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问题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今评论家对于顾恺之的品评有颇多争议,但往往都会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依据。究竟张彦远是如何看待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看似矛盾的品评?本文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品评方法为基准,试从多角度解读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探讨究竟该如何品评的问题。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张彦远;顾恺之;品评
  张彦远,字爱宾,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书法家和知名书画理论家,唐河东蒲州人。他出身于宰相世家,高祖张嘉贞作过宰相,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都在朝廷作过官,且都对书画艺术有浓厚兴趣,其叔祖张谂还著有《吴画说》一篇。这种世家艺术氛围为张彦远写作《历代名画记》提供了条件。作为中国第一部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是张彦远花费巨大心血编撰的。
  一、张彦远对绘画的品评方法
  本文重点着眼于《历代名画记》的卷一至卷三(主要是对绘画历史发展、绘画理论、鉴识收藏等方面阐述)及对顾恺之品评的部分。[1]关于张彦远对绘画的品评方法,总结有以下四种。
  第一,明确的标准。张彦远在品评绘画时明确指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2]意思是艺术的好坏是有标准的,艺术家也是有等级的。虽然自谢赫始已有此主张,但张彦远有其独特之处,即提出“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3]这就是说,等级是不固定,而这种变动是有范围的。
  第二,符合理性逻辑要求。“宗炳,字少文,……谢赫云:炳于六法,亡所遗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在第六品刘绍祖下、毛惠远上。彦远曰:既云必有损益,又云非准的,既云六法亡所遗善,又云可师效,谢赫之评,固不足采也。”[4]
  第三,从笔迹论画。这是一种仅限于绘画的品评方法,虽自谢赫己有端倪,但是张彦远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其对“笔”的品评也日益严格。《历代名画记》中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第四、作艺术史上时代划分的研究。“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5]按时代划分是研究艺术必不可缺的方法。
  二、关于张彦远品评顾恺之的争议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最重要的画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画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士人画家兼美术理论家。他凭借渊博的学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为后世留下《论画》《画石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不朽画论。同时,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观点,对中国画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画论家对顾恺之的评价有颇多争议,由于存世文稿不全,如今能看到最早引起争议的就是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用六品对孙吴到南梁大通四年之间的27位画家作品划分等级,将顾恺之的作品列在第三品,而一直以来与顾恺之相提并论的陆探微被列为第一品。这一差别引起后来画论家的激烈讨论。比如,姚最在《续画品》中评价:“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于下品,尤所未安。”唐朝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论:“顾生天才杰出,独立亡偶,何区区荀卫而可滥居篇首?”唐朝张怀瑾也在《画断》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样的争论直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问世,才有了较为全面的定论。
  第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6]这为六朝以来,对顾恺之品第做出的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评价。令人不解的是,张彦远认为谢赫的品评“最为允惬”,可又在《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条下注“上品上”的等第?因为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认为他的画“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屡次提到,顾恺之塑造的“骨法用笔”的传统象征,并对其推崇备至。
  第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顾恺之注为“上上品”,是因为张彦远评价顾恺之用笔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7]这可以说是对顾恺之绘画成就的概括。在张彦远看来,一幅绘画作品即使笔墨存在不足,但由于神完意足,仍不失为佳作。
  第三,对于顾恺之、卫协的比较,张彦远的品评出现了矛盾。在《历代名画记》之《顾恺之论画曰》中:“彦远以卫协品第在顾生上,初恐未安,及覽《顾生集》有《论画》一篇,叹服卫协画《北风》《列女图》,自以为不及,则不妨顾在卫之下。”[8]而在《历代名画记》之《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李驕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9]
  从张彦远的品评四法中可以看出,他提出品评要符合理性逻辑要求。然而对顾恺之的品评,他为什么又陷入矛盾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张彦远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论,不自觉地陷入相互矛盾的情境。如对顾恺之、卫协的比较品评,张彦远既承认顾恺之的地位,又推崇尊师重道,论渊源,顾恺之师从卫协。绘画品评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有道理。这样说来,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产生的矛盾,就有其合理性与逻辑性。
  三、不同角度的品评让《历代名画记》有了史学视野
  近人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将《历代名画记》归为史传类,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也将《历代名画记》归入泛论而非品评,这都是由于《历代名画记》以史传为主线,兼济品评。张彦远在《叙画之兴废》中有:“自史皇至今大唐会昌元年,凡三百七十余人,编次无差,铨量颇定。此外旁求错综,心目所鉴,言之无隐,将来者能撰述,其或继之。”[10]笔者认为,《历代名画记》中记述了不同评论者的观点,就是为了追求客观理性的品评,但这也造成众多评论者对《历代名画记》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张彦远之前,中国绘画品评已比较成熟,张彦远对每位前人的品评都认真研究,多次引用前人品评的言论。由此可见,出现在《历代名画记》中的引文言论,未见得是张彦远自己的观点认同,而是对前人品评观点的综述。张彦远在品评每位画家时,不仅保存画家自己对作品的论述,还保存众多评论者的有关言论,这让《历代名画记》具有相对理性的画史文献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代名画记》中存在令人存疑的矛盾,实为张彦远追求更为客观的画史行文方式的缘故。若想了解张彦远的品评态度也并不难,细读《历代名画记》:“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11]虽然这段话褒奖有加,但并没有表明张彦远认为顾恺之就是其最推崇的画家,所以与“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并不矛盾。至于“上品上”的品第评价,笔者赞同陈传席先生的论证结论:“原来所注‘品第’皆非张彦远本人观点,而是唐代诸评论家的‘品第’。”[12]
