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乡村人居环境呈现日趋脆弱化与同质化的趋势,问题主要集中于产业特色不显著、乡土文化定位不明确、景观风貌地域化缺失、环境空间布局破碎化等方面。文章以巢湖中庙镇的人居环境为例,采用文献阅读法和田野调查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剖析总结出其问题所在,并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优化策略,旨在为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永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巢湖中庙镇;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提升路径
进入到快速城镇化的阶段[1],在高速发展步伐冲击下的乡村,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果,但是也存在大量的建设弊端,诸如片面地谋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过分追求政府政绩的行为,使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最终对其独特的景观风貌、传统的风俗文化以及空间环境品质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制约性的因素致使乡村人地关系隔裂,呈现出不佳的状态,进入到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摆脱现有的危机,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巢湖中庙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为例,依托其自有的特点,探求优化路径,以期能够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一、研究对象
(一)背景与概况
选取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环湖12镇之一的中庙镇,研究区域总面积约为45.6公顷,共包含3个行政村。其处在巢湖北岸的半岛区域,依山临湖,东北连巢湖市黄麓镇,西北接肥东县长临河镇,距合肥市与巢湖市区各48千米,是巢湖市与合肥市在经济、文化、旅游、渔业、航运等多方面的联系纽带(图1、2)。
(二)资源优势分析
中庙自然资源丰富,紧邻巢湖,湖景开阔,岸线总长度约8.4千米,岛屿入湖,景观各异,同时拥有巢湖唯一的岛——姥山岛,且水系丰富,湖塘遍布,区内湖塘众多。中庙西北部主要以岗田为主,东南部以圩田为主。总体地形标高为海拔10.0~45.0米,总体来看西面和北面较高,东面及南面较低,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东部属典型的圩湖地区,体现出山水式的格局。
中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淮军文化和渔业文化在此共存,又有历史文化建筑如中庙寺、昭忠祠、白衣庵、李公祠、文峰塔等,还有古船塘等历史遗迹,亦有姥山岛4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陷巢州”神话传说和巢湖民歌、庙会等风土民情。中庙融合多样化的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中庙的产业资源偏重于农耕业,基地内北部大面积为生态农田,保持着原始的农耕田园风貌。中庙的产业经济以农业、渔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基本无第二产业,其中,存在部分初级水产加工作坊。总体而言,中庙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水产养殖为辅的城镇,素有传统水乡的美誉。
二、现状问题剖析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谈,并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出中庙现状的问题。
宏观层面看,主要在于村庄的产业单一,特色性不显著,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还是依赖于捕鱼业和农耕;政府全局包揽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方式方面没有咨询村民与游客的意见。
中观层面看,各个村庄随意加建违章建筑导致规划布局混乱,并没有展现当地九龙攒珠的传统村庄格局;整体上建筑风貌混乱,定位目标不明确;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活力激发不足。
微观层面看,空间景观品质粗放,地域文化体验性欠佳;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但尚未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旅游路线塑造品质不高;不仅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使赖以生存的河流遭到了污染,并且外来的游客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化,使自然生态不能形成优良的循环系统。
三、提升路径构建探索
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探讨提升策略,构建优化村庄未来的发展新思路,树立乡村规划设计新范式。
(一)置换单一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生产方式
现有的产业还是停留于传统的农耕业和捕鱼业方面,村庄发展模式单一,使得村庄尚未形成各自差异性的鲜明特色,缺乏创新性的发展动力源泉。所以一方面,要保留和继续发展传统产业,但并不是保持原状,可以进一步让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如生态农产品和渔业与互联网运营模式相结合,打造当地特色,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影响力,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片。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探寻特有的资源,开辟时代性的产业,例如在原有闲置荒废的房屋基础上改造乡村民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的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时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二)引导村民自治,激发村庄发展活力
