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2)班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掌声和笑声,原来这里正举行着一场别样的班级才艺展示活动。说别样,是因为快乐是展示活动的主题,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上台“露一手儿”;说别样,是因为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有乐器演奏、有舞蹈、有课本剧、还有现场书画;说别样,是因为节目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而老师和家长仅仅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看着台上倾情表演,台下热情涌动的情景,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活动诞生前后的一幕幕……忽然,一曲悠扬的古筝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演奏者是一个叫张晶怡的女孩子,看着她全身心投入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她的故事正是促使我策划开展班级才艺展示活动的“导火索”。
半个多月前的一天,我发现张晶怡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询问原因,她除了一句“没什么”之外,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于是,我联系张晶怡妈妈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从二年级起,张晶怡就开始学弹古筝,现在已经考过了八级。可是后来学习的紧张,乐曲的复杂,再加上父母的严厉督促,使她对弹古筝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为了弹琴的事情,母女俩曾多次吵架。怎样才能让张晶怡重拾弹琴的兴趣呢?我提议张晶怡妈妈把张晶怡弹奏的乐曲录制下来,然后转交给我。课间,我找到张晶怡,也告诉了她录制乐曲的事情,她答应了,并没显得很勉强,看来她还是很乐意让我欣赏她的作品。
过了几天,她真的带来了一盒录音磁带给我,并不断地说:“我听了听,不好!”我告诉她没有关系。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将磁带放进录音机听了起来。清晰的乐曲,娴熟的弹奏,不禁让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女孩。中午休息的时间,我在班级里播放了这盘磁带,听完后,同学们忍不住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陈老师,这是用什么弹的?”
“好像是古筝吧。”还没有等我开口,已经有同学抢先回答了。
“弹得真好听!还想再听一遍。”
“真的好听吗?”我追问了一句。
姚鑫鑫说:“我觉得这首曲子弹出了凄凉的感觉,我能体会到作曲家的思想感情。”
我又把乐曲放了一遍。
何平问:“陈老师,是哪个演奏家弹的?”
“想知道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
我清了清嗓子说:“这是我们班的张晶怡弹的!”
“啊!真的啊?”同学们个个都惊讶不已,向张晶怡投去了赞赏、羡慕的眼光。此时的张晶怡显得很不好意思,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我继续“乘胜追击”,说:“张晶怡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古筝,并且弹得如此美妙。由于六年级学习任务比较重,她怕弹古筝影响学习,所以很苦恼。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张晶怡说吗?”
“老师时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弹古筝也应该坚持。”
“学习之余,弹古筝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应该坚持。”
“我想对张晶怡说,没有必要苦恼,只要处理好学习和弹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我现在还坚持画国画呢!”
“对啊,只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我接过话头。“张晶怡,你看同学们多么希望你坚持下去啊,老师也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并且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张晶怡咬着嘴唇,坚毅地点了点头。
此时,有人向我提议:能否每天中午劳动的时候播放张晶怡弹奏的古筝曲。我欣然同意,并且把播放曲子的事情交给张晶怡去做,她也愉快地接受了。于是,每天中午劳动的时候,教室里总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古筝曲声。张晶怡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课间她会主动告诉我一些关于练琴的事情,而她妈妈也打电话来告诉我张晶怡的变化。张晶怡终于不再苦恼了,不再谈“筝”色变了,而我的内心也随之跳跃起来。
在圆满解决张晶怡弹琴问题之后,一种新的想法在我的头脑中油然而生:何不调查了解一下班中学生的才艺情况,看看他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烦恼呢?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班级中竟然存在着许多个“张晶怡”,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才艺,但都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进行的,毫无主动性而言。如果能给予他们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或许能使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使负担变成兴趣。于是,我萌生了“班级才艺展示”活动,当我提出这个设想时,学生们一呼百应,跃跃欲试。他们积极报名,用心筹备。因此,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描述的那番景象。
