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2009年度185例ADR报告就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05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2009年度自发呈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为资料,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基本情况:①年龄与性别分布在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男97例(52.43%),女88例(47.57%),比例约为1:0.91;年龄2天~83岁,平均46.82岁。②过敏史:有药物不良反应史者31例(16.76%),不详者29例(15.68%),其余125例(67.57%)无药物不良反应史。③因果关系评价:ADR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的32例,“很可能”68例,“可能”85例。④程度分级及预后:轻度16例(8.65%),中度154例(83.24%),重度ADR 15例(8.11%),其中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主要有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涉及的药品有抗生素、中药制剂等。ADR转归(根据上报时的情况):治愈122(65.95%)例,好转59例(31.89%),死亡1例(0.54%),不详3例(1.62%)。
发生ADR药物的分布情况:①ADR发生与药品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有着密切关联,1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168例(90.81%),口服16例(7.57%),肌注2例(1.08%),外用1例(0.54%)。②药物分布情况:ADR涉及的药物96种,主要是抗感染药物83例/次(44.86%),其中青霉素及其复合制剂类引起的ADR所占比例较高15.14%。中药制剂在所引起ADR品种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23例(12.4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实为全身性反应及消化系统反应,见表1。
讨 论
年龄与性别:185例ADR发生率在各年龄组呈正态分布,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无年龄选择性,ADR总发生率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ADR发生与药品的给药途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168例,占90.81%,与国内其他报道[1]相似。其影响因素除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及生理状态因素有关外,还包括注射剂成分复杂、纯度不高、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输液配伍不当等诸多因素以及与用药习惯有关,且引起的ADR容易被发现。因此,建议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
ADR程度及预后:ADR发生程度以轻度为主,重度较少。多数治愈或好转。其中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主要有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涉及的药品有抗生素、中药制剂等。重度ADR15例,仅占8.11%,究其原因,医疗单位和医生害怕上报严重ADR引起医疗纠纷,应对该类ADR引起高度重视。
抗感染药:ADR涉及的药物主要是抗感染药物,与国内同类报道结果[2]相似。其中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引起的ADR所占比例较高。除与临床上应用率较高有关外,还有药品的因素:可能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其次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静脉滴注时若与能升高其溶液pH值的药物配伍,也可使内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而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各种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发生ADR也较常见,因为其是广谱、抗菌活性强、不需要皮试等特点而临床广泛应用有关。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在所引起ADR品种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12.43%,中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添加助溶剂、稳定剂等均可引起ADR;在经过煎、炒等炮炙过程中,理化性质又发生改变,提取过程中有效单体纯度不够、有害杂质存在等原因;尤其是注射给药发生ADR的机会要比其他给药途径发生率高,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已经发出了警示[3]。
收集的ADR病例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玉芳,陈龙英,何淑华,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46-546.
2 马建丽,王世玲,周亮,等.163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83-83.
3 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中国药物警戒,2005,2:65-68.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05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2009年度自发呈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为资料,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基本情况:①年龄与性别分布在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男97例(52.43%),女88例(47.57%),比例约为1:0.91;年龄2天~83岁,平均46.82岁。②过敏史:有药物不良反应史者31例(16.76%),不详者29例(15.68%),其余125例(67.57%)无药物不良反应史。③因果关系评价:ADR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的32例,“很可能”68例,“可能”85例。④程度分级及预后:轻度16例(8.65%),中度154例(83.24%),重度ADR 15例(8.11%),其中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主要有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涉及的药品有抗生素、中药制剂等。ADR转归(根据上报时的情况):治愈122(65.95%)例,好转59例(31.89%),死亡1例(0.54%),不详3例(1.62%)。
发生ADR药物的分布情况:①ADR发生与药品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有着密切关联,1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168例(90.81%),口服16例(7.57%),肌注2例(1.08%),外用1例(0.54%)。②药物分布情况:ADR涉及的药物96种,主要是抗感染药物83例/次(44.86%),其中青霉素及其复合制剂类引起的ADR所占比例较高15.14%。中药制剂在所引起ADR品种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23例(12.4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实为全身性反应及消化系统反应,见表1。
讨 论
年龄与性别:185例ADR发生率在各年龄组呈正态分布,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无年龄选择性,ADR总发生率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ADR发生与药品的给药途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168例,占90.81%,与国内其他报道[1]相似。其影响因素除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及生理状态因素有关外,还包括注射剂成分复杂、纯度不高、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输液配伍不当等诸多因素以及与用药习惯有关,且引起的ADR容易被发现。因此,建议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
ADR程度及预后:ADR发生程度以轻度为主,重度较少。多数治愈或好转。其中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主要有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涉及的药品有抗生素、中药制剂等。重度ADR15例,仅占8.11%,究其原因,医疗单位和医生害怕上报严重ADR引起医疗纠纷,应对该类ADR引起高度重视。
抗感染药:ADR涉及的药物主要是抗感染药物,与国内同类报道结果[2]相似。其中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引起的ADR所占比例较高。除与临床上应用率较高有关外,还有药品的因素:可能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其次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静脉滴注时若与能升高其溶液pH值的药物配伍,也可使内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而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各种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发生ADR也较常见,因为其是广谱、抗菌活性强、不需要皮试等特点而临床广泛应用有关。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在所引起ADR品种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12.43%,中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添加助溶剂、稳定剂等均可引起ADR;在经过煎、炒等炮炙过程中,理化性质又发生改变,提取过程中有效单体纯度不够、有害杂质存在等原因;尤其是注射给药发生ADR的机会要比其他给药途径发生率高,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已经发出了警示[3]。
收集的ADR病例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玉芳,陈龙英,何淑华,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46-546.
2 马建丽,王世玲,周亮,等.163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83-83.
3 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中国药物警戒,2005,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