
(3)农民的素质不高。据统计,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4%,到了200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初中毛入学率达88.6%,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据新华社2003年3月7日报道,目前我国女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女性(6岁以上)总人口的2%,女性人口集中于低文化层,一半女性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农村,近六成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寧夏“平罗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90%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大多数农民基础知识薄弱”,这样的条件下奢谈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谈何容易?
2.解决的办法
我国建国以来的正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1)出台进一步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年满60周岁的农民,考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或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享受市民待遇。
(2)加大教育支农的力度。特别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村地区,解决一部分农村适龄儿童因经济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困难,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素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过渡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3)做足投入上面的文章。一方面,扩大投入的绝对量,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调蓄能力;着力抓好大型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搞好水土保持;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通信、供水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另一方面,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政府对农业投资应主要集中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上。建立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二、取消农民义务工实行佣工制,扩大就业机会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令国人瞩目,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但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其中一些粮棉主产区及纯农户,收入呈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水平一直都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5.9%,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7.5%,且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中国是仅有的三个超过2的国家之一。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呢?针对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当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欠缺,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实行农民工有偿使用的雇佣制度,取消传统的农民义务工制度,是简便易行卓有成效的路径选择。
(1)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几元、十几元或几十元不等的扒河治水费用,尽管绝对数目不一定很大,但是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却往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基层村镇往往会利用这个机会搭车收费,民愤较大。
(2)可以便利实现就业。秋冬是农闲季节,农民赋闲在家,政府雇工兴修水利,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调动了农民参与雇工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实现村民田闲人不闲,达到收益最大化。
(3)可以改善农村稳定状况。邓小平同志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近年来,农村赌博、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毋庸置疑,村民无所事事,收入低下,是引发矛盾激化纠纷的重要原因。如果政府雇佣民工兴修水利,则可各得其所,必将缓解农村的治安状况。
三、支付农业补贴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农业是弱势产业,扶持必不可少,纷纷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收任何税收,相反却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如德国农民都在享受着年人均高达4.5万马克的补贴;法国每个农业经营单位享受着年均10万法郎的补贴。为今年猪肉价格猛涨,人们纷纷探讨,为何德国猪肉不涨反降?结果发现,德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就养猪业来说,德国政府给每头猪补贴大约30欧元(折合人民币312元)。仅这一条,德国猪肉价格就没有涨上去的理由。而在我国,养猪不仅鲜有补贴,税费也非常高。《羊城晚报》报道说,农民养猪“缴纳9项生猪购销税费达70元”。鉴于今年国内猪肉价格暴涨,四川省物价局日前向全省发出通知,要求取消在生猪饲养、屠宰和销售环节收取的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管理费、动物防疫耳标费、治安管理费、生猪生产技术改进费等9项收费。
四、免除农民税费
尽管终于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仍需承担“一事一议”等固定及临时性费用。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果断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笔者建议立即全部免除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一切涉农税费。既能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又便于农民对各级政府及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农业收费全部取消,则农民极易识别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等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提高监督的实效,无疑是个效果好、标本兼治的选择。当然,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目前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乡镇一级需要农民出钱养活的人员约1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一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估计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
综上,只有对农业进一步扩大投入,实行佣工制,支付农业补贴和免除农民税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不务农业”的背后[N].《经济日报》,2003-2-25(5)
[2]刘乐山: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47
[3]肖进成:对后农业税时代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1.91
[4]朱巧玲:我国農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46
[5]推进农村政府机构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