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唐山抗震救灾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我随部队驻扎在唐山。7月27日,天气十分异常,39℃的高温让人感到暑热难当,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直到下半夜才昏昏入睡。7月28日,天尚未亮,突然大地强烈震动颠簸起来。“地震了,赶快跑啊!”有人高喊着。惊恐的我们立即向门外跑去,外面漆黑一团,天昏地暗,远处传来阵阵可怕的响声,还有那骇人的蓝色地震光不时地闪现。
  在大家不知所措时,中队长林国章高喊着:“大家不要惊慌,离开建筑物,注意人身安全。”此时,中队长意识到必须赶快将机库内的两架战机和工作房里的仪器设备抢救出来,那可是国家的重要财产!说时迟,那时快,他立即指挥部队直奔机库,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很快就把战机和贵重设备抢救了出来,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
  就在部队紧急避灾和抢救飞机、设备后不久,中队长突然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口哨,并高声喊道:“所有人注意了,刚刚接到紧急通知,唐山市内灾情严重,情况万分危急,上级下达给我们中队的任务是立即去唐山供电局等单位抢险救人。”
  军令如山。接送我们的3辆卡车急速而来。此时6级左右的强烈余震仍在不时发生着。时间就是生命,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迟疑。官兵们立马跃上卡车直奔唐山重灾区。
  在赶往唐山市区的路上,沿途的灾情触目惊心,只见原来熟悉的高楼大厦大多倾倒了,到处是残垣断壁,大街小巷净是“救人”“救命”的呼叫声,伤员随处可见。但唐山市民非常坚强,大灾面前尽显真情。有幸活下来的人都不顾个人安危,强忍亲人遇难的悲伤,自发组织起来投入抢险救人之中。唐山市委市政府临街搭起“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红旗飘扬之处,都有党员、干部、民兵抢险救人忙碌的身影。
  我们定检中队赶到现场后,立即以分队为单位实施抢救。唐山供电局一栋五层宿舍大楼已全部倒塌,我们只得站在废墟上面寻找生存者。强烈的余震依然在不停地震动着大地,支离破碎的建筑物随时都会倒塌。为了尽快救人,战友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想尽一切办法。我所带领的分队,冒着余震的危险,踏着残墙碎瓦,一处一处地寻找幸存者。我们采取敲击、呼叫和俯身倾听等方法仔细地寻找着每一个生命迹象。有个战士发现一处废墟中露出半件白褂子后,立即喊我:“高无线电师,这下面有人。”我当即组织战士们快速搬开堆积物,撬开压在被埋者身上的砖墙和杂物,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一位姓陈的大叔拉出来。随后,在陈大叔指点的大概方位,我们又找到了他的爱人和12岁的儿子。其妻被顺利救出来了,但救他儿子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那个孩子的一只脚被墙体压着。我们用力砸破砖墙,搬掉压在他头上和身上的碎砖瓦砾,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将其成功救出。在救一位老大娘时,更是险象环生。当时我隐约听到一处废墟里传出“救命”的声音,我贴近细听并与其对话。原来那位老大娘正艰难地蜷缩在一根大梁下面不能活动。我们用手一点一点地往里挖,尽管十指早已磨破流血,但战友们全然不顾。当时余震不断,高耸的大梁随时都会倒下来,我们快速将廢墟挖出一个仅能容下一个人的救援小洞,等到挖开接通到老人时,却怎么也拉不动老人。老人说,她的大腿被重物压着,动弹不得。于是我们轮流钻进洞里,掏捡砖头杂物,并一点一点地往外传递,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施救,终于将老人救出。
  当天,我们分队共救出6名幸存者,找出2位遇难者。我们为亲身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并为此作出一点贡献而深感欣慰。
  责编/清风
其他文献
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而养生保健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一环。笔者退休后注重养生,喜爱阅读报刊上有关养生保健的知识,深感《老友》的《养生保健》栏目在众多的报刊有关栏目中鹤立鸡群,成为老年朋友最爱的栏目之一。究其缘由,笔者认为:  其一,内容丰富,子栏目多。在《养生保健》栏目的统领下,设有《中医中药》《专家笔谈》《专家门诊》《保健问答》《长寿之道》《健康文萃》等多个子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
期刊
