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水区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滨水区建设的不断地更新,滨水带状公园则成为了滨水城水中最具特色的“绿色公园”的类型,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带状公园的发展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滨水公园;滨水带状公园;滨水区;116000
滨水带状公园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直接的办法。它代表城市形象的,是受人们青睐的游憩空间。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的发展建设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①滨水公园相关动态
美国75个大城市中69个海滨城市几乎都对滨海项目有所重建[1]。所以说真正开始对滨水区进行规划的国家就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由奥姆斯特德所主持设计的"翡翠项链"为滨水景观规划打下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景观杂志越发的关注滨水区。1991年2月,美国杂志社出版的《新城市滨水区》,《英国建筑》在1987年,1989年和1998年都对滨水区规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989年,威尼斯大学建筑系首次成立"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1990年大阪《国际水都会议》中提出修复滨水空间打造舒适空间。伴随着滨水空间相关理论、著作不断的出现,各国也开始有了实际的规划。《美国风景园林》讲述了西方城市滨水空间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1996年《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实例》收集了详细的滨水空间改造、新建案例。
1997年,日本在"第三次国家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了沿海地区,滨水区和滨水区三个关于水域开发的概念,2002年,日本的《滨水景观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滨水区规划和设计。2007年《都市滨水区规划》讲述了滨水区发展史以及开发条件等。
②滨水带状公园相关动态
国外景观领域刚开始对于"带状公园"一词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定义,但"绿道"、"线性公园"等概念与"带状公园"的形式和功能是极为相似的,它们的演变为"带状公园"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奥姆斯特德得"翡翠公园"同是带状公园的典型案例。20世纪初,查理斯将绿道定义为:"沿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所建立的开敞空间"[2]。1969年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中将带状公园作为景观提出了生态型的观点。随后,通过其他学者出版的一系列阐述带状绿地的发展、设计理念等有关书籍的出现,使带状公园变成一种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空间。
滨水空间的规划始于1970年代,这也是滨水带公园出现的时间。1970年代后,许多城市将废弃的码头与步道相结合,形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随着相关领域对其的不断研究,含义不断完善,带状空间与水景相融合,并加入保护环境、改善水质等功能。带状空间的完善成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办法。
总的来说,国外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有机的结合了绿道,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发展,政府对于滨水地区的建设也不断加强,滨水建设不再单纯是对休闲的营造,而是更好地结合城市特色为市民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滨水空间。
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①滨水公园相关动态
我国对于滨水公园的规划是自1990年开始的。社会快速发展使滨水区的规划从生态、形象、设计等不同角度进行规劃,同时大量的册本不断涌现。张庭伟,冯晖,彭志权2002年《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2004年刘力明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2006年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2009年王建国《城市设计》等所有书籍都对滨水区历史发展、设计原则、相关要素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出了分析,并通过案例提出详细解决方法。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对滨水空间的不断认知,进一步的从社会、环境、科技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②滨水带状公园相关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后园林事业突飞猛进,对于带状公园的研究都有涉及。1995年杨赉丽首次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提出"带状绿地"的概念;1999年李敏在《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带状绿地就是绿色廊道,等等。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提升,沿水系建设的带状景观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2002年,建设部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规定将“带状公园”录入其中。2004年何礼平、李南、张叶田在《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造》阐述了带状空间是带动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体[3]。2009年李素英对带状公园的概念等进行详细分析。俞孔坚在2010年的《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中讲述了带状公园的设计要点。
中国滨水区因为建国时的国防需求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目前,我国关于"滨水空间"研究的方向较多,其中对带状公园的案例都有一定的涉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归纳总结了滨水带状公园的功能、设计要素和它现存的问题以及发展将要面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随着滨水区与政治运动的开展,我国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也不断发展。
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现状得知:自20世纪后10年开始滨水区建设渐从欧洲、亚洲逐渐转向中国,我国滨水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门。由于社会的经济、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滨水景观的规划对于国内外来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说,国外对滨水带状公园的规划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过程,经过不断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国内对滨水带状公园规划研究较短,都是借鉴国外的案例,但随着理念不断的丰富,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研究发现虽然设计手法和概念不同,但都对城市滨水区建设有着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唐敏.带状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重庆大学,2012.5
[2] 查尔斯A弗兰克.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余青,刘晓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何礼平,李南,张叶田;.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造——丽水市大溪江滨江景观带的创作思路.[J];华中建筑;2004.05.
