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货币政策开始逆转的重要变量,是三季度突出的价格问题。而在启动加息这一数量型调节工具之后,在防通胀的同时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稳定,仍需多项对冲性政策选项储备
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前夕,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连续收紧。上调准备金率后,10月19日央行终于重启加息,表明防通胀正成为更紧迫的现实压力和压倒一切的政策指向。
10月21日公布的三季度数据,令外界更为理解此前两天的央行加息。长达三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由此出现收紧拐点,未来可能连续多次加息。但官学两界普遍认为这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更像是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经历的政策退出考验。
预期之中的加息重启
针对近期存款活期化趋势,央行此举意在将资金流引向远期,从而缓解近期的通胀压力
10月19日傍晚,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25个基点,调整后,前者为2.50%,后者为5.56%。消息一出,全球关注,这也成为北京时间当晚、美国当地时间19日纽约股市早盘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较之一年期存款利率变化,人民币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增幅分别为46个、52个和60个基点。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以来长达34个月后的重新加息。一些分析人士对此感到意外,认为加息“突如其来”。有媒体还援引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讲话称,央行曾承诺年内不会加息。但央行方面随即指出,有关媒体报道系对周小川此前讲话的误读,周小川明确强调通胀和资产泡沫等风险将显著上升,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针对近期居民和企业存款活期化趋势,央行此举意在将资金流引向远期,从而缓解近期通胀压力。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10月11日曾通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上调其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上调后,六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7.5%,预计回笼资金2000亿元,这被外界视为三季度宏观调控效果不够好、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出现收紧拐点的重要信号。
十天后,谜底全部揭开:三季度宏观数据的确昭示了诸多微妙变化。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三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和国民经济半年报相同的是,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再呈放缓之势,为9.6%,而今年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9%和10.3%,逐步放缓趋势明显。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局面,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前后的宏观政策,与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前后大相径庭。
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7月下旬召开会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被置于各项任务首位,位列结构调整与管理通胀预期之前。在那之后的八九月间,信贷投放再度放松,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房市量价齐升、农产品轮番上涨。
更引人注目的是,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称CPI)同比增长3.6%。这已是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增速超出政府年初设定的3%的目标。其中,7月CPI同比增长3.3%,8月CPI同比增长3.5%。整个三季度,CPI数值均在警戒线之上。“让货币政策逆转的变量,是三季度尤其突出的价格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许多经济专家倾向于主张: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增速超过3%,就可以考虑启动加息这一总量型工具。但对此次央行加息,是否系此惯例的兑现,业界仍有不同看法。
摩根大通中国投行副主席龚方雄10月11日在《财经》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已经连续七个月为负,央行很可能于四季度加息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至于为何要拖到四季度,而不是在通胀已显端倪的三季度,龚方雄认为,这是因为主要决策者还无法确定全球增长前景及早前实施的紧缩措施的滞后影响,故尚未就利率调整达成一致。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期则多次表示,低利率政策不宜再继续,为防止通胀加剧并逐步改变通胀预期,中国应尽早启动小幅、多次加息。
但中国央行此次加息幅度并非外界预测的27个基点,而是25个基点。对于这一微小差距,澳新银行环球市场部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常规做法的重要转变。
此前,据中国人民银行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解释,中国各银行的利率计算周期为一个月30天、一年360天,为了使利率能够被9整除,因此人民银行选择以27个基点或其倍数作为加息与降息的幅度。刘利刚认为,从此次加息25个基点开始,中国央行将在未来选择与国际惯例一致的365天的利率计算周期。
宽松货币转向背后
诸多领域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普涨,新一轮输入型通胀的不可避免,致使汇率变动之后的利率变动成为必然选择
