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y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研究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功能属性的不同,建立了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3类12项,即物质产品、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和景观文化承载功能3类。其中物质产品是指生态系统利用大气、水等组分以及光合作用等生态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质(生物量),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基本物质;生态安全维护功能是指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生态过程维护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物资源等生态安全的作用;景观文化承载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组成或结构作为美学景观、历史文化、科研教育等的载体功能。这种分类体系相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与接受,同时有助于开展基于人类需求差异的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变化与供需平衡研究。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功能;人类需求;分类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64-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成为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不过,生态系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研究,往往涉及多项生态功能指标的取舍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服务分类体系是生态服务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功能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以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比较复杂,而且有些功能根本无法分割,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一直是生态服务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新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希望为当前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人类需求的特点
  
  人类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关于其组成存在不同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美国心理学家Maslow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后来Aldeffe又将其简化为生存需求、交往需求和发展需求;不过McClelland和Burnham认为,当人类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时主要有权利需求、情谊需求和成就需求3种。如果从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出发,本文认为人类需求主要包括物质需求、安全需求和精神需求3个层次,其中物质需求是指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等的需求,又可分为生活资料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类为维护自身的生存生活或生产所需要的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康舒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等;精神需求是指人们自由地施展创造才能和对文化成果的享用,包括对知识的需求、美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等。
  


  同时,人类需求具有动态变化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者处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下,人们的实际需求有所不同。比如,在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从自然界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产品(如粮食)是人类的最大理想;到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工业社会,环境问题的出现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安全需求开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而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消遣娱乐等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主流。因此,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具有动态变化性,并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下或不同空间尺度上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认识的差异性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然而,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未能与人类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虽然MAL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有效联系在一起,但并不利于反映人类需求的差异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建立一套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2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
  国内外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研究历来相当重视,目前已有多种分类方法。比如De Groot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调节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和信息功能4类;Freeman提出四分法,即为经济系统输入原材料、维持生命系统、提供舒适性服务、以及分解、转移和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张象枢等118_将其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功能、环境容量资源功能、舒适性资源功能和自维持资源功能4类;李金昌等提出两分法:物质功能和生态功能。此外,还有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其中以Costanza、De Groot以及MA的分类方案最具有代表性(见表1)。
  虽然这些分类体系较全面地概括了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或功能,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建立了框架,有助于开展针对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专项研究。但是它们属于以生态系统为起点,依据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以及生态过程所进行的生态属性分类。由于通常情况下一种生态组分或过程对应多种生态服务,或者一种生态服务对应多个生态组分或过程,因此划分起来相当复杂,容易造成某些生态服务的重复;同时这些分类体系未能与人类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尽管MA将生态服务与人类福利对应起来,有助于反映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但是不利于反映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需求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虽然生态系统的产品或功能多种多样,但是人类对这些生态产品或功能的需求具有选择性。比如,在遭受洪水威胁或水资源缺乏地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往往受到特别关注;而在大气环境高污染地区,森林的空气净化功能更加受到重视。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存在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有着紧密联系。
  
  3 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从人类需求的三个层次来看,生态系统服务应该包括丰富充足的物质产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其中物质产品主要包括维持人们生活的粮食、果品、木材、薪柴、淡水等生活资料,以及作为生产原料的橡胶、纤维、树脂、颜料等生产资料;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康舒适的大气环境、安全的水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人们的休闲消遣对象,或具备历史、宗教、地方感和激励作用的文化载体,以及作为教育、科研或产生灵感的知识源泉。
  因此,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3类12项,即物质产品、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和景观文化承载功能3类,其中物质产品是指生态系统利用大气、水等组分以及光合作用等生态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质(生物量),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基本物质,一般包括粮食、薪柴等生活资料以及橡胶、纤维等生产资料;生态安全维护功能是指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生态过程维护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物资源等生态安全,包括气候调节、大气调节、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土壤培育、物种保护等7项;景观文化承载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组成或结构作为美学景观、历史文化、科研教育 等的载体功能,可细分为景观游憩、历史文化承载和科研教育等3项(见表2)。
  目前国内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瞬时价值评估为主,未深入考虑时间变化与区域差异。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差异和供需平衡研究将受到重视,因此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有效对应起来,有助于开展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或经济收入水平下人类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其次,有助于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生态系统的服务供给结合起来,从而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研究;同时,它将生态系统理论与人类需求理论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4 讨论
  