[4]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2.1
作者简介:赵悦彤,1996年2月出生,女,汉族,陕西省河阳县,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景观设计,研究方向:滨水带状公园。
黄磊昌,男,1971年2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城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修复规划与设计。
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项目:基于兴辽战略的海岸带全域文化旅游共同体生态建设策略研究。
关键词:滨水公园;滨水带状公园;滨水区;116000
滨水带状公园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直接的办法。它代表城市形象的,是受人们青睐的游憩空间。由于受到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的发展建设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①滨水公园相关动态
美国75个大城市中69个海滨城市几乎都对滨海项目有所重建[1]。所以说真正开始对滨水区进行规划的国家就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由奥姆斯特德所主持设计的"翡翠项链"为滨水景观规划打下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景观杂志越发的关注滨水区。1991年2月,美国杂志社出版的《新城市滨水区》,《英国建筑》在1987年,1989年和1998年都对滨水区规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989年,威尼斯大学建筑系首次成立"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1990年大阪《国际水都会议》中提出修复滨水空间打造舒适空间。伴随着滨水空间相关理论、著作不断的出现,各国也开始有了实际的规划。《美国风景园林》讲述了西方城市滨水空间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1996年《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实例》收集了详细的滨水空间改造、新建案例。
1997年,日本在"第三次国家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了沿海地区,滨水区和滨水区三个关于水域开发的概念,2002年,日本的《滨水景观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滨水区规划和设计。2007年《都市滨水区规划》讲述了滨水区发展史以及开发条件等。
②滨水带状公园相关动态
国外景观领域刚开始对于"带状公园"一词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定义,但"绿道"、"线性公园"等概念与"带状公园"的形式和功能是极为相似的,它们的演变为"带状公园"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奥姆斯特德得"翡翠公园"同是带状公园的典型案例。20世纪初,查理斯将绿道定义为:"沿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所建立的开敞空间"[2]。1969年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中将带状公园作为景观提出了生态型的观点。随后,通过其他学者出版的一系列阐述带状绿地的发展、设计理念等有关书籍的出现,使带状公园变成一种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空间。
滨水空间的规划始于1970年代,这也是滨水带公园出现的时间。1970年代后,许多城市将废弃的码头与步道相结合,形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随着相关领域对其的不断研究,含义不断完善,带状空间与水景相融合,并加入保护环境、改善水质等功能。带状空间的完善成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办法。
总的来说,国外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有机的结合了绿道,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发展,政府对于滨水地区的建设也不断加强,滨水建设不再单纯是对休闲的营造,而是更好地结合城市特色为市民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滨水空间。
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①滨水公园相关动态
我国对于滨水公园的规划是自1990年开始的。社会快速发展使滨水区的规划从生态、形象、设计等不同角度进行规劃,同时大量的册本不断涌现。张庭伟,冯晖,彭志权2002年《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2004年刘力明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2006年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2009年王建国《城市设计》等所有书籍都对滨水区历史发展、设计原则、相关要素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出了分析,并通过案例提出详细解决方法。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对滨水空间的不断认知,进一步的从社会、环境、科技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②滨水带状公园相关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后园林事业突飞猛进,对于带状公园的研究都有涉及。1995年杨赉丽首次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提出"带状绿地"的概念;1999年李敏在《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带状绿地就是绿色廊道,等等。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提升,沿水系建设的带状景观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2002年,建设部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规定将“带状公园”录入其中。2004年何礼平、李南、张叶田在《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造》阐述了带状空间是带动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体[3]。2009年李素英对带状公园的概念等进行详细分析。俞孔坚在2010年的《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中讲述了带状公园的设计要点。
中国滨水区因为建国时的国防需求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目前,我国关于"滨水空间"研究的方向较多,其中对带状公园的案例都有一定的涉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归纳总结了滨水带状公园的功能、设计要素和它现存的问题以及发展将要面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随着滨水区与政治运动的开展,我国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也不断发展。
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现状得知:自20世纪后10年开始滨水区建设渐从欧洲、亚洲逐渐转向中国,我国滨水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门。由于社会的经济、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滨水景观的规划对于国内外来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说,国外对滨水带状公园的规划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过程,经过不断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国内对滨水带状公园规划研究较短,都是借鉴国外的案例,但随着理念不断的丰富,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研究发现虽然设计手法和概念不同,但都对城市滨水区建设有着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唐敏.带状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重庆大学,2012.5
[2] 查尔斯A弗兰克.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余青,刘晓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何礼平,李南,张叶田;.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造——丽水市大溪江滨江景观带的创作思路.[J];华中建筑;2004.05.
[4]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2.1
作者简介:赵悦彤,1996年2月出生,女,汉族,陕西省河阳县,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景观设计,研究方向:滨水带状公园。
黄磊昌,男,1971年2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城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修复规划与设计。
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项目:基于兴辽战略的海岸带全域文化旅游共同体生态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