早在9月29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上,外界即注意到,央行关注的三项任务的顺序发生了位移,管理通胀预期被置于首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位列其次,最后才是结构调整。而在此前,管理通胀预期并非压倒一切的重任。
就在当天,“新国五条”启动,房市量价齐升被“强扭羊头”。此时,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央行即将启动数量型调控工具。半个月后,存款准备金率应声上调。当利率亦抬升之时,货币政策终于在近三年后重新发出“双紧”转向信号。
“双紧”信号的背后,是诸多领域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普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0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透露,在构成CPI权重的600多种规格品中,食品价格上涨得最为猛烈,9月增幅达到8%,而食品中的蔬菜增幅达到18%。在推动CPI上行的推手中,食品在9月占到了九成,8月占到了八成。
《财经》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特别是食品类CPI数据,与民众的感受相同。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扬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给城市低收入群体带来不小压力。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8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初生猪价格止跌回升,7月以来涨幅明显。8月4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2.56元,比7月初上涨14.3%。
7月蔬菜价格止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鲜菜价格环比上涨4.3%。其中,受新蒜产量下降、新蒜集中入库等因素影响,7月大蒜价格大幅反弹。与6月中旬相比,8月2日-8日主要大中城市大蒜平均批发价格涨幅高达46.4%。
此外,粮价也稳中有升。其中,8月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环比上升0.9%;36个大中城市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标准粉、富强粉集市和超市平均零售价格环比分别上升0.4%、0.4%、0.7%、0.8%和0.2%。受季节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绿豆价格明显反弹。与7月4日低点相比,8月10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豆平均批发价格涨幅达10.8%。
进入9月,该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以上产品价格仍在持续上升。
除了农产品价格的补偿性上涨,工资和上游要素产品价格的提升,也对CPI走高构成压力。富士康、本田事件之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而水价的上涨之势亦蔓延到大部分省份。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公布阶梯电价方案征求意见稿,电价上涨亦迫在眉睫。
三季度期间,另一个变量则是国际环境的变化。8月以来,因应经济二次探底与失业率居高不下之虞,美联储宣布继续维持并扩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速度加快,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钢铁、石油等莫不如此。其中,石油期货价格10月以来已经突破80美元大关,输入型通胀恐怕不可避免。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CPI同比增幅可能于10月见顶,达到4%。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财经》记者表示,在CPI拐点未现之时,央行已然出手加息,表明央行“除了关注通胀,也开始留意资产价格泡沫”。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进入10月,尽管已有12个城市因应“新国五条”出台限购令,但一些二线城市却出现房市量价齐涨的局面,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已然难以阻止房价继续攀升,数量型总量调控工具的动用也就不可避免。
选择此时加息的另一个原因,则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有关。据一位接近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解释,早在三季度初,是否启动加息即进入决策讨论范围。但当时中国面临的货币政策选择是先针对通胀加息,还是先顺应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内在需求而恢复汇率弹性。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先动汇率、后动利率成为最终选择,于是加息窗口被推至三季度数据出炉之际。而三季度的数据令决策层确信,通胀的压力与预期,也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加息可谓正逢其时。10月20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表明,加息预期兑现之后,此前加速的人民币升值趋势暂时中止,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明显回落。
宏调多重压力冲突
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依旧位列世界首位。经济学界因此建言政府对GDP增速放缓加大容忍度,咬牙坚持结构调整
旨在管理通胀预期和预防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货币政策指向较为清晰,而与此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所面临的困难更为复杂也较为明显,凡此种种,令宏观调控面临多重压力与任务指向的内在冲突。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从前三个季度来看,重工业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直接导致经济增速放缓。重工业增长速度一季度是19.6%,二季度是15.1%,三季度回落到10.5%。
如此明显的下降趋势,会否在四季度演变成重工业二次探底?