  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不可替代性的认识愈来愈深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合理划分不仅关系到价值评估过程中功能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对评估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是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生态服务的基本前提,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内容。虽然前人对生态服务的分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建立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基本框架,但是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深入,这些侧重生态功能属性的分类体系在反映人类需求差异上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根据人类需求的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目的是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有效对应起来,从而有助于开展基于人类需求差异的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与供需平衡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研究,它不仅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特点,也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需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于生态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依赖性,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详细全面的分类是一个极大挑战。虽然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有助于反映人类需求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但是它还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初步探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分类指标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等,不过任何一种分类体系都是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角度的划分,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一种适合所有情形的分类体系。
  
  (编辑:李琪)
其他文献
摘要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
期刊
摘要 农产品安全生产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和保障,事关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局。为深入了解农户的生产行为,有效破解农产品安全风险防范这一关键问题,文章以改进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为切入点,基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等五个典型农业生产省份100个行政村的98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根据具有相似培训参与倾向的未参与农户行为来估计已参与农户的反事实行为,以衡量和测度农户农药
期刊
摘要 在食品可追溯体系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满足消费者对可追溯标签上所呈现信息的内容与类型的期望至关重要。通过相关信息的公开,能够有助于消费者辨别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并提高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消费者对可追溯标签上信息内容的偏好与需求,本文选择猪肉为例,从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提取18种涵盖养殖、屠宰与销售的可追溯信息。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和五位专家的反复调查构建了将不同可追溯信息分别
期刊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龚金红,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摘要环境管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重污染性行业,涉及旅游行业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以国内大型旅游集团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的环境披露信息分析其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研究选取2012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作为样本,相关环境信息主要从集团官方网站、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在
期刊
摘要:历史排放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石,也是气候谈判中南北双方争议的一个焦点。该文对历史排放责任的科学基础进行分析。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证实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人类排放活动”中的主要来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衡量历史排放责任的方法:气候模式方法和统计方法,并分析二者的优缺点及其不确定性;其次,在碳预算方法下对历史排放责任及其资金含
期刊
摘要 采用二分图理论来研究区域内不同产业部门或排污企业之间对于环境容量的竞争关系,建立产业环境资源竞争网络模型,并从点权分布和加权集聚系数等方面加以分析,依据强关联矩阵来确定排污企业对于区域环境容量需求强度的聚类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据2010年广州开发区的排污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开发区产业现状,并对未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采用复杂网络模型来分析企业环境
期刊
摘要在事实现象的启示下,本文从技术溢出的视角研究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技术效应。基于“生产-污染”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假设当通过国际贸易购买国际先进环保技术以达到国内减排标准时,导致的技术溢出与扩散会对进口国环境规制和污染减排起到正向作用。在实证部分利用环境技术专利数据构建国际和国内环保技术知识存量对中国经验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了国际前沿环保技术存在对中国的溢出与转移,并且帮助了工业废水和CO2的减排,而国
期刊
摘要本文收集了我国1978-2013年间的节能减排政策,从政策力度、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开发了节能减排政策量化标准并据此对收集的政策进行了量化,构建了政策效力和政策协同度的度量模型,利用量化数据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协同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的节能减排政策数量越来越多,政策总效力越来越大,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政策总效力的
期刊
摘要:近年,在资源科学与经济管理等领域,低碳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各个层面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对于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主要的研究方向与核心问题,目前尚未有系统与深入的归纳,少量对某些具体研究方向的定性综述亦无法清晰呈现低碳研究领域的概貌,不利于人们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掌握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鉴于此,本文利用共词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成分分析
期刊
摘要 在征地制度改革中,农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征地制度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征地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实际征地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常常被忽视,导致农民对征地制度的不满。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南京市、鹰潭市两地问卷调查得到相关数据,并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