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探究学习开放策略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主动的发展,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然而,探究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出现流于形式、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有效探究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思考。
一、案例重现
在我区开展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上《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现将他们对“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教学环节摘录如下:
教师A:
1.取出事先剪好的三组梯形。
师: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同学小组合作操作、汇报。
讨论:拼成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每个等腰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拼出什么图形?
讨论:拼成的图形与直角梯形有什么关系?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梯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讨论、交流。
师: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师B:
1.创设情境:比较校园中两个梯形标语牌面积的大小。
2.猜一猜: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
3.取出事先剪好的三组梯形。
师:你准备怎样验证你的猜测?
4.活动后汇报:小组合作探究,并填表(填入原梯形和所拼成图形的底和高)。
5.各小组展示拼成的图形,并介绍图形转化的过程。
师:经过探究,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6.学生汇报、归纳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二、思考感悟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随处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场景。而那些由教师“精心预设”的探究活动,表现为学生配合教师的活动,有形无实、效率低下,学生在活动中既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教师既要适当放手,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一)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
应该说新课程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能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不愿意也不敢放松,致使教学活动显得拘谨、放不开。如教师A的设计步步为营,把“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细分成三个层次分明的步骤,一步一问地拉着学生往前走,虽然学生也进行了操作活动,但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铺垫”与“暗示”下,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操作工”,并没有自己的个性想法,探究热情和思维发展是受限制的。这样的活动设计缺少思考性与挑战性,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失去了探究学习的原有意义。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热情,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足、做细、做透,以提高学生深层思维的质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对于教师A而言,教师B的设计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但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探究能力正处在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探究活动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学生主观上很想积极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可问题本身却让他无从下手、一筹莫展。这时,如果缺少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帮助,学生将很难找到恰当的探究切入点,很难探究出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们的探究热情将会很快消退,失去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B在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探究空间的同时,又为学生设计了表格,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录下活动中捕捉到的信息,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重视探究后的交流评价
探究后的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维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是否深刻、思维是否有力度。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不同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优化自己的策略,实现集体智慧的共享。“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积极地、正面地评价,重视探究后的互相交流、积极评价与学习借鉴,可以使所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激发探究的积极性,积聚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作为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探究活动,避免“放不开”与“放太开”,把握好活动的“度”,努力追求有效的探究目标,让学生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提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责编:林剑)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主动的发展,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然而,探究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出现流于形式、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有效探究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思考。
一、案例重现
在我区开展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上《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现将他们对“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教学环节摘录如下:
教师A:
1.取出事先剪好的三组梯形。
师: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同学小组合作操作、汇报。
讨论:拼成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每个等腰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拼出什么图形?
讨论:拼成的图形与直角梯形有什么关系?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梯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讨论、交流。
师: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师B:
1.创设情境:比较校园中两个梯形标语牌面积的大小。
2.猜一猜: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
3.取出事先剪好的三组梯形。
师:你准备怎样验证你的猜测?
4.活动后汇报:小组合作探究,并填表(填入原梯形和所拼成图形的底和高)。
5.各小组展示拼成的图形,并介绍图形转化的过程。
师:经过探究,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6.学生汇报、归纳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二、思考感悟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随处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场景。而那些由教师“精心预设”的探究活动,表现为学生配合教师的活动,有形无实、效率低下,学生在活动中既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教师既要适当放手,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一)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
应该说新课程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能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不愿意也不敢放松,致使教学活动显得拘谨、放不开。如教师A的设计步步为营,把“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细分成三个层次分明的步骤,一步一问地拉着学生往前走,虽然学生也进行了操作活动,但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铺垫”与“暗示”下,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操作工”,并没有自己的个性想法,探究热情和思维发展是受限制的。这样的活动设计缺少思考性与挑战性,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失去了探究学习的原有意义。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热情,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足、做细、做透,以提高学生深层思维的质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对于教师A而言,教师B的设计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但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探究能力正处在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探究活动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学生主观上很想积极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可问题本身却让他无从下手、一筹莫展。这时,如果缺少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帮助,学生将很难找到恰当的探究切入点,很难探究出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们的探究热情将会很快消退,失去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B在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探究空间的同时,又为学生设计了表格,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录下活动中捕捉到的信息,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重视探究后的交流评价
探究后的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维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是否深刻、思维是否有力度。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不同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优化自己的策略,实现集体智慧的共享。“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积极地、正面地评价,重视探究后的互相交流、积极评价与学习借鉴,可以使所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激发探究的积极性,积聚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作为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探究活动,避免“放不开”与“放太开”,把握好活动的“度”,努力追求有效的探究目标,让学生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提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