现阶段村庄的建设方向全权由政府决定,政府细致地管理每一件事务,已将村民们自治权完全边缘化。因此,首先,要加强村民主体自主建设的意识引导,激发村民的能动性和对村庄的认同感,促进发展模式更新与转型,形成以村民自组织决策为主、政府宏观把控引导的发展机制,才是长久发展的有效保障。其次,为保证合理的乡村规划设计奠定基础,可定期地邀请专家深入地对村庄资源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对村庄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性的把控,并及时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真實诉求,切实让村民参与到村庄的设计当中,协同策划美丽乡村的未来。
(三)注重解读传统文化,恢复村庄历史肌理
中庙地区的九龙攒珠的村庄格局已有百年历史,是村庄的灵魂所在,更是村庄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现阶段为谋求快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村民维护意识薄弱,随意加建违章建筑,将部分公共空间变成私人空间,导致传统村庄的布局和肌理已被逐渐蚕食。因而需从三方面进行村庄历史肌理恢复(图3):一是拆除零乱的违章建筑,营造院落空间,恢复乡村的空间尺度感。二是针对街巷堵塞、空间序列破化严重、图底关系混乱,导致的公共空间不足,可以运用加减法相结合,营建共享空间。三是重新梳理和整合村落布局方式,再现九龙攒珠传统的格局,让游客通过深层次的体验感受村庄特色的文化魅力,从而留下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记忆点。 (四)调控建筑与景观的整体风貌,提升整体地域化特征
乡村的建筑风貌规划设计应该统筹考虑与规划,不能仅仅只是孤立地考虑单一地块的建筑的形式美感,而忽略整体风貌的塑造。
中庙建筑风貌的现状是混杂多样的,毫无地域文化的特征,因而需结合现状,探寻属于中庙的乡村风貌内核的文化基因,进行整体把控与引导。其一,在现有的状况下,避免有不和谐的风貌,有扩张化的态势,逐渐修复村庄地域化的风貌,营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地方特色[2]。其二,细分中庙景观风貌管治单元,为每个分区制定分区的管理策略[3],进一步提升改善具有地域性的审美感受。其三,景观风貌方面应选用乡土材料进行造景,避免使用城市化的材料。另外,中庙的建筑风格定位不明确,采用大量的徽派建筑语言进行装饰,与当地的风格不相符合,需及时设置融合江淮地区的本土建筑风格,明确定位目标,充分营造出皖中区域文化的氛围,表现出强有力的文化吸引力。
(五)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与优惠政策,吸引中青年回乡创业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年几乎全部已经外出工作,并且村庄中的一些房屋与田地已经闲置多年,经济衰退,显现出活力不足的现象。为解决现有问题,首先政府需加强宣传力度,提供优良的硬件服务设施,同时鼓励外来招商引资和给予招才引智的政策扶持,如植入乡村产业下的创客工坊,吸引中青年重新返乡创业,吸引外来人才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智慧和技术,为村庄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六)结合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旅游路线
中庙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但是整体开发结构和规划设计思路混乱,仅仅停留于乡村景观观赏层面,且游憩路线的特色性不显著。因而结合基地内多元资源的本底优势上[4],可以打造成三条主题鲜明的精品游线,分别为:以中庙寺、昭忠祠、李公祠、白衣庵、乡村民俗馆为主题的人文流线,以季节花海、坡地木屋、生态农田、湿地公园、亲水船坞为主题的生态流线,以十八沓入口广场、民俗广场、湿地公园、青少年活动户外中心为主题的乡村开放空间体验流线。此外,在游线设定的基础上,需定期举办乡村传统民俗活动,如巢湖捕鱼节、民歌会、庙会节,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展现乡愁文化,与游客之间形成互动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和表现传统文化,赋予每一条流线独有的魅力。另外还需考虑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不同功能诉求、空间需求、场所需求,提供乡村田园体验、乡村认知、环境教育等服务,以此满足各方面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七)优化环境空间品质,营造生态化乡村
目前,研究区域内山水格局破碎化严重,且沿岸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并伴有刺鼻的气味,影响到游览时的多维度的景观感知。调研中笔者观察到,当地虽然采用一些生态防护措施,但是其主要还是以轻度的保护为主,没有形成深度的生态维护网络体系。因此,第一,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重视对居民的生态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并针对外来游客破坏环境的情况制定惩罚机制。第二,保护生态本底,构建开放式的生态网络,一是结合滨湖建设绿带,避免河道渠化的方式處理,并与基地内部的绿地通过绿带串联成网络系统。二是划定绿线与蓝线,保护水体和沿水体的开敞空间,强化水陆之间的渗透关系。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巢湖中庙村庄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之处,总结出优化路径包括产业特色提升、地域文化重塑、生态环境优化、创新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建议,来改善村庄的未来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此外,对于研究区域内的每一个村庄还需要进一步的精准定位,寻找出因地制宜的提升策略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体现出乡村独有的乡土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1]丁金华,胡中慧,纪越.弹性理念下的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J].规划师,2016(6):79-85.
[2]王南希,陆琦.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中国传统乡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7(3):58-63.
