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学习中的意境渗透式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首先,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其次,要坚持自我进步与学习,提高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古诗词的内容比较深奥,它的学习过程较普通语文知识来说也比较繁复,而小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在此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古诗词的意境渗透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小学古诗词的意境渗透式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
  对于一些作者感情表达比较强烈的古诗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增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可以先对这首词进行演示朗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感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教师朗读结束后,对体现作者感情的重点词语进行点拨:“驿外”“断桥”指的是荒僻冷清之地,是对整首词的环境渲染;“寂寞”“无主”,更加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情绪;而“零落”一词写梅花的遭遇,也暗示了作者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是整首词的情感高潮。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要放慢语速,认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古诗词的意境,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结合對古诗词创作背景的理解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
  例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一诗时,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这首诗是作者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兴三年,那一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写下这首诗。陆游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宋朝的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广大百姓饱受压迫与奴役,而当朝者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展现了诗人悲哀凄凉的处境;“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并没有因为个人生死而“悲”,而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而悲,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悲痛、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奠定了全诗激昂的基调。整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对古诗词进行讲解,让作者的思想意境“渗入”学生脑海中,引发学生内心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意境渗透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词中所描述的画面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启发,让学生边欣赏、想象,边结合古诗词进行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带来了远处的蝉鸣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仿佛在应和着人们的话语。夜空中轻云漂浮,星星若隐若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避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诗人眼前。幻灯片带来的视觉刺激,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的想象,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印象。
  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美感,意境美是其中最深远的美感,也是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度和境界。教师运用意境渗透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美的领悟能力,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面,就我班的环境布置,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幼儿的眼光自主创设环境  我班三位教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把区域和墙面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激发他们
期刊
一、多元文化概念的界定  多元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但强调文化平等,尽管由于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权力占有上的不平等以及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各单元文化群体自身的妄自菲薄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平等,但多元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蕴涵,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文化差别,提倡多样文化的共存与互补,了解自身文化的基本特点,将单元文化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现代解读,是单元文化走向丰富和厚重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
期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
期刊
一、创设良好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要营造自学氛
期刊
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如果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就容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而氛围又是培养人性格、习惯的关键所在,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希望为孟子创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指出:“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
期刊
教师做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人类发展中肩负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想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胸中光明;想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有火种”。这句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的特殊與神圣,要胜任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敬业、好学、爱生则是高尚师德的三大支柱。  一、敬业——师德修养的关键  敬业精神是教师自觉承担社会和国家所规定的教师义务的体现。具有这种精神,教师就能反教
期刊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与之相伴的文化转型,与已经步入正轨的社会转型相比,文化转型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当前中国还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杂交、相互冲突的阶段,缺乏一个主导性的新文化规范。而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既给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语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究竟如何自处、如何取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
期刊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潜心去认识它,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它,孜孜以求地去实践它。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成了语文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已经成为语文教师
期刊
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
期刊
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卷必考题型,然而部分学生读不懂诗歌讲什么,更不会运用方法去鉴赏。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能力较差,在考试中得分较低。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遇到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五个关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关注标题,把握有用信息,初步推断诗歌题材  通过关注标题里的有用信息,学生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该诗的大致内容、题材类型或情感方向。标题可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