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中,随之也提出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的话题。在今天的课堂中,这一理念的贯彻随处可见。在我看来,要真正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体联动,即教师会问、学生敢问、家长倡问。
【关键词】:“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方式;问题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精彩的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反应,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一、教师会问,以问题诱发学生思维
教师会问,强调一个“会”字。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称之为精彩的提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再如有的问题超出学生知识范围;还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都是无效的提问,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即便是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堆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预设的。看似完美的课堂总是建立在教师的预设之上,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一)提出有效问题
1. 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提问的类型包括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等。回忆性提问是最低层次的提问。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如果说,回忆性提问是问学生这件事“是什么”,那么理解性提问则是问学生 “为什么是这样的”。前者是要教会学生知其然,后者是检要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整合与运用。
2. 主问题的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提问。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不同阶段把握:在教学的初读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在教学的深化阶段,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
3. 提出“真问题”
这里的“真问题”是相对于教师凭借想象设计的“伪问题”而言的。大多数课堂里的问题都来自于教材编者和教师,问题的提出大多凭借教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教学经验,虽然这些问题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但并不能顾全所有的学生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使课堂真正能解决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服务。
(二)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平台
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平台,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这一平台,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探索。问题总是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学生敢问,以问带学
综观今天的课堂,学生课堂中主动举手提问的现象已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很难实现能力的提高。据考察,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问,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问。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对于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问题意识。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所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提问的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师要做到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都给予热情鼓励,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最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不同的预习情况或认知发展能力往往使学生带着不同的“大脑”走进课堂。一部分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的,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并没有在課前进行思考,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通过点拨和引导,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
(二)让学生会提问
对于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其解决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自己身上。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前提是理解知识。学生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所以学生必须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去学习。然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不代表学生就有质疑的能力,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一方面,教师应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什么是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和深刻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三、家长倡问,为学生提供环境支持
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而在以色列,当孩子们放学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得意。可是如果中国孩子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
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刻板印象,只以成绩作为评判孩子能力标准的指标,因此也导致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盛行。家长以成绩论英雄,是缺乏问题意识的最好说明。既然家长普遍缺乏问题意识,那么耳濡目染下的学生自然也很难跨出这艰难的一步。所以要想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必须改变家长的保守思想,以家长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随着当前素质教育对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教师应当明白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地问题走出教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了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总会让人觉得缺乏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支奎.教师教育课程“问题教学”:蕴涵、价值与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 2014(8):19-22.
[3]朱绍禹.以问题为纽带:现代教学方式的根基性理念 [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8-23.
[4]蒋超.“以问题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使用方法研究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153-153.
[5] 戴婉琴.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7):45-46
[6]王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究 [J].学周刊,2015(28):69-69.
作者简介:周耀(1989-),男,籍贯:山东泰安,陆军炮兵训练基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测绘,光通信。
趙芹(1991-),女,籍贯:江苏连云港,聊城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方式;问题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精彩的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反应,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一、教师会问,以问题诱发学生思维
教师会问,强调一个“会”字。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称之为精彩的提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再如有的问题超出学生知识范围;还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都是无效的提问,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即便是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堆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预设的。看似完美的课堂总是建立在教师的预设之上,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一)提出有效问题
1. 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提问的类型包括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等。回忆性提问是最低层次的提问。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如果说,回忆性提问是问学生这件事“是什么”,那么理解性提问则是问学生 “为什么是这样的”。前者是要教会学生知其然,后者是检要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整合与运用。
2. 主问题的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提问。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不同阶段把握:在教学的初读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在教学的深化阶段,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
3. 提出“真问题”
这里的“真问题”是相对于教师凭借想象设计的“伪问题”而言的。大多数课堂里的问题都来自于教材编者和教师,问题的提出大多凭借教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教学经验,虽然这些问题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但并不能顾全所有的学生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使课堂真正能解决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服务。
(二)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平台
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平台,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这一平台,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探索。问题总是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学生敢问,以问带学
综观今天的课堂,学生课堂中主动举手提问的现象已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很难实现能力的提高。据考察,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问,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问。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对于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问题意识。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所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提问的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师要做到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都给予热情鼓励,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最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不同的预习情况或认知发展能力往往使学生带着不同的“大脑”走进课堂。一部分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的,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并没有在課前进行思考,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通过点拨和引导,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
(二)让学生会提问
对于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其解决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自己身上。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前提是理解知识。学生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所以学生必须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去学习。然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不代表学生就有质疑的能力,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一方面,教师应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什么是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和深刻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三、家长倡问,为学生提供环境支持
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而在以色列,当孩子们放学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得意。可是如果中国孩子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
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刻板印象,只以成绩作为评判孩子能力标准的指标,因此也导致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盛行。家长以成绩论英雄,是缺乏问题意识的最好说明。既然家长普遍缺乏问题意识,那么耳濡目染下的学生自然也很难跨出这艰难的一步。所以要想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必须改变家长的保守思想,以家长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随着当前素质教育对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教师应当明白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地问题走出教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了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总会让人觉得缺乏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支奎.教师教育课程“问题教学”:蕴涵、价值与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 2014(8):19-22.
[3]朱绍禹.以问题为纽带:现代教学方式的根基性理念 [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8-23.
[4]蒋超.“以问题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使用方法研究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153-153.
[5] 戴婉琴.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7):45-46
[6]王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究 [J].学周刊,2015(28):69-69.
作者简介:周耀(1989-),男,籍贯:山东泰安,陆军炮兵训练基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测绘,光通信。
趙芹(1991-),女,籍贯:江苏连云港,聊城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