[3]王敏,侯晓晖,汪洁琼.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下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概念框架与实践途径[J].风景园林,2017(6):95-104.
[4]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5):87-93.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巢湖中庙镇;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提升路径
进入到快速城镇化的阶段[1],在高速发展步伐冲击下的乡村,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果,但是也存在大量的建设弊端,诸如片面地谋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过分追求政府政绩的行为,使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最终对其独特的景观风貌、传统的风俗文化以及空间环境品质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制约性的因素致使乡村人地关系隔裂,呈现出不佳的状态,进入到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摆脱现有的危机,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巢湖中庙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为例,依托其自有的特点,探求优化路径,以期能够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一、研究对象
(一)背景与概况
选取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环湖12镇之一的中庙镇,研究区域总面积约为45.6公顷,共包含3个行政村。其处在巢湖北岸的半岛区域,依山临湖,东北连巢湖市黄麓镇,西北接肥东县长临河镇,距合肥市与巢湖市区各48千米,是巢湖市与合肥市在经济、文化、旅游、渔业、航运等多方面的联系纽带(图1、2)。
(二)资源优势分析
中庙自然资源丰富,紧邻巢湖,湖景开阔,岸线总长度约8.4千米,岛屿入湖,景观各异,同时拥有巢湖唯一的岛——姥山岛,且水系丰富,湖塘遍布,区内湖塘众多。中庙西北部主要以岗田为主,东南部以圩田为主。总体地形标高为海拔10.0~45.0米,总体来看西面和北面较高,东面及南面较低,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东部属典型的圩湖地区,体现出山水式的格局。
中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淮军文化和渔业文化在此共存,又有历史文化建筑如中庙寺、昭忠祠、白衣庵、李公祠、文峰塔等,还有古船塘等历史遗迹,亦有姥山岛4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陷巢州”神话传说和巢湖民歌、庙会等风土民情。中庙融合多样化的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中庙的产业资源偏重于农耕业,基地内北部大面积为生态农田,保持着原始的农耕田园风貌。中庙的产业经济以农业、渔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基本无第二产业,其中,存在部分初级水产加工作坊。总体而言,中庙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水产养殖为辅的城镇,素有传统水乡的美誉。
二、现状问题剖析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谈,并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出中庙现状的问题。
宏观层面看,主要在于村庄的产业单一,特色性不显著,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还是依赖于捕鱼业和农耕;政府全局包揽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方式方面没有咨询村民与游客的意见。
中观层面看,各个村庄随意加建违章建筑导致规划布局混乱,并没有展现当地九龙攒珠的传统村庄格局;整体上建筑风貌混乱,定位目标不明确;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活力激发不足。
微观层面看,空间景观品质粗放,地域文化体验性欠佳;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但尚未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旅游路线塑造品质不高;不仅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使赖以生存的河流遭到了污染,并且外来的游客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化,使自然生态不能形成优良的循环系统。
三、提升路径构建探索
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探讨提升策略,构建优化村庄未来的发展新思路,树立乡村规划设计新范式。
(一)置换单一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生产方式
现有的产业还是停留于传统的农耕业和捕鱼业方面,村庄发展模式单一,使得村庄尚未形成各自差异性的鲜明特色,缺乏创新性的发展动力源泉。所以一方面,要保留和继续发展传统产业,但并不是保持原状,可以进一步让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如生态农产品和渔业与互联网运营模式相结合,打造当地特色,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影响力,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片。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探寻特有的资源,开辟时代性的产业,例如在原有闲置荒废的房屋基础上改造乡村民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的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时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二)引导村民自治,激发村庄发展活力
