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之涣诗,至今仅存六首,其《登鹳鹊楼》诗,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传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将读者吸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意味令读者深深叹服。然而,人们对王之涣《登鹳雀楼》首句义的理解似有谬误。
对首句的理解,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写到:“日没,河流之写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清人王世禛编、史海阳等注的《唐人万卷绝句选》(华夏出版社),书中将其解释为:“夕阳西下,黄河东流。”冯继聪在《论唐诗绝句——王之涣》中写道:“一道黄河滚滚流,中条山下夕阳浮。诗情何必穷千里,只为高登鹳雀楼。”除此以外,1957年4月19日《文汇报》上吴小如说:“此诗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同是写落日。” 1983年第三期《文史知识》上钟元凯说:“在一个晴朗的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就连《唐诗鉴赏词典》(程千帆、周汝昌等)中也这样写道:“首句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的理解是:“夕阳将下,黄河奔流,远景壮阔。”還有其他就不再列举。以上所列都有一个相同的谬误,即将“白日”一词理解为“落日”“夕阳”。
一、“白日”一词并没有“夕阳”“落日”的义项
华夫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中写道:“白日亦称白景,指太阳。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中文大词典》(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有关“白日”这样写道:“(1)谓太阳也,又日间也。宋玉《神女赋·序》云‘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杜甫《短歌行·赠王朗司直诗》云‘豫章翻风白日动,黥鱼跋浪沧溟开’。(2)日中,白昼也。《三国志·吴志·滕胤传》云‘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由此可知,“白日”只是被解释为“白昼”“太阳”,并不能理解为“落日”与“夕阳”。
二、唐代的诗歌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
1.在王之焕之前的初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先例。
初唐诗人的作品中有“白日”词数量最多的当属陈子昂的诗歌。“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入东阳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太阳);“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白昼);“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太阳);等等。除了陈子昂以外,在初唐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不作落日讲。如,王梵志的“白日趁食地,每夜悉知更”《你道生胜死 》(太阳),吴少微的“阳春白日不少留,红花碧树无颜色”(白昼)。另外,初唐诗歌作品中落日一词已经出现,而且与白日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卢照邻的“飞泉如散玉,落日似悬金”《酬张少府柬之》,崔湜的“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同李员外春闺》,虞世南的“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沉”《短歌行 》。由此可见,初唐诗歌中“白日”不可能作“落日”理解的。
2.与王之涣同时代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没有被解释成“落日”的例子。
据《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得知,“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按:王涣之即王之涣也。因此,可以看看高适的诗:“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宋中十首》(太阳)(太阳);“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别韦参军》(太阳);“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太阳);等等。显然,高适诗歌作品中的“白日”是并不作为落日理解的,而且高适作品中还有许多地方用“落日”的。如,“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别王彻》;“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酬卫八雪中见寄》;“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广陵别处士》。
由此而知,无论王之涣之前、还是与其同时期、抑或是在他之后的诗歌中,“白日”从来没有被解释为落日。若惟独《登鹳雀楼》中解释为落日,着实难以令人信服。
三、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这句诗中所说的也绝不会是落日
据《元和郡县志》《乾隆蒲州府志》介绍,鹳雀楼在蒲州府(即今山西永济县)城西黄河中的小洲上,而中条山在蒲州城东南15里处,黄河西边是渭河平原。在鹳雀楼上看落日,只能看到夕阳落向渭河平原,又岂会依着东南方的中条山下落呢?倘若“白日”真的是指落日,那王之涣看到的岂不是日落东方的奇观了吗?
综上所述,“白日”一词并非指落日,只能理解为太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旨在突出中条山的高大雄伟,作者登楼之时应为日中时分,此时太阳为中条山所遮,欲尽而实未尽,因而作者便顺理成章的想“更上一层楼”了。
对首句的理解,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写到:“日没,河流之写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清人王世禛编、史海阳等注的《唐人万卷绝句选》(华夏出版社),书中将其解释为:“夕阳西下,黄河东流。”冯继聪在《论唐诗绝句——王之涣》中写道:“一道黄河滚滚流,中条山下夕阳浮。诗情何必穷千里,只为高登鹳雀楼。”除此以外,1957年4月19日《文汇报》上吴小如说:“此诗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同是写落日。” 1983年第三期《文史知识》上钟元凯说:“在一个晴朗的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就连《唐诗鉴赏词典》(程千帆、周汝昌等)中也这样写道:“首句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的理解是:“夕阳将下,黄河奔流,远景壮阔。”還有其他就不再列举。以上所列都有一个相同的谬误,即将“白日”一词理解为“落日”“夕阳”。
一、“白日”一词并没有“夕阳”“落日”的义项
华夫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中写道:“白日亦称白景,指太阳。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中文大词典》(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有关“白日”这样写道:“(1)谓太阳也,又日间也。宋玉《神女赋·序》云‘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杜甫《短歌行·赠王朗司直诗》云‘豫章翻风白日动,黥鱼跋浪沧溟开’。(2)日中,白昼也。《三国志·吴志·滕胤传》云‘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由此可知,“白日”只是被解释为“白昼”“太阳”,并不能理解为“落日”与“夕阳”。
二、唐代的诗歌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
1.在王之焕之前的初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先例。
初唐诗人的作品中有“白日”词数量最多的当属陈子昂的诗歌。“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入东阳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太阳);“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白昼);“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太阳);等等。除了陈子昂以外,在初唐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不作落日讲。如,王梵志的“白日趁食地,每夜悉知更”《你道生胜死 》(太阳),吴少微的“阳春白日不少留,红花碧树无颜色”(白昼)。另外,初唐诗歌作品中落日一词已经出现,而且与白日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卢照邻的“飞泉如散玉,落日似悬金”《酬张少府柬之》,崔湜的“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同李员外春闺》,虞世南的“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沉”《短歌行 》。由此可见,初唐诗歌中“白日”不可能作“落日”理解的。
2.与王之涣同时代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没有被解释成“落日”的例子。
据《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得知,“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按:王涣之即王之涣也。因此,可以看看高适的诗:“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宋中十首》(太阳)(太阳);“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别韦参军》(太阳);“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太阳);等等。显然,高适诗歌作品中的“白日”是并不作为落日理解的,而且高适作品中还有许多地方用“落日”的。如,“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别王彻》;“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酬卫八雪中见寄》;“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广陵别处士》。
由此而知,无论王之涣之前、还是与其同时期、抑或是在他之后的诗歌中,“白日”从来没有被解释为落日。若惟独《登鹳雀楼》中解释为落日,着实难以令人信服。
三、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这句诗中所说的也绝不会是落日
据《元和郡县志》《乾隆蒲州府志》介绍,鹳雀楼在蒲州府(即今山西永济县)城西黄河中的小洲上,而中条山在蒲州城东南15里处,黄河西边是渭河平原。在鹳雀楼上看落日,只能看到夕阳落向渭河平原,又岂会依着东南方的中条山下落呢?倘若“白日”真的是指落日,那王之涣看到的岂不是日落东方的奇观了吗?
综上所述,“白日”一词并非指落日,只能理解为太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旨在突出中条山的高大雄伟,作者登楼之时应为日中时分,此时太阳为中条山所遮,欲尽而实未尽,因而作者便顺理成章的想“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