虽然才艺展示的舞台并不大,场面也不是很壮观,但是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而言,却是一段永远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当然,对于我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为人师者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深刻感悟和思索。如果说在解决学生课余学习才艺的烦恼问题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我觉得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了生命的成长。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存在,同样也不例外。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产生自尊,而有了自尊才能产生内部动力,有了内部动力才能更好地主动发展。在对待张晶怡弹琴这件事上,从最初的谈话到与家长的交流,从乐曲的录制到班级的展示,从班级大讨论到课间背景音乐,从张晶怡的苦恼到全班的参与,我在尊重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张晶怡实现自身的蜕变,并且让班级中每一位有才艺的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舞台上亮出了自我。尊重,让师生间充满了信任、充满了理解、充满了关爱;尊重,让学生有了个性、兴趣、爱好的挥洒与张扬。班主任只有尊重和呵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教育才富有实效。
其次,创新了教育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角度,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响它,就能发出特有的音响。”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方式和方法。在处理学生课余学习才艺的苦恼的事情上,我采用的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把他们个人的烦恼问题放到整个班集体当中,以提建议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去分担,以每天中午播放乐曲和班级才艺展示的形式让每一位同学共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烦恼问题成功地被消解。可以说,别出心裁和独具匠心的形式,犹如一盏心灵的灯,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家园。
第三,把握了教育的契机。教育契机是教育转化学生的决定性环节,把握住了教育契机,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真切体验。细细梳理起来,在处理张晶怡弹琴这件事情上,我把握住了四个教育契机,第一个契机出现在告知张晶怡录制乐曲的事情之时;第二个契机出现在班级播放磁带引起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之时;第三个教育契机出现在选择每天中午播放乐曲负责人之时;第四个教育契机出现在策划班级才艺展示活动之时。这些教育契机,不但给当事人非常大的鼓励,成为其弹琴态度转变的重要节点,而且也成为教育其他孩子的绝佳机会,激励每一个孩子寻找课内、课外学习的平衡点,追求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教育契机。这需要教师在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动;要有灵活的脚,善于走进学生之中。
第四,架设了共育的桥梁。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育善在家,发智在师”,为了共同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需要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用心沟通,步调一致。于是,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我首先找学生询问原因,然后联系其家长了解近况。在解决学生烦恼问题上,家长从头至尾充当了重要的教育角色,为学校教育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支持。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我都会深有感触:只要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配合,共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一定能激起孩子向上的心理涟漪,为他们创设出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洛社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半个多月前的一天,我发现张晶怡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询问原因,她除了一句“没什么”之外,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于是,我联系张晶怡妈妈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从二年级起,张晶怡就开始学弹古筝,现在已经考过了八级。可是后来学习的紧张,乐曲的复杂,再加上父母的严厉督促,使她对弹古筝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为了弹琴的事情,母女俩曾多次吵架。怎样才能让张晶怡重拾弹琴的兴趣呢?我提议张晶怡妈妈把张晶怡弹奏的乐曲录制下来,然后转交给我。课间,我找到张晶怡,也告诉了她录制乐曲的事情,她答应了,并没显得很勉强,看来她还是很乐意让我欣赏她的作品。
过了几天,她真的带来了一盒录音磁带给我,并不断地说:“我听了听,不好!”我告诉她没有关系。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将磁带放进录音机听了起来。清晰的乐曲,娴熟的弹奏,不禁让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女孩。中午休息的时间,我在班级里播放了这盘磁带,听完后,同学们忍不住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陈老师,这是用什么弹的?”
“好像是古筝吧。”还没有等我开口,已经有同学抢先回答了。
“弹得真好听!还想再听一遍。”
“真的好听吗?”我追问了一句。
姚鑫鑫说:“我觉得这首曲子弹出了凄凉的感觉,我能体会到作曲家的思想感情。”
我又把乐曲放了一遍。
何平问:“陈老师,是哪个演奏家弹的?”
“想知道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
我清了清嗓子说:“这是我们班的张晶怡弹的!”
“啊!真的啊?”同学们个个都惊讶不已,向张晶怡投去了赞赏、羡慕的眼光。此时的张晶怡显得很不好意思,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我继续“乘胜追击”,说:“张晶怡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古筝,并且弹得如此美妙。由于六年级学习任务比较重,她怕弹古筝影响学习,所以很苦恼。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张晶怡说吗?”
