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体现为:在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同时,着力针对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积极参与的意识、独立思考、不怕挫折的精神、严谨、踏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进行有效培养,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有益思考。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是个人适应剧烈变革社会,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创造精神的温床。正如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始终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从事学习和工作,长期以往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自身学习潜能的挖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目的性。即能够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地进行学习,对自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序规划与安排。(2)选择性。即学习者面对诸多学习信息时,能做到有效地发现收集、准确地选择处理,充分体现出对信息的敏锐感受力、捕捉力和理解力。(3)独创性。即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能进行独立思考,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地综合,从而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4)调控性。所谓“调控性”即学习者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中表现出的动机、兴趣,能敏锐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调控。(5)协作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群体、团体的生活,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知识,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及其数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1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挖掘学习潜能的桥梁。实践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应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教者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容走出传统教学中“万能讲解”的怪圈。充分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曾多次与学生开展“角色转换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钻研教材,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上课”,或者互相给其他学生布置作业、制考试题、评定成绩等等。通过此举的训练,打破了教者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人地位。
2 引导独立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而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例:一位老师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教者并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而是仅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如此则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了学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从不同角度探索出了问题的解决方式。再如,一次教学“7的乘法口诀”,针对学生已有了“1—6乘法口诀”学习经验的情况,教学时,教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编口诀,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本节课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3 有效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交流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所提倡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在数学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之中,学生有记录、有计算、有操作、有汇报,具有明确的学习分工,而这每一项分工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
总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学生通过运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服务。
一、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是个人适应剧烈变革社会,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创造精神的温床。正如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始终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从事学习和工作,长期以往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自身学习潜能的挖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目的性。即能够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地进行学习,对自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序规划与安排。(2)选择性。即学习者面对诸多学习信息时,能做到有效地发现收集、准确地选择处理,充分体现出对信息的敏锐感受力、捕捉力和理解力。(3)独创性。即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能进行独立思考,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地综合,从而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4)调控性。所谓“调控性”即学习者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中表现出的动机、兴趣,能敏锐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调控。(5)协作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群体、团体的生活,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知识,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及其数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1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挖掘学习潜能的桥梁。实践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应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教者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容走出传统教学中“万能讲解”的怪圈。充分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曾多次与学生开展“角色转换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钻研教材,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上课”,或者互相给其他学生布置作业、制考试题、评定成绩等等。通过此举的训练,打破了教者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人地位。
2 引导独立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而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例:一位老师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教者并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而是仅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如此则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了学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从不同角度探索出了问题的解决方式。再如,一次教学“7的乘法口诀”,针对学生已有了“1—6乘法口诀”学习经验的情况,教学时,教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编口诀,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本节课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3 有效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交流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所提倡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在数学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之中,学生有记录、有计算、有操作、有汇报,具有明确的学习分工,而这每一项分工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
总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学生通过运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