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阅读是其主要的途径,阅读不仅可以充实语文教师的精神,而且能使语文教师积累丰富的知识及经验,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关键词:阅读 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涵义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通过阅读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丰富的思维养料,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的一种最基本的载体。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能力和分析、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学识修养、审美品位,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视野。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拥有丰富的心灵空间和宽阔的人文视野,是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他是否自觉地进行阅读息息相关。语文课堂出了问题,究其本质,首先是语文教师的阅读出了问题。专家研究表明,当前教师阅读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结构不合理,阅读教参成了阅读书籍种类排序的第一;阅读面窄;阅读品位不高,阅读内容和教师职业不相称。”
所以,语文教师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是培养科学精神。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要会汲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这些都需要我们从阅读中汲取精神粮食。
三、缺乏阅读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影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我们不要忘记,在那个语文教育“工具论”的时代,技术化、功利化的思潮最终导致语文教育日益疏离其本质即“引出受教育者的精神来”。我们应该坚信,语文教育本身,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精神的播种”,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变革”。它通过语言的学习,关注人的精神活动,尊重人的精神追求,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构筑人的个体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必须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然而,因为缺乏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规避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漠视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急功近利地把极具人文精神内涵的语文教育异化为知识的代名词、考试的工具,如此一来,再“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技巧,终究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己!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狭窄,灵性枯竭,面对灵气逼射的年轻生命,显得底气不足。具有开放的文化胸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学术素养,他不仅要关注当代文学,还要放眼世界,广泛涉猎国际文学,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判断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处于传媒、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关注大众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学,厘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学生进行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向。以传媒与网络为主的大众文化,绝非“洪水猛兽”,但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缺乏阅读与反思,丧失立场,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为喧闹的文化泡沫所淹没、吞噬,以致“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龟缩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学科领域里,精神萎缩,却偏偏“抱残守缺”,以“死”的知识否定一切,拒绝一切。其中特别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对于现代诗歌,尤其是当代的先锋诗歌,我们的语文教师基本上从不阅读,却总是以“正确”的姿态“信口雌黄”:“现在的诗歌,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违反传统,语言晦涩难懂,内容颓废……”这种指责,表面上义正词严,实际上是不负责的绝对和专断,说穿了,它恰恰是名副其实的“晦涩难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违反传统”了吗?我相信,只要真正读点书的人,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诗人布罗茨基在诺贝尔奖受奖演说中曾反复强调,诗人是“语言存在的手段”,是“一个处在对语言的依赖状态的人”。对于诗歌而言,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不仅不“违反传统”,而且是一种不断贴近诗歌本质的努力。
因为缺乏阅读,语言意识的缺失,大多数语文教师“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他们在课堂上缺乏个性化的表达,缺乏高境界的启迪,缺乏语言美的追求。教师远离了诗歌,就远离了想像力、创造力,远离了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的自觉。”可想而知,由于教师语言自觉的缺乏,本是不断开启学生语言丰富性、提高学生语言敏感性的语文课堂,日益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息,徘徊于应试的迷宫中。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精神不断成长,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根本途径。只有让阅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每日必需的“精神食粮”,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不再“面黄肌瘦”。
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总之,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是语文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在《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2] 新课程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纲)
[3] 万东旺 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心得体会 2011年
[4] 韦明伟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体会 2011年02月
[5] 张金如 吴中区东山中学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现象及其诱因初探 2011年1月
[6]刘铁芳 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7]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12页。
[8]韩军《四十回首》[J].《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9]吴华安 《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的“心灵体操”》,2009-12-12
作者简介:施汝林,男,1970年6月出生于昆明安宁市。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8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3年。云南省“骨干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现任云南省安宁市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长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曾经负责主持昆明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现已结题。论文和课件曾在省、市获奖。
关键词:阅读 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涵义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通过阅读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丰富的思维养料,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的一种最基本的载体。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能力和分析、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学识修养、审美品位,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视野。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拥有丰富的心灵空间和宽阔的人文视野,是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他是否自觉地进行阅读息息相关。语文课堂出了问题,究其本质,首先是语文教师的阅读出了问题。专家研究表明,当前教师阅读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结构不合理,阅读教参成了阅读书籍种类排序的第一;阅读面窄;阅读品位不高,阅读内容和教师职业不相称。”
所以,语文教师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是培养科学精神。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要会汲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这些都需要我们从阅读中汲取精神粮食。
三、缺乏阅读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影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我们不要忘记,在那个语文教育“工具论”的时代,技术化、功利化的思潮最终导致语文教育日益疏离其本质即“引出受教育者的精神来”。我们应该坚信,语文教育本身,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精神的播种”,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变革”。它通过语言的学习,关注人的精神活动,尊重人的精神追求,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构筑人的个体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必须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然而,因为缺乏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规避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漠视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急功近利地把极具人文精神内涵的语文教育异化为知识的代名词、考试的工具,如此一来,再“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技巧,终究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己!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狭窄,灵性枯竭,面对灵气逼射的年轻生命,显得底气不足。具有开放的文化胸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学术素养,他不仅要关注当代文学,还要放眼世界,广泛涉猎国际文学,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判断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处于传媒、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关注大众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学,厘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学生进行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向。以传媒与网络为主的大众文化,绝非“洪水猛兽”,但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缺乏阅读与反思,丧失立场,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为喧闹的文化泡沫所淹没、吞噬,以致“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大部分语文教师龟缩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学科领域里,精神萎缩,却偏偏“抱残守缺”,以“死”的知识否定一切,拒绝一切。其中特别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对于现代诗歌,尤其是当代的先锋诗歌,我们的语文教师基本上从不阅读,却总是以“正确”的姿态“信口雌黄”:“现在的诗歌,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违反传统,语言晦涩难懂,内容颓废……”这种指责,表面上义正词严,实际上是不负责的绝对和专断,说穿了,它恰恰是名副其实的“晦涩难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违反传统”了吗?我相信,只要真正读点书的人,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诗人布罗茨基在诺贝尔奖受奖演说中曾反复强调,诗人是“语言存在的手段”,是“一个处在对语言的依赖状态的人”。对于诗歌而言,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不仅不“违反传统”,而且是一种不断贴近诗歌本质的努力。
因为缺乏阅读,语言意识的缺失,大多数语文教师“语言乏味,面目可憎”,他们在课堂上缺乏个性化的表达,缺乏高境界的启迪,缺乏语言美的追求。教师远离了诗歌,就远离了想像力、创造力,远离了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的自觉。”可想而知,由于教师语言自觉的缺乏,本是不断开启学生语言丰富性、提高学生语言敏感性的语文课堂,日益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息,徘徊于应试的迷宫中。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精神不断成长,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根本途径。只有让阅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每日必需的“精神食粮”,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不再“面黄肌瘦”。
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总之,增加课外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是语文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在《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2] 新课程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纲)
[3] 万东旺 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心得体会 2011年
[4] 韦明伟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体会 2011年02月
[5] 张金如 吴中区东山中学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现象及其诱因初探 2011年1月
[6]刘铁芳 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7]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12页。
[8]韩军《四十回首》[J].《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9]吴华安 《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的“心灵体操”》,2009-12-12
作者简介:施汝林,男,1970年6月出生于昆明安宁市。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8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3年。云南省“骨干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现任云南省安宁市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长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曾经负责主持昆明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研究工作,现已结题。论文和课件曾在省、市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