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首句义正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eiz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之涣诗,至今仅存六首,其《登鹳鹊楼》诗,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传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将读者吸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意味令读者深深叹服。然而,人们对王之涣《登鹳雀楼》首句义的理解似有谬误。
  对首句的理解,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写到:“日没,河流之写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清人王世禛编、史海阳等注的《唐人万卷绝句选》(华夏出版社),书中将其解释为:“夕阳西下,黄河东流。”冯继聪在《论唐诗绝句——王之涣》中写道:“一道黄河滚滚流,中条山下夕阳浮。诗情何必穷千里,只为高登鹳雀楼。”除此以外,1957年4月19日《文汇报》上吴小如说:“此诗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同是写落日。” 1983年第三期《文史知识》上钟元凯说:“在一个晴朗的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就连《唐诗鉴赏词典》(程千帆、周汝昌等)中也这样写道:“首句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的理解是:“夕阳将下,黄河奔流,远景壮阔。”還有其他就不再列举。以上所列都有一个相同的谬误,即将“白日”一词理解为“落日”“夕阳”。
  一、“白日”一词并没有“夕阳”“落日”的义项
  华夫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中写道:“白日亦称白景,指太阳。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中文大词典》(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有关“白日”这样写道:“(1)谓太阳也,又日间也。宋玉《神女赋·序》云‘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杜甫《短歌行·赠王朗司直诗》云‘豫章翻风白日动,黥鱼跋浪沧溟开’。(2)日中,白昼也。《三国志·吴志·滕胤传》云‘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由此可知,“白日”只是被解释为“白昼”“太阳”,并不能理解为“落日”与“夕阳”。
  二、唐代的诗歌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
  1.在王之焕之前的初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没有被理解为“落日”的先例。
  初唐诗人的作品中有“白日”词数量最多的当属陈子昂的诗歌。“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入东阳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太阳);“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白昼);“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太阳);等等。除了陈子昂以外,在初唐其他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不作落日讲。如,王梵志的“白日趁食地,每夜悉知更”《你道生胜死 》(太阳),吴少微的“阳春白日不少留,红花碧树无颜色”(白昼)。另外,初唐诗歌作品中落日一词已经出现,而且与白日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卢照邻的“飞泉如散玉,落日似悬金”《酬张少府柬之》,崔湜的“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同李员外春闺》,虞世南的“紫殿秋风冷,雕甍落日沉”《短歌行 》。由此可见,初唐诗歌中“白日”不可能作“落日”理解的。
  2.与王之涣同时代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中“白日也没有被解释成“落日”的例子。
  据《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得知,“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涣之齐”。按:王涣之即王之涣也。因此,可以看看高适的诗:“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宋中十首》(太阳)(太阳);“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别韦参军》(太阳);“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太阳);等等。显然,高适诗歌作品中的“白日”是并不作为落日理解的,而且高适作品中还有许多地方用“落日”的。如,“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别王彻》;“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酬卫八雪中见寄》;“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广陵别处士》。
  由此而知,无论王之涣之前、还是与其同时期、抑或是在他之后的诗歌中,“白日”从来没有被解释为落日。若惟独《登鹳雀楼》中解释为落日,着实难以令人信服。
  三、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这句诗中所说的也绝不会是落日
  据《元和郡县志》《乾隆蒲州府志》介绍,鹳雀楼在蒲州府(即今山西永济县)城西黄河中的小洲上,而中条山在蒲州城东南15里处,黄河西边是渭河平原。在鹳雀楼上看落日,只能看到夕阳落向渭河平原,又岂会依着东南方的中条山下落呢?倘若“白日”真的是指落日,那王之涣看到的岂不是日落东方的奇观了吗?
  综上所述,“白日”一词并非指落日,只能理解为太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旨在突出中条山的高大雄伟,作者登楼之时应为日中时分,此时太阳为中条山所遮,欲尽而实未尽,因而作者便顺理成章的想“更上一层楼”了。
其他文献
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
期刊
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卷必考题型,然而部分学生读不懂诗歌讲什么,更不会运用方法去鉴赏。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能力较差,在考试中得分较低。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遇到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五个关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关注标题,把握有用信息,初步推断诗歌题材  通过关注标题里的有用信息,学生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该诗的大致内容、题材类型或情感方向。标题可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
期刊
有关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首先,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其次,要坚持自我进步与学习,提高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古诗词的内容比较深奥,它的学习过程较普通语文知识来说也比较繁复,而小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在此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古诗词的意境渗透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在不知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各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中学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如此。落后的作文教学环境和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成为造成农村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章千人一面等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因此,积极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叶老还告诉人们:“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由此可见,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一、要让学生广
期刊
追求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高效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的追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苦心孤诣的学问。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电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所有这些教学方法都服务于学生,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能调动的学习兴趣为圭臬。  一、讲授法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如果运用讲授法,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或者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学生干脆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
期刊
“鸿门宴”是决定项羽一生成败的重要一环,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气腾腾,惊心动魄。“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也是项羽、刘邦展现自我的舞台,项羽在宴会上的诸多表现,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陷,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也为他日后的英雄未路留下隐患。  若从纯粹军事才能来评价项羽,他绝对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巨鹿之战”是明证,他破釜沉舟的刚毅、果断,勘称英雄壮举,撼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期刊
“提质减负”是当前教育的趋势,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忽视了课后的作业反馈功能。其实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手段。语文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作业形式单一。很多传统语文作业往往只
期刊
我与我的老师已经十余年未见了。  这些年来,无数次,我曾经过那座承载了六年的欢声笑语的学校,却从没能与她擦肩而过。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仿佛还是当年的模样,升旗台上的国旗依然鲜艳地飘扬,偶尔也有小男生在篮球框下挥汗如雨。只可惜时光已经投下了斑驳的影子,塑料草坪翻修了一次又一次,门前的火炬树又粗壮了一些。  从前总是盼望着长大,而今成长的痕迹已经不可逆转。自从南下广州求学,故乡就只有冬夏,没有了春秋。我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