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學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广博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素养 水平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55
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量的角度来看,作文都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那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根据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点能够起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写作水平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修炼而成,一个人作文的水准是建立在他文化内涵的积淀之上的。因此想要提高作文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广博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
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从模仿而来的,语言运用的进步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比如在学习过《荷塘月色》后,很多学生能够主动模仿课文中的语言,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的生动有韵味。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套用在回家的小路的描写上:“蜿蜿蜒蜒的小路边弥望的是层层的苇草,苇草在风中像一个个亭亭的舞女,在风的吹拂下扭动着纤细的腰肢。”也许这样的文章略显生涩或者牵强,但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中才能锻炼出愈发流畅、有文采的语言来。
2.恰当的引用可以为文章添彩。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也是给作文添彩的一种方式,一篇文章中引几句有韵味或是有哲理的名言,会使文章自然而然的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也能显示出文章作者文学素养来。但有些同学引用的名言并不切合文题,比如在以“坚持信念”为论点的议论文写作中,有一个同学使用了鲁迅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一句名言。乍看上去,好像有几分道理,但稍微仔细的思量就知道是不那么贴切的了。一篇作文一旦出现这样的引用问题,就会使本来能够增添的文化内涵破坏殆尽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名言以及名言背后的故事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不是单纯在写作文的时候临时背诵几条名言可以做到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长他们的知识储备才不会闹出名言乱加引用的笑话来。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不断积累素材
语言来自生活,作文写作需要我们生活中的点点积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才能使学生达到思维敏捷,思路宽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为和谐社会一员的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关爱他人,时刻关注社会时事,能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思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将当今社会中发生的引人注目的事件,甚至是有多方意见的事件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从对事件浅显的认识转变为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入思考,建立深刻性的思考模式。
1.关注时事,积累作文素材。
时事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时刻积累时事素材,对写作尤其是对于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三学生管飞扬,面对从“富家子弟”到“贫困学子”的身份转换,选择勇敢担当。他大三年当了“网络写手”,不仅为自己赚取了学费及生活费,并且每月还寄千元回家,贴补家用。这一素材可以用在:敢于担当、正确面对挫折等话题的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起学生们惯用的爱迪生、牛顿来说,既真实新鲜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以这些时事人物来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以这些近在当下的人物为榜样,肩负起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份责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议论文教学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写好议论文就需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比如前一阵子的钓鱼岛事件也是可以拿来讨论的话题,日本方面的行为的确触及了中国的底线,但面对这样的国际争端,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面对这样的现象可以叫学生来谈谈感想,比如:游行示威是否正确?“打砸抢”又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更有助于他们思想深度的深化,逐渐脱离浅显的探讨问题的方式。与此同时,对于这些社会现象的讨论、思考,也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3.注重观察生活,重视生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文章也是需要生活作为养料。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可谁会想到12岁时他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正是在农村多年的生活体验才是他形成了大胆新奇,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的语言风格。很多学生把语文作文当作死记硬背的学问,只在意最终的结论,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只会看得见的条条框框而不懂体会感悟,只相信公式而不相信自己,很多著名的作家他们出名前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不断创新,最终创作出旷世佳作,得以流芳百世。
总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书本还是实践,在高度的学习热情下,都能成为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养料。
关键词:文化素养 水平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55
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量的角度来看,作文都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那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根据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点能够起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写作水平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修炼而成,一个人作文的水准是建立在他文化内涵的积淀之上的。因此想要提高作文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广博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
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从模仿而来的,语言运用的进步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比如在学习过《荷塘月色》后,很多学生能够主动模仿课文中的语言,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的生动有韵味。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套用在回家的小路的描写上:“蜿蜿蜒蜒的小路边弥望的是层层的苇草,苇草在风中像一个个亭亭的舞女,在风的吹拂下扭动着纤细的腰肢。”也许这样的文章略显生涩或者牵强,但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中才能锻炼出愈发流畅、有文采的语言来。
2.恰当的引用可以为文章添彩。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也是给作文添彩的一种方式,一篇文章中引几句有韵味或是有哲理的名言,会使文章自然而然的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也能显示出文章作者文学素养来。但有些同学引用的名言并不切合文题,比如在以“坚持信念”为论点的议论文写作中,有一个同学使用了鲁迅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一句名言。乍看上去,好像有几分道理,但稍微仔细的思量就知道是不那么贴切的了。一篇作文一旦出现这样的引用问题,就会使本来能够增添的文化内涵破坏殆尽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名言以及名言背后的故事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不是单纯在写作文的时候临时背诵几条名言可以做到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长他们的知识储备才不会闹出名言乱加引用的笑话来。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不断积累素材
语言来自生活,作文写作需要我们生活中的点点积累,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才能使学生达到思维敏捷,思路宽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为和谐社会一员的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关爱他人,时刻关注社会时事,能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思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将当今社会中发生的引人注目的事件,甚至是有多方意见的事件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从对事件浅显的认识转变为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入思考,建立深刻性的思考模式。
1.关注时事,积累作文素材。
时事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时刻积累时事素材,对写作尤其是对于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三学生管飞扬,面对从“富家子弟”到“贫困学子”的身份转换,选择勇敢担当。他大三年当了“网络写手”,不仅为自己赚取了学费及生活费,并且每月还寄千元回家,贴补家用。这一素材可以用在:敢于担当、正确面对挫折等话题的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起学生们惯用的爱迪生、牛顿来说,既真实新鲜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以这些时事人物来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以这些近在当下的人物为榜样,肩负起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份责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议论文教学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写好议论文就需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比如前一阵子的钓鱼岛事件也是可以拿来讨论的话题,日本方面的行为的确触及了中国的底线,但面对这样的国际争端,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面对这样的现象可以叫学生来谈谈感想,比如:游行示威是否正确?“打砸抢”又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更有助于他们思想深度的深化,逐渐脱离浅显的探讨问题的方式。与此同时,对于这些社会现象的讨论、思考,也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3.注重观察生活,重视生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文章也是需要生活作为养料。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可谁会想到12岁时他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正是在农村多年的生活体验才是他形成了大胆新奇,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的语言风格。很多学生把语文作文当作死记硬背的学问,只在意最终的结论,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只会看得见的条条框框而不懂体会感悟,只相信公式而不相信自己,很多著名的作家他们出名前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不断创新,最终创作出旷世佳作,得以流芳百世。
总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书本还是实践,在高度的学习热情下,都能成为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