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在4万亿元项目刺激力度呈边际效用递减之时,节能减排力度的骤然加大,让重工业增速雪上加霜。
5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发(2010)12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相关企业在三季度前全部关停。随后,地方总计上报了2087家需要关停的企业名单。
7月上旬,新一轮出口退税调整启动,406项产品出口退税优惠被取消,绝大多数为“双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凡此种种,均对重工业增速继续下行构成压力。
即使如此,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依旧位列世界首位。经济学界此前多有呼吁,建言政府对GDP增速放缓加大容忍度,咬牙坚持结构调整。
进入10月,结构调整力度未见减弱,央行开始“双紧”货币政策,“这表明,决策层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增加了。”刘利刚对《财经》记者分析说。
10月14日至15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二号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会议室召开。
按惯例,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财政部、商务部、央行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士先后代表本部门向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财经委30余位委员汇报了今年三季度各自负责领域的情况,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做出了分析和预测。
在国务院各部门汇报之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参会委员们就汇报的内容和今年三季度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形势展开了讨论。会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将把本次会议的意见形成文件,并交给国务院。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在会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务院几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汇报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是好的,虽然四季度的统计指标还没有出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一五”提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对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认可,是容忍运行速度“趋常化”的基础。不过,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是否进入加息通道,各方仍各执一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认为,中国已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的实际利率从2月已迈入负数区间,本次负利率已持续七个月。此次加息后,负利率的情况将得到改善。否则,资金成本相对于投资回报率或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过低,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巫和懋对《财经》记者说。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宛建光认为,加息表明中国政策退出终于开始。但是,亦有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中金公司在内的学者及学术机构认为,目前断言央行打开加息通道言之尚早。谭雅玲对《财经》记者表示,此番加息很可能只起到警示性作用。
从全球来看,虽有不少国家加息,但G8诸国依旧维持低利率现状,无一加息。央行加息之后,国际市场反应强烈。美元迅即走强,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黄金——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但从中远期市场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美元依旧趋贬,大宗商品价格依旧趋升,这一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国央行加息能否阻挡热钱进一步涌入正成为各方争议焦点。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加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挤出热钱的效用,而中金公司等机构则表示,加息后的本外币利差扩大,可能会进一步促使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
以上种种因素均增加了决策层对未来加息频率和时机选择的难度。“房价、农产品价格、节能减排以及加息,均是中国政府可以自行调控的领域。”一位接近决策层的学者表示,“但是,决策层更为担心己方无法掌控的外部环境,这将继续增添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变数。”
另一层不确定因素来自汇率。9月以来,人民币不断走强,至10月15日,累计升值2.67%。央行加息之后,美元短期回调,人民币升值压力亦短期减弱,“但是,这也许更会刺激美国国会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谭雅玲表示。
因应国内失业率高企的压力,美中贸易战已经越来越成为两国经济界人士热议的话题。据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介绍,在此一背景下,其他领域的对冲措施,中央已有多处储备。
据介绍,发改委目前正在清理4万亿项目,已知超过400个项目未能开工。按照4万亿投资进度要求,这些项目全部要在11月开工。此外,中国财政全年收入超过8万亿元几成定局,分析人士认为这为最后一个季度财政投入集中放量奠定了基础。
日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必将引发一轮新的投资热潮。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方兴未艾的区域发展规划纷纷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亦会有力拉动GDP上扬。其中,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6822亿元新投资将成为稳定GDP增速的有力推手。因此在接近决策层的人士看来,从整体上看,四季度保持经济增长没有问题,明年的持续增长亦无大悬念。
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前夕,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连续收紧。上调准备金率后,10月19日央行终于重启加息,表明防通胀正成为更紧迫的现实压力和压倒一切的政策指向。
10月21日公布的三季度数据,令外界更为理解此前两天的央行加息。长达三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由此出现收紧拐点,未来可能连续多次加息。但官学两界普遍认为这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更像是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经历的政策退出考验。
预期之中的加息重启
针对近期存款活期化趋势,央行此举意在将资金流引向远期,从而缓解近期的通胀压力
10月19日傍晚,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25个基点,调整后,前者为2.50%,后者为5.56%。消息一出,全球关注,这也成为北京时间当晚、美国当地时间19日纽约股市早盘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较之一年期存款利率变化,人民币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增幅分别为46个、52个和60个基点。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以来长达34个月后的重新加息。一些分析人士对此感到意外,认为加息“突如其来”。有媒体还援引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讲话称,央行曾承诺年内不会加息。但央行方面随即指出,有关媒体报道系对周小川此前讲话的误读,周小川明确强调通胀和资产泡沫等风险将显著上升,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针对近期居民和企业存款活期化趋势,央行此举意在将资金流引向远期,从而缓解近期通胀压力。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10月11日曾通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上调其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上调后,六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7.5%,预计回笼资金2000亿元,这被外界视为三季度宏观调控效果不够好、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出现收紧拐点的重要信号。
