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体系逻辑结构鲜明、严谨,并且初中数学教材的几何知识是由浅入深的编排体系,因此易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能理解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
数学中的概念是构成推理论证的基石,准确把握每个概念,分清它的题设与结论,是运用它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强化记忆。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利用三根木棍进行不同摆放,让学生理解“首尾顺次连结”这句话的含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次,正确理解每个定义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判断某一对象是否属于该概念所确定的对象集合中;一种是确定符合该概念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的基本属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它一方面可以用来判定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以及用法,运用定义、定理会更加灵活。
再次,通过对比、辨析的方法来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比较相近,学生区分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可以从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图形、端点的个数、可否延长、基本性质等方面,列一个表格加以区分,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最后,利用直观图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由于图形是几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在证明或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图形帮助,利用图形可以加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平时教学时,尽可能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图形,帮助学生识图,通过图形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二、重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它们是形成推理论证的材料
在学习了一部分图形定义和性质后,能否把它们运用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最终的成果便是证明过程,它是检验学生能否进行逻辑推理的“试金石”,也是学习几何的难点所在。
首先,要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标准形式,在证明过程中,分别写成“因为……所以……”在学习命题时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若写成证明时应该是什么样。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懂得所学定义、定理等概念的涵义,从而为推理论证做好铺垫。
其次,加强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训练。要证明一个命题,通常有五个步骤:一是审题,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清题中已知、求证各是什么?二是画图,依据题意画图,标注字母、符号;三是写出“已知”和“求证”;四是分析题意,寻找证题思路;五是证明。突出每个定义、定理的应用。在这五个步骤中,学生最感困难的是分析问题,书写证明过程。因此,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要细致,并画出分析思路示意图,使学生直观了解证明的逻辑结构,然后再逆向写成证明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给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证题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在探求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答,以拓展思路。在具体问题分析中,逐渐应用分析法,从未知——看已知——逐步靠拢已知。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步步设问,探求解题途径,找到解题思路;在证明过程中采用综合法,做到有条理地书写推理过程。同时,在解答同一个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提倡一题多解。
总之,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由感性到理性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遵循教学规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能理解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
数学中的概念是构成推理论证的基石,准确把握每个概念,分清它的题设与结论,是运用它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强化记忆。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利用三根木棍进行不同摆放,让学生理解“首尾顺次连结”这句话的含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次,正确理解每个定义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判断某一对象是否属于该概念所确定的对象集合中;一种是确定符合该概念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的基本属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它一方面可以用来判定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以及用法,运用定义、定理会更加灵活。
再次,通过对比、辨析的方法来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比较相近,学生区分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可以从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图形、端点的个数、可否延长、基本性质等方面,列一个表格加以区分,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最后,利用直观图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由于图形是几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在证明或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图形帮助,利用图形可以加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平时教学时,尽可能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图形,帮助学生识图,通过图形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二、重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它们是形成推理论证的材料
在学习了一部分图形定义和性质后,能否把它们运用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最终的成果便是证明过程,它是检验学生能否进行逻辑推理的“试金石”,也是学习几何的难点所在。
首先,要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标准形式,在证明过程中,分别写成“因为……所以……”在学习命题时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若写成证明时应该是什么样。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懂得所学定义、定理等概念的涵义,从而为推理论证做好铺垫。
其次,加强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训练。要证明一个命题,通常有五个步骤:一是审题,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清题中已知、求证各是什么?二是画图,依据题意画图,标注字母、符号;三是写出“已知”和“求证”;四是分析题意,寻找证题思路;五是证明。突出每个定义、定理的应用。在这五个步骤中,学生最感困难的是分析问题,书写证明过程。因此,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要细致,并画出分析思路示意图,使学生直观了解证明的逻辑结构,然后再逆向写成证明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给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证题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在探求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答,以拓展思路。在具体问题分析中,逐渐应用分析法,从未知——看已知——逐步靠拢已知。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步步设问,探求解题途径,找到解题思路;在证明过程中采用综合法,做到有条理地书写推理过程。同时,在解答同一个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提倡一题多解。
总之,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由感性到理性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遵循教学规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