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市延伸型和乡村内生型三类典型的发展模式;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便利的旅游区位导向、广泛的旅游政策支持和多元化的产业经济背景四个方面。
  关键词 北京市;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16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集中地区[1],致使其乡村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和结构选择的巨大挑战,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生计方式[2-6]、土地利用[7]、景观构成以及空间结构演变等因素成为乡村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和表现指标[8-10]。在城市与乡村激烈碰撞的中间地带,乡村旅游的引入与发展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链条将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土地、产业和景观串联并拉动起来,并通过这种非工业化的方式创建了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路径。
  旅游城市化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新命题。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的概念源于福特制时期的高工资与大众消费,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后福特制时的大众享乐消费[11](Mass Consumption of Pleasure),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Mullins提出。我国旅游城市化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黄震方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关注,并总结了旅游城市化的形成机制[12];李鹏从内在拉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两方面入手,将中国的旅游城市化模式总结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化现象[13];陆林从城市化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14-16]。随着旅游业发展对乡村目的地产业转型的影响日益加深,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日渐兴起。王润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将旅游业融入乡村地区主要的农、工、商产业,划分出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农业游憩空间,产业选择改变的同时也影响着乡村空间结构的变化,北京市乡村游憩空间可划分为四类休闲版块[17-18]。席建超以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例,分析旅游业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得出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19]。
  国外对旅游城市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地区,从最初的澳大利亚学者对海滨旅游城市的研究到之后美国学者对旅游大都市和休闲城市的研究,对乡村地区旅游城市化问题关注不够。国内对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对乡村旅游地的影响研究、旅游城市化测度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研究方面,然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缺乏数据,缺乏微观研究。因此,笔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乡村旅游业为立足点,通过对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人口、产业、土地、经济收入的变动研究探索近年来北京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模式,为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 蔬菜消费在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化学农药的施用严重影响了蔬菜质量安全,推广和施用生物农药成为当前提高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现实的路径。然而,本文对中国江苏省丰县294户蔬菜种植农户的调查显示,分别有66.00%、71.43%和69.05%的受访农户对生物农药没有认知、没有施用过生物农药和对生物农药的施用效果持怀疑态度。为进一步考察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本文以理
期刊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耗竭、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生态退化、荒漠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新疫病爆发等。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及相关理论,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当今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等思想观念业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
期刊
摘要: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
期刊
摘要 2011年,我国浙江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血铅电池事件,国家环保部对生产铅蓄电池的企业进行了督查整治和停产整改,该“环保风暴”速袭资本市场。为探索事件期间资本市场对实施不同社会责任战略的涉事公司及其所处输配电气行业的反应规律,本文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涉事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涉事公司反应消极,其程度由弱至强为实施“行善、避害”、“不行善、避害”、“行善、不避害”、“不行善、不避害”社会责
期刊
摘要 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使得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并据此划定管制区域是制定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的基础。本文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面板数据,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入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叠加划
期刊
摘要 描述污染排放与经济收入之间关系的EKC曲线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现有研究多分析国内生产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较少探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国际贸易而产生的隐性污染转移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角出发,依据“谁消费、谁负责”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了基于消费的各国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与传统的基于生产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比较。基于29个代表性国家SO2排放与收入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
期刊
摘要: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
期刊
摘要  基于移民、牧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青海三江源泽库县生态移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移民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以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探讨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提供参考和研究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下降,生态补偿、务工、经商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已明显显现。移民家庭从事畜牧业降为20.1%,务工家
期刊
摘要  社会资本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已引起学术界与决策层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从网络、普遍信任、制度信任、规范等维度出发建立了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研究发现:①甘南州农户的社会资本总指数最高、临夏州次之、张掖市最低,与其他维度相比,张掖市与甘南州农户的普遍信任度欠缺,而临夏州农
期刊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陈升,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政府能力等。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绩效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编号:CDJKXB13003)。  摘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投资1万亿元,灾后重建绩效即各项重建目标完成的究竟如何?哪些政府能力制约重建绩效的提高?研究以上问题,有利于科学评估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