“老师时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弹古筝也应该坚持。”
“学习之余,弹古筝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应该坚持。”
“我想对张晶怡说,没有必要苦恼,只要处理好学习和弹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我现在还坚持画国画呢!”
“对啊,只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我接过话头。“张晶怡,你看同学们多么希望你坚持下去啊,老师也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并且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张晶怡咬着嘴唇,坚毅地点了点头。
此时,有人向我提议:能否每天中午劳动的时候播放张晶怡弹奏的古筝曲。我欣然同意,并且把播放曲子的事情交给张晶怡去做,她也愉快地接受了。于是,每天中午劳动的时候,教室里总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古筝曲声。张晶怡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课间她会主动告诉我一些关于练琴的事情,而她妈妈也打电话来告诉我张晶怡的变化。张晶怡终于不再苦恼了,不再谈“筝”色变了,而我的内心也随之跳跃起来。
在圆满解决张晶怡弹琴问题之后,一种新的想法在我的头脑中油然而生:何不调查了解一下班中学生的才艺情况,看看他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烦恼呢?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班级中竟然存在着许多个“张晶怡”,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才艺,但都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进行的,毫无主动性而言。如果能给予他们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或许能使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使负担变成兴趣。于是,我萌生了“班级才艺展示”活动,当我提出这个设想时,学生们一呼百应,跃跃欲试。他们积极报名,用心筹备。因此,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描述的那番景象。
虽然才艺展示的舞台并不大,场面也不是很壮观,但是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而言,却是一段永远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当然,对于我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为人师者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深刻感悟和思索。如果说在解决学生课余学习才艺的烦恼问题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我觉得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了生命的成长。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存在,同样也不例外。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产生自尊,而有了自尊才能产生内部动力,有了内部动力才能更好地主动发展。在对待张晶怡弹琴这件事上,从最初的谈话到与家长的交流,从乐曲的录制到班级的展示,从班级大讨论到课间背景音乐,从张晶怡的苦恼到全班的参与,我在尊重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张晶怡实现自身的蜕变,并且让班级中每一位有才艺的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舞台上亮出了自我。尊重,让师生间充满了信任、充满了理解、充满了关爱;尊重,让学生有了个性、兴趣、爱好的挥洒与张扬。班主任只有尊重和呵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教育才富有实效。
其次,创新了教育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角度,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响它,就能发出特有的音响。”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方式和方法。在处理学生课余学习才艺的苦恼的事情上,我采用的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把他们个人的烦恼问题放到整个班集体当中,以提建议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去分担,以每天中午播放乐曲和班级才艺展示的形式让每一位同学共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烦恼问题成功地被消解。可以说,别出心裁和独具匠心的形式,犹如一盏心灵的灯,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家园。
第三,把握了教育的契机。教育契机是教育转化学生的决定性环节,把握住了教育契机,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真切体验。细细梳理起来,在处理张晶怡弹琴这件事情上,我把握住了四个教育契机,第一个契机出现在告知张晶怡录制乐曲的事情之时;第二个契机出现在班级播放磁带引起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之时;第三个教育契机出现在选择每天中午播放乐曲负责人之时;第四个教育契机出现在策划班级才艺展示活动之时。这些教育契机,不但给当事人非常大的鼓励,成为其弹琴态度转变的重要节点,而且也成为教育其他孩子的绝佳机会,激励每一个孩子寻找课内、课外学习的平衡点,追求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教育契机。这需要教师在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动;要有灵活的脚,善于走进学生之中。
第四,架设了共育的桥梁。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育善在家,发智在师”,为了共同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需要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用心沟通,步调一致。于是,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我首先找学生询问原因,然后联系其家长了解近况。在解决学生烦恼问题上,家长从头至尾充当了重要的教育角色,为学校教育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支持。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我都会深有感触:只要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配合,共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一定能激起孩子向上的心理涟漪,为他们创设出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洛社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