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思想道德的塑造和技能的打造,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校人才输出的目标。劳动教育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劳动价值感认同低,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单一,劳动教育不具有时代特征。文章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探析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立德树人”内涵丰富
立德树人,是我国传承的优秀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立德”,就是以德育为首,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教育来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来塑造人、培养人。“立德”中的“德”,包括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文明礼貌、家庭的美德、助人为乐等,还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追求。“树人”中的“人”,不仅包括各门类的专业创新人才,还包含大批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根本任务,
二、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1、重塑劳动价值理念。
大学生劳动观即对劳动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必须依靠最广大劳动者,而青年劳动者则是中坚力量。青年学生唯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劳动教育中,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正确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高下的重要尺度。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青年学生重塑劳动价值理念。高校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转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矫正劳动态度,尽最大努力凸显尊重劳动价值、崇尚劳动的人文关怀,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劳动、认同劳动,自觉成为劳动者中的一员。
2.劳动教育课程融入高职教育体系
高校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高校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索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开设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教育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丰富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劳动价值认同。要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融通,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辛勤劳动,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要具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要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与无酬或有酬的普通劳动,让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中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劳动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全面准备。
3.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与时代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加强网络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科学处理网络劳动,遵守数字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休闲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劳动和休闲自觉自为地统一起来,学会忙中有闲,劳逸结合,健康劳动。要与云计算、物聯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新价值,劳动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劳育与美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泽旭(1987-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教育,230601。
一、“立德树人”内涵丰富
立德树人,是我国传承的优秀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立德”,就是以德育为首,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教育来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来塑造人、培养人。“立德”中的“德”,包括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文明礼貌、家庭的美德、助人为乐等,还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追求。“树人”中的“人”,不仅包括各门类的专业创新人才,还包含大批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根本任务,
二、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1、重塑劳动价值理念。
大学生劳动观即对劳动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必须依靠最广大劳动者,而青年劳动者则是中坚力量。青年学生唯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劳动教育中,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正确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高下的重要尺度。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青年学生重塑劳动价值理念。高校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转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矫正劳动态度,尽最大努力凸显尊重劳动价值、崇尚劳动的人文关怀,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劳动、认同劳动,自觉成为劳动者中的一员。
2.劳动教育课程融入高职教育体系
高校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高校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索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开设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教育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丰富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劳动价值认同。要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融通,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辛勤劳动,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要具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要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与无酬或有酬的普通劳动,让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中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劳动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全面准备。
3.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与时代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加强网络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科学处理网络劳动,遵守数字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休闲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劳动和休闲自觉自为地统一起来,学会忙中有闲,劳逸结合,健康劳动。要与云计算、物聯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新价值,劳动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劳育与美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泽旭(1987-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教育,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