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来源 :继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合式学习集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和机构的青睐和广泛运用。建构与之相匹配的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成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云南某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问题解析,以学生、教师和机构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同时,组织机构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评价工具的使用以及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也是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发展完善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及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国内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面临着总体生源下滑困境的同时,自身的教育模式单一、普教化严重、课程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低下等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又长期得不到改善,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少从事继续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为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纷纷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开展“混合式学习”进行技术服务投入,其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获取学习资源的天然优势极大地弥补了继续教育学员面授时间短、课程资源有限等不足,较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工学矛盾。但由于对此种学习模式未经过认真研究,缺乏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体系和质量监控、评价,其结果是不仅教育质量未得到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我导向作用由于技术的引入而更加落空。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要在继续教育改革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地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关的评价和学习支持体系。
  二、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云南某高校为例
  (一)某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平台概况
  云南某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是某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自学考试的主管部门和办学实体,从事成人继续教育近50多年,立足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已形成了函授、夜大两种办学形式并存,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并举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格局。2013年,为顺应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的需求,有效发挥移动互联网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学院与苏州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近3年。平台运行以来,学院采取“面授+网络学习”的混合学习形式,缩短了面授时间,有效地缓解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平台运行以来混合式学习效果,学院对成人学生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的160多名学生进行了“混合式学习满意度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环境
  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45%的学生表示在使用学习平台过程中出现网页打不开,网络课程卡顿不流畅等情况,平台的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和优化。而当发生技术问题时,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就选择放弃学习。
  2.课程设计
  83%學生认为课程设计较为合理,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案例较少,拓展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目前的网络课程均由软件公司提供,这些课程也是从其他高等性院校购买过来,其课程内容的新颖性、与成人学习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
  3.教师指导
  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占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平台学习,教师需要及时答疑解惑,通过调查,48%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学习中,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板块使用率较低,很多疑问在线未能得到及时解答。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未很好地彰显出来。
  4.课程资源的缺乏
  现有的网络课程仅仅限于课程内容的线性传递,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拓展知识,理工类较多的实训环节未能进行视频或者动图的展示,课程资源单一,又相对缺乏;原来设计的“资料”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推送的学习信息和相关资料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乏味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度不高。课程资源限于几门网络课程,未实现资源共享。
  5.课堂教学弱化
  混合式学习活动一般分为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投入,学院在课堂面授课时大幅减少,压缩为1~2天,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对课程考试的要求进行讲解。问题集中于到课率的减少,教师上课缺乏热情。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指标




  针对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并充分体现混合式学习评价的“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评价相结合”“多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教师和机构三个维度制定以上评价体系。
  (四)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支持策略
  1.评价组织机构的建设
  实践证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执行才能真正保证落实,而目前学院缺乏专门机构对教师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性的监督和评价,教学的效果也无法控制,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混合式评价体系客观上要求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学管理经历和能力的人员队伍来监督执行,组织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由主管领导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而且组织机构职责界定必须明晰,这是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
  2.评价工具的充分使用
  机构在对混合式学习的主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应采用多主体、多种评价工具。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教育科研中一种较为普遍、常见的研究方法,在3个表中均标注了该方法作为评价的工具,通过问卷的反馈,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评价师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作出初步判断,方便对以后进行改进。   (2)访谈
  访谈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访谈往往能得到更多、更丰富的反馈信息量。问卷调查得到的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数据,利用学生代表的集体访谈、教师的集体访谈,或者个别性的访谈,通过深入对话,能更全面、深入地得出更多细节性的信息,得出较多设定之外的答案,有利于弥补问卷的局限性。
  (3)网络记录
  网络记录主要是作为网络学习环节的评价工具。在学院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登录次数、登录的时间、作业完成情况次数、发帖数、讨论热度、活跃度等信息都通过网络技术精确地记录下来,并自动绘制成图表,为教师和机构对学生混合式学习的参与情况有非常客观、直观的准确数据,因此可作为评价学生混合式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网络指导数据则主要有:回帖数量、作业批改数量网络记录,这些也可作为评价教师网络教学指导依据。
  (4)专家评价
  为提高本机构的混合式教学质量,第三方专家的评价和指导也是必要一环。第三方专家站在更为客观、公正的角度为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做出评价。学院应建立较为常态的混合式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日常的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为改进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应对机构的支持服务、服务质量等开展评价,使机构为混合式学习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学术和非学术的服务支撑。专家督导组的成员应成为评价机构的主要成员。