下雪天、刮大风、雾霾天……不少人仍想健身,却烦恼无处可去。咋办?不妨在家准备一组哑铃,其身小但功能不少。用哑铃做力量训练,要先根据健身目的、运动基础和练习动作的不同,选好重量。选择哑铃可遵循一个原则:先徒手挑战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重量(此时会有疲劳感),以这个重量为基准选择哑铃重量。  一般来说,力量较弱的女性、青少年可選择最大负重40%左右的一组哑铃;成年男性、增肌人群,可选择最大负重70%左右的;
期刊
老妈来城里帮我带孩子。儿子3岁,说的是普通话,而老妈则说一口地道的方言。儿子说话时吐字还不够清晰,老妈的方言里有太多家乡俗语,所以两个人对话简直是鸡同鸭讲,无法沟通。  “姥姥,你帮我拿下杯子。”“说啥呢?”“帮我拿杯子!”“瓶子?啥瓶子?”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发生无数次,儿子急得小脸通红,老妈也无计可施。  “小宝,躺到炕上睡觉吧!”“什么是炕上?”老妈总把床说成是炕,难怪孩子听不懂。我对老妈说:
期刊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补充蛋白质的食物,不仅要看数量(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这种食物中蛋白质的数量),还要看质量(即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蛋白质质量越好,越容易被吸收和利用)。本文列举优质蛋白质十佳食物,希望对人们日常进行蛋白质的补充有帮助。  ★鸡蛋  鸡蛋的营养素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鸡蛋蛋白质含量在13%左右,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非常接近
期刊
排队购物,对“90后”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来说却印象深刻。  少年時期的我就承担了父母交办的一项“特殊使命”——排队购物。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晨光熹微,北风呼啸,几个睡眼惺忪的少年结伴向猪肉销售点飞奔,远远望去,销售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个小时过去了,位置虽然往前挪动了不少,但离销售窗口还非常遥远。两个多小时的站功总算没有白费,我终于站到了“神圣”的窗口,当
期刊
“正派做人,踏实工作。”这是新华社高级编辑袁方正的人生信念。退休后,他搬到了距离北京市区90多公里的延庆区,与笔者谈起40年来的国际新闻生涯,他十分健谈。  难忘江大  从江西丰城一个农村娃到《瞭望》新闻周刊的编辑室主任、新华社高级编辑,袁方正的人生转折是从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新闻系开始的。他说:“我能从事新闻行业得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江大。”  用袁方正的话说,他是阴错阳差地走进了江西大学新闻
期刊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你的形象多么崇高伟大!”每当唱起这首歌,我都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长在红旗下。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刚满3岁,母亲因病去世,从此我与父亲相依为命。1960年我考入赣州市第五中学,就在那年,父亲因脑卒中突然离我而去。在我六神无主极度悲伤之际,当地党组织一位领导和几位工作人员来到了我身边,并安慰我说:“你以后的学习生活一切费用由政府
期刊
1929年6月,29岁的冰心和28岁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夫妻俩在大觉寺的空房中度过,临时洞房除了冰心自己带的两张帆布床外,只有一张三条腿的小桌子,条件非常简陋。对此,冰心一点也不介意。  婚后一段时间,冰心隨吴文藻回老家看望公婆。当公婆见到冰心时,脸上露出了不易觉察的不悦,公婆嫌冰心太文弱了,担心儿媳妇不能吃苦,将来会拖累儿子。虽然吴文藻父母对儿媳妇不是很满意,但见小夫妻恩爱有
期刊
闲居斗室,对镜自照,修整仪容,头顶已是毛枯发稀,几束疏朗的白发如同晚风中的劲松,摇曳着傲骨和顽强。灰褐色老年斑是岁月为老年人镌刻的勋章。面对逐渐苍老的仪容,我内心不禁生发出“有眼不自见,尚谓朱颜酡;今朝镜中逢,憔悴如枯荷”的感慨。生理特征的变化,表明我已迈入生命的深秋。然而,世人以动人的词语“夕阳红”赞颂老年人晚年暮景,既是一种美好祝福,也是现今老年人的实况。岁月虽能使我们的容颜憔悴,但无法让我们
期刊
60年前我才6岁,进了村上刚办的幼儿园。  幼儿园每天都会提供一顿午餐,需要自己带去一只碗。20世纪60年代初,塑料产品还极少见,家长们怕孩子会摔了碗,通常不让孩子拿瓷碗去幼儿园,大多数孩子用一小节竹筒做碗,而我奶奶干脆让我带了个破瓦钵子去装饭。  喜新厌旧是孩子们的天性,日子久了,我讨厌拿着那个灰不溜丢的瓦钵子,有天趁爷爷奶奶不注意,拿走了家里那个印有彩色花纹图案的瓷碗。幼儿园开设在村上的祠堂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