现阶段村庄的建设方向全权由政府决定,政府细致地管理每一件事务,已将村民们自治权完全边缘化。因此,首先,要加强村民主体自主建设的意识引导,激发村民的能动性和对村庄的认同感,促进发展模式更新与转型,形成以村民自组织决策为主、政府宏观把控引导的发展机制,才是长久发展的有效保障。其次,为保证合理的乡村规划设计奠定基础,可定期地邀请专家深入地对村庄资源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对村庄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性的把控,并及时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真實诉求,切实让村民参与到村庄的设计当中,协同策划美丽乡村的未来。
(三)注重解读传统文化,恢复村庄历史肌理
中庙地区的九龙攒珠的村庄格局已有百年历史,是村庄的灵魂所在,更是村庄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现阶段为谋求快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村民维护意识薄弱,随意加建违章建筑,将部分公共空间变成私人空间,导致传统村庄的布局和肌理已被逐渐蚕食。因而需从三方面进行村庄历史肌理恢复(图3):一是拆除零乱的违章建筑,营造院落空间,恢复乡村的空间尺度感。二是针对街巷堵塞、空间序列破化严重、图底关系混乱,导致的公共空间不足,可以运用加减法相结合,营建共享空间。三是重新梳理和整合村落布局方式,再现九龙攒珠传统的格局,让游客通过深层次的体验感受村庄特色的文化魅力,从而留下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记忆点。 (四)调控建筑与景观的整体风貌,提升整体地域化特征
乡村的建筑风貌规划设计应该统筹考虑与规划,不能仅仅只是孤立地考虑单一地块的建筑的形式美感,而忽略整体风貌的塑造。
中庙建筑风貌的现状是混杂多样的,毫无地域文化的特征,因而需结合现状,探寻属于中庙的乡村风貌内核的文化基因,进行整体把控与引导。其一,在现有的状况下,避免有不和谐的风貌,有扩张化的态势,逐渐修复村庄地域化的风貌,营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地方特色[2]。其二,细分中庙景观风貌管治单元,为每个分区制定分区的管理策略[3],进一步提升改善具有地域性的审美感受。其三,景观风貌方面应选用乡土材料进行造景,避免使用城市化的材料。另外,中庙的建筑风格定位不明确,采用大量的徽派建筑语言进行装饰,与当地的风格不相符合,需及时设置融合江淮地区的本土建筑风格,明确定位目标,充分营造出皖中区域文化的氛围,表现出强有力的文化吸引力。
(五)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与优惠政策,吸引中青年回乡创业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年几乎全部已经外出工作,并且村庄中的一些房屋与田地已经闲置多年,经济衰退,显现出活力不足的现象。为解决现有问题,首先政府需加强宣传力度,提供优良的硬件服务设施,同时鼓励外来招商引资和给予招才引智的政策扶持,如植入乡村产业下的创客工坊,吸引中青年重新返乡创业,吸引外来人才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智慧和技术,为村庄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六)结合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旅游路线
中庙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但是整体开发结构和规划设计思路混乱,仅仅停留于乡村景观观赏层面,且游憩路线的特色性不显著。因而结合基地内多元资源的本底优势上[4],可以打造成三条主题鲜明的精品游线,分别为:以中庙寺、昭忠祠、李公祠、白衣庵、乡村民俗馆为主题的人文流线,以季节花海、坡地木屋、生态农田、湿地公园、亲水船坞为主题的生态流线,以十八沓入口广场、民俗广场、湿地公园、青少年活动户外中心为主题的乡村开放空间体验流线。此外,在游线设定的基础上,需定期举办乡村传统民俗活动,如巢湖捕鱼节、民歌会、庙会节,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展现乡愁文化,与游客之间形成互动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和表现传统文化,赋予每一条流线独有的魅力。另外还需考虑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不同功能诉求、空间需求、场所需求,提供乡村田园体验、乡村认知、环境教育等服务,以此满足各方面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七)优化环境空间品质,营造生态化乡村
目前,研究区域内山水格局破碎化严重,且沿岸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并伴有刺鼻的气味,影响到游览时的多维度的景观感知。调研中笔者观察到,当地虽然采用一些生态防护措施,但是其主要还是以轻度的保护为主,没有形成深度的生态维护网络体系。因此,第一,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重视对居民的生态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并针对外来游客破坏环境的情况制定惩罚机制。第二,保护生态本底,构建开放式的生态网络,一是结合滨湖建设绿带,避免河道渠化的方式處理,并与基地内部的绿地通过绿带串联成网络系统。二是划定绿线与蓝线,保护水体和沿水体的开敞空间,强化水陆之间的渗透关系。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巢湖中庙村庄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之处,总结出优化路径包括产业特色提升、地域文化重塑、生态环境优化、创新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建议,来改善村庄的未来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此外,对于研究区域内的每一个村庄还需要进一步的精准定位,寻找出因地制宜的提升策略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体现出乡村独有的乡土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1]丁金华,胡中慧,纪越.弹性理念下的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J].规划师,2016(6):79-85.
[2]王南希,陆琦.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中国传统乡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7(3):58-63.
[3]王敏,侯晓晖,汪洁琼.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下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概念框架与实践途径[J].风景园林,2017(6):95-104.
[4]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5):87-93.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