  3.注重评价主体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与传统单纯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学习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较多师生表示不适应。要实现混合式学习的满意效果,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显得异常重要。尽管学院曾邀请学院网络课程提供方课程主管为专职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也为师生提供过网络课程指南,但仅限于对网络学习的基本操作和流程的简单了解,对于如何有效地互动、监督学生的学习,及时答疑解惑等方面的问题,未进行过深入研讨,出现的问题就是网络课程很多模块的使用效率较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就机构层面而言,应为师生提供经常性的网络学习模块、资源的相关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信息素养,以适应学习形式的转化。
  4.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
  在对学生的初步调查中,反映出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相对老旧,呈现形式也相对单一,主要以PPT、讲课视频等形式出现,课程资源是核心问题,其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机构层面,尽管在近期组织招标建设了几门网络课程,但面临的尴尬依然存在,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建设课程的资金有限使课程数量和质量提升受限。为实现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丰富性、具有时代性,在机构层面,一方面,可多开发成本较少的微型课程,将重点、难点以凝练、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加入行业联盟,享受各高校的优质课程,在资料模块上,鼓励专家、师生上传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分享,针对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和物质奖励。通过调动课程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减少课程建设成本的同时,不断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多元化发展。
  5.网络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撑优化
  通过调查,影响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技术支持服务较弱,对机构(学院)层面而言,应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环境,解决网络技术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的流畅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学生及时提供技术帮助;另外,加强教师混合式教學,特别是网络教学的监督和痕迹方面的网络记录建设,使机构能较容易地获得教师指导的相关数据和反馈,作为评价和监督教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谢洵.“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6)
  [2]林莉兰.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高校网络自主学习及评价活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3]李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函授大学学报,2013(11)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事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 克服困难的关键在于加强合作项目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整合中外师资和教学资源。以项目中英语师资整合为例,通过尝试建立“整合——建构”模式,能够有效利用中外英语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整合——构建;英语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务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依据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
期刊
摘 要:要使应用型院校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能力型人才,必须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以模块化课程供给为主,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在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鼓励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纲要,各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工作, 以创业带动就业。改进适
期刊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2015年,我国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科学院十三五规划中要实现四个率先,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发挥继续教育与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借鉴MOOC的模式,中科院在学习资源、平台研发、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尝试探索出符合科研人员需求的终身学习模式。  关键词:继续教育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组织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班的学员开展天气会商实践教学活动、发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天气会商实践教学对学员天气预报相关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预报工作年限的学员产生的作用是有差异的,1年之内的学员产生的效果明显,1年以上的相对较小。在此结论基础上,给出如何在上岗培训班组织开展天气会商实践教学的建
期刊
摘 要:课程是培训的核心载体,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决定因素。公务员岗位培训以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为主,兼顾个人成长需求,这是公务员任职培训课程设计的关键。在培训实践中,完善课程设计,借助于培训课程的实施,缩小培训对象“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培训需求;课程设计;岗位培训;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气象部门地市级人事科长现状  (一)人事科职能与目前的工作困难
期刊
摘 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构建了适应铁路行业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与相应的培训管理模式,探索了校企深度融合,共享发展,助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行业;特色;培训;实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铁路企业“走出去”战略和自身发展需求,建设新理念、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铁路行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投资。党的十
期刊
摘 要:本文着眼于对培训评估形势、国内评估进展情况的分析,气象教育培训评估的实践进行了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评估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  关键词:气象;培训;评估;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培训评估的进展  以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培训评估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培训评估呈现出:1.培训评估制度法制化、制度化趋势,通过制定法律、有
期刊
摘 要:基础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课程独立、学时有限、内容分散且未緊贴部队岗位需求等实际教学问题。针对电工电子实验课程,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原有实验课程进行平台化体系化建设,构建了层次化课程体系,夯实了基础实验教学,打造了多门基础实验与实践技能精品课程,创建了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化体系化建设既筑牢了学员的实验基础,又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实践技能,还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工程素养和实战
期刊
摘 要:高职课程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发展中作用关键,课程效率十分重要。PBL法是实现课程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法。本文以高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基于物流国家标准(GB/T 20523-2006)的“物流成本计算”教学模块为例,介绍了在高职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法突破教学难点的实践。  关键词:PBL教学法;物流成本计算;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课程教学中PBL法的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