十天后,谜底全部揭开:三季度宏观数据的确昭示了诸多微妙变化。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三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和国民经济半年报相同的是,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再呈放缓之势,为9.6%,而今年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9%和10.3%,逐步放缓趋势明显。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局面,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前后的宏观政策,与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前后大相径庭。
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7月下旬召开会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被置于各项任务首位,位列结构调整与管理通胀预期之前。在那之后的八九月间,信贷投放再度放松,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房市量价齐升、农产品轮番上涨。
更引人注目的是,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称CPI)同比增长3.6%。这已是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增速超出政府年初设定的3%的目标。其中,7月CPI同比增长3.3%,8月CPI同比增长3.5%。整个三季度,CPI数值均在警戒线之上。“让货币政策逆转的变量,是三季度尤其突出的价格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许多经济专家倾向于主张: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增速超过3%,就可以考虑启动加息这一总量型工具。但对此次央行加息,是否系此惯例的兑现,业界仍有不同看法。
摩根大通中国投行副主席龚方雄10月11日在《财经》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已经连续七个月为负,央行很可能于四季度加息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至于为何要拖到四季度,而不是在通胀已显端倪的三季度,龚方雄认为,这是因为主要决策者还无法确定全球增长前景及早前实施的紧缩措施的滞后影响,故尚未就利率调整达成一致。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期则多次表示,低利率政策不宜再继续,为防止通胀加剧并逐步改变通胀预期,中国应尽早启动小幅、多次加息。
但中国央行此次加息幅度并非外界预测的27个基点,而是25个基点。对于这一微小差距,澳新银行环球市场部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常规做法的重要转变。
此前,据中国人民银行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解释,中国各银行的利率计算周期为一个月30天、一年360天,为了使利率能够被9整除,因此人民银行选择以27个基点或其倍数作为加息与降息的幅度。刘利刚认为,从此次加息25个基点开始,中国央行将在未来选择与国际惯例一致的365天的利率计算周期。
宽松货币转向背后
诸多领域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普涨,新一轮输入型通胀的不可避免,致使汇率变动之后的利率变动成为必然选择
早在9月29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上,外界即注意到,央行关注的三项任务的顺序发生了位移,管理通胀预期被置于首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位列其次,最后才是结构调整。而在此前,管理通胀预期并非压倒一切的重任。
就在当天,“新国五条”启动,房市量价齐升被“强扭羊头”。此时,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央行即将启动数量型调控工具。半个月后,存款准备金率应声上调。当利率亦抬升之时,货币政策终于在近三年后重新发出“双紧”转向信号。
“双紧”信号的背后,是诸多领域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普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0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透露,在构成CPI权重的600多种规格品中,食品价格上涨得最为猛烈,9月增幅达到8%,而食品中的蔬菜增幅达到18%。在推动CPI上行的推手中,食品在9月占到了九成,8月占到了八成。
《财经》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特别是食品类CPI数据,与民众的感受相同。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扬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给城市低收入群体带来不小压力。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8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初生猪价格止跌回升,7月以来涨幅明显。8月4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2.56元,比7月初上涨14.3%。
7月蔬菜价格止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鲜菜价格环比上涨4.3%。其中,受新蒜产量下降、新蒜集中入库等因素影响,7月大蒜价格大幅反弹。与6月中旬相比,8月2日-8日主要大中城市大蒜平均批发价格涨幅高达46.4%。
此外,粮价也稳中有升。其中,8月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环比上升0.9%;36个大中城市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标准粉、富强粉集市和超市平均零售价格环比分别上升0.4%、0.4%、0.7%、0.8%和0.2%。受季节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绿豆价格明显反弹。与7月4日低点相比,8月10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豆平均批发价格涨幅达10.8%。
进入9月,该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以上产品价格仍在持续上升。
除了农产品价格的补偿性上涨,工资和上游要素产品价格的提升,也对CPI走高构成压力。富士康、本田事件之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而水价的上涨之势亦蔓延到大部分省份。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公布阶梯电价方案征求意见稿,电价上涨亦迫在眉睫。
三季度期间,另一个变量则是国际环境的变化。8月以来,因应经济二次探底与失业率居高不下之虞,美联储宣布继续维持并扩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速度加快,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钢铁、石油等莫不如此。其中,石油期货价格10月以来已经突破80美元大关,输入型通胀恐怕不可避免。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CPI同比增幅可能于10月见顶,达到4%。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对《财经》记者表示,在CPI拐点未现之时,央行已然出手加息,表明央行“除了关注通胀,也开始留意资产价格泡沫”。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进入10月,尽管已有12个城市因应“新国五条”出台限购令,但一些二线城市却出现房市量价齐涨的局面,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已然难以阻止房价继续攀升,数量型总量调控工具的动用也就不可避免。
选择此时加息的另一个原因,则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有关。据一位接近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解释,早在三季度初,是否启动加息即进入决策讨论范围。但当时中国面临的货币政策选择是先针对通胀加息,还是先顺应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内在需求而恢复汇率弹性。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先动汇率、后动利率成为最终选择,于是加息窗口被推至三季度数据出炉之际。而三季度的数据令决策层确信,通胀的压力与预期,也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加息可谓正逢其时。10月20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表明,加息预期兑现之后,此前加速的人民币升值趋势暂时中止,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明显回落。
宏调多重压力冲突
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依旧位列世界首位。经济学界因此建言政府对GDP增速放缓加大容忍度,咬牙坚持结构调整
旨在管理通胀预期和预防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货币政策指向较为清晰,而与此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所面临的困难更为复杂也较为明显,凡此种种,令宏观调控面临多重压力与任务指向的内在冲突。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数据,从前三个季度来看,重工业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直接导致经济增速放缓。重工业增长速度一季度是19.6%,二季度是15.1%,三季度回落到10.5%。
如此明显的下降趋势,会否在四季度演变成重工业二次探底?