  注释
  [1][2][3][4][5][6][7][8][9][10][1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6页、31—32页、129—132页、13页、18页、23页、116页、18页、12—13页、23页
  [12]陈传席.六朝书画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页
  作者简介
  刘颉(1984.—),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禅宗是印度佛学思想在公元五世纪末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东土后,经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流传和隋唐时期的兴盛繁荣,在中唐时期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交集和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佛教思想,并形成各种不同的佛教宗教流派。在中国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为长久,直到至今仍然延绵不绝,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思想家均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家建立
期刊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它能给人灵动通透的视觉感受和唯美质朴的艺术享受。河南虞城的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艳梅,通过一把剪刀,一张张纸,表达出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万千景象。她突破传统,独创了三维效果的立体剪纸,那千般妩媚的“金陵十二钗”、栩栩如生的“硕果”、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和古色古香的“商丘古城”,这些兼具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特色的剪纸,突破了单层剪纸的局限,颇具立体的美感
期刊
摘 要:翻译的根本任务即意义的再生。译者总是从意义出发,在语义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本文将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谈一谈为什么意义能够在交流中得到再生,以及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翻译是意义的表达和传递。无论是文言文到白话文,其他国家的语言到汉语,还是一个电脑编程到实际意义都是翻译,都是意义的交流。翻译是一种很广泛的活动。翻译在我们
期刊
摘 要:三农"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偏远农村地区,贫困仍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此问题,需要以三农视角为出发点,集中开展对口扶贫工作。本文基于此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对口扶贫;三农;农村;对策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期刊
摘 要:吸湿快干针织面料由于具有优越的服用性能,从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详细探讨了吸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开发。  关键词:吸湿快干;针织面料;开发  舒适性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研究是当前纺织品发展的一大趋势。针织品作为理想的贴身面料,除需宽松合体外,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热湿传递性能。因此,吸湿快干的针织服装面料愈来愈受到纺织品市场的青睐,成为当前纺织业竞相研制和开发的热点。  一、吸湿排汗纤维研发现状
期刊
摘 要:参照结构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有着独特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分析其“话语”研究的本质特征以及在文本叙事中的主体性再现,揭示其长处和局限性。女性主义叙事学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本分析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从“文体语气”、“叙述模式”和“叙述视角”三方面入手,细致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的本质特征;第二部分从“审丑与女性主体性”、“审美主体性重建”和“‘性别诗学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符号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并且上传到了互联网之上,微博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信息共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现实中喂养宠物是人们自古以来的一种生活行为,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社交、感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当养猫遇上互联网社交,“云吸猫”这一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之下悄然兴起。本文将以互联网“云吸猫”(“云养猫”)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传播心理学视野
期刊
摘 要:在具体探讨 “符号的创造”时,苏珊·朗格从意象入手,认为当艺术品作为纯粹的视觉形式与实物没有实际的或局部的关联时,就变成了意象。而意象的实质是抽象之物,荷载着思想。所以艺术是以幻象或类似幻象为媒介的范型化,使事物的形式抽象地呈现它们自身。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创造问题,一切艺术形式都是符号,所有符号形式都创造了幻想。苏珊·朗格认为造型艺术创造的是一种纯粹的虚幻空间,在此基础
期刊
摘 要:肥胖症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面临我国肥胖率逐年增加的现状,本文从社会生态模型的五个层次系统的了解肥胖诱因,特别是了解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儿童、体弱的人)肥胖影响因素,建设科学有效的干预模式,为肥胖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肥胖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会生态模型;弱势群体;肥胖干预  1前言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细胞积少成多导致体脂和体重百分比异常增高
期刊
摘 要: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探究的核心所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差异对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改变原有单一指标评价体系,使其向多指标发展。本文就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进行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  引言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设定和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