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北京市启动了积分落户申报工作。作为最难落户的特大城市之一,此举让很多“外地人”备受鼓舞——尽管目前还达不到落户标准,但至少,这座城市对人们的奋斗做出了认可,也给了大家敲开户籍大门的希望。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要素的集聚性、运行的高效性、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内社会生产力最发达、最聚人气的地方。不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的“城市病”也初见端倪。
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更现实的是提高城市治理效率,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改进现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获得感、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用“气质”形容各个城市,高冷范儿、清新范儿、粗犷范儿……从城市管理和居民体验的角度讲,城市最好的气质是友善——用仁爱之心体察居民的难处,用最大力气满足各群体需求,用有温度的沟通让管理和服务更有人情味,使城市实现包容性增长。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友善?首要问题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公平、公正。
目前,我们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差距,而我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集中体现了这种差异性。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身份标签后面,是有区别的公共服务。
未来,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筑网托底、统一标准、强化基本保障,同时加大对困难人群倾斜力度,急用先补。
也应看到,“公平和公正”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对居民而言,不管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辛勤劳动、依法纳税,才是享受各种公共福利的前提条件,不能指望搭便车、养闲人。
目前人口流动已成常态,应该以户籍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尽快建立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直补制度,补贴跟着人头走而不是留在户籍地,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让城市更友善,还要提高各项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
把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当成相关部门优化管理的起点、重点。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施策,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管理部门要有积极作为的态度,敢于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要有刚性的考核机制,把强化城市管理主体责任层层分解到区、街道乃至社区,把百姓满意度作为考核打分的参考依据。
要积极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让城市更友善,需要管理者更“感性”,也需要居民更“理性”。
管理者多到基层走走,棚戶区里磕磕胳膊肘,污水里湿湿鞋袜,物业纠纷里伤伤脑筋,自然会把基层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增加工作的紧迫感。
面对百姓诉求,不要拿现有政策讲道理甚至搪塞,要反思工作中是不是有纰漏,已不适应新的管理形势?在不违反刚性规矩的前提下,处理问题尽量柔性,让居民感受到温暖。
另一方面,居民面对各种难题烦恼,也要更加理性。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很多问题是长期累积使然,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欲速则不达。这些年国家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更充分更平衡的发展蓝图正在铺就,明天一定更美好。
(摘自《人民日报》)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要素的集聚性、运行的高效性、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内社会生产力最发达、最聚人气的地方。不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的“城市病”也初见端倪。
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更现实的是提高城市治理效率,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改进现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获得感、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用“气质”形容各个城市,高冷范儿、清新范儿、粗犷范儿……从城市管理和居民体验的角度讲,城市最好的气质是友善——用仁爱之心体察居民的难处,用最大力气满足各群体需求,用有温度的沟通让管理和服务更有人情味,使城市实现包容性增长。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友善?首要问题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公平、公正。
目前,我们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差距,而我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集中体现了这种差异性。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身份标签后面,是有区别的公共服务。
未来,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筑网托底、统一标准、强化基本保障,同时加大对困难人群倾斜力度,急用先补。
也应看到,“公平和公正”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对居民而言,不管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辛勤劳动、依法纳税,才是享受各种公共福利的前提条件,不能指望搭便车、养闲人。
目前人口流动已成常态,应该以户籍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尽快建立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直补制度,补贴跟着人头走而不是留在户籍地,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让城市更友善,还要提高各项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
把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当成相关部门优化管理的起点、重点。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施策,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管理部门要有积极作为的态度,敢于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要有刚性的考核机制,把强化城市管理主体责任层层分解到区、街道乃至社区,把百姓满意度作为考核打分的参考依据。
要积极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让城市更友善,需要管理者更“感性”,也需要居民更“理性”。
管理者多到基层走走,棚戶区里磕磕胳膊肘,污水里湿湿鞋袜,物业纠纷里伤伤脑筋,自然会把基层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增加工作的紧迫感。
面对百姓诉求,不要拿现有政策讲道理甚至搪塞,要反思工作中是不是有纰漏,已不适应新的管理形势?在不违反刚性规矩的前提下,处理问题尽量柔性,让居民感受到温暖。
另一方面,居民面对各种难题烦恼,也要更加理性。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很多问题是长期累积使然,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欲速则不达。这些年国家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更充分更平衡的发展蓝图正在铺就,明天一定更美好。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