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在4万亿元项目刺激力度呈边际效用递减之时,节能减排力度的骤然加大,让重工业增速雪上加霜。
5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发(2010)12号文件,明确提出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相关企业在三季度前全部关停。随后,地方总计上报了2087家需要关停的企业名单。
7月上旬,新一轮出口退税调整启动,406项产品出口退税优惠被取消,绝大多数为“双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凡此种种,均对重工业增速继续下行构成压力。
即使如此,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依旧位列世界首位。经济学界此前多有呼吁,建言政府对GDP增速放缓加大容忍度,咬牙坚持结构调整。
进入10月,结构调整力度未见减弱,央行开始“双紧”货币政策,“这表明,决策层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增加了。”刘利刚对《财经》记者分析说。
10月14日至15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二号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会议室召开。
按惯例,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财政部、商务部、央行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士先后代表本部门向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财经委30余位委员汇报了今年三季度各自负责领域的情况,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做出了分析和预测。
在国务院各部门汇报之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参会委员们就汇报的内容和今年三季度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形势展开了讨论。会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将把本次会议的意见形成文件,并交给国务院。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在会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务院几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汇报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是好的,虽然四季度的统计指标还没有出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一五”提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对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认可,是容忍运行速度“趋常化”的基础。不过,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是否进入加息通道,各方仍各执一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认为,中国已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的实际利率从2月已迈入负数区间,本次负利率已持续七个月。此次加息后,负利率的情况将得到改善。否则,资金成本相对于投资回报率或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过低,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巫和懋对《财经》记者说。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宛建光认为,加息表明中国政策退出终于开始。但是,亦有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中金公司在内的学者及学术机构认为,目前断言央行打开加息通道言之尚早。谭雅玲对《财经》记者表示,此番加息很可能只起到警示性作用。
从全球来看,虽有不少国家加息,但G8诸国依旧维持低利率现状,无一加息。央行加息之后,国际市场反应强烈。美元迅即走强,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黄金——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但从中远期市场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美元依旧趋贬,大宗商品价格依旧趋升,这一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国央行加息能否阻挡热钱进一步涌入正成为各方争议焦点。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加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挤出热钱的效用,而中金公司等机构则表示,加息后的本外币利差扩大,可能会进一步促使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
以上种种因素均增加了决策层对未来加息频率和时机选择的难度。“房价、农产品价格、节能减排以及加息,均是中国政府可以自行调控的领域。”一位接近决策层的学者表示,“但是,决策层更为担心己方无法掌控的外部环境,这将继续增添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变数。”
另一层不确定因素来自汇率。9月以来,人民币不断走强,至10月15日,累计升值2.67%。央行加息之后,美元短期回调,人民币升值压力亦短期减弱,“但是,这也许更会刺激美国国会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谭雅玲表示。
因应国内失业率高企的压力,美中贸易战已经越来越成为两国经济界人士热议的话题。据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介绍,在此一背景下,其他领域的对冲措施,中央已有多处储备。
据介绍,发改委目前正在清理4万亿项目,已知超过400个项目未能开工。按照4万亿投资进度要求,这些项目全部要在11月开工。此外,中国财政全年收入超过8万亿元几成定局,分析人士认为这为最后一个季度财政投入集中放量奠定了基础。
日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必将引发一轮新的投资热潮。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方兴未艾的区域发展规划纷纷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亦会有力拉动GDP上扬。其中,针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6822亿元新投资将成为稳定GDP增速的有力推手。因此在接近决策层的人士看来,从整体上看,四季度保持经济增长没有问题,明年的持续增长亦无大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