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球村”,人口流动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走向国际化,国际社区的建设也逐渐提上议程并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本文在梳理国际化社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城市的优秀经验,就国际化社区的建设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区;国际化
新中国建设历经了70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与世界的深度链接越来越紧密。伴随政治、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全球人才的流动和跨境迁徙日益频繁,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如何为在华外国人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以及更好促进各国居民的交往融入,成为了城市发展治理的一个新课题,对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国际化社区建设体现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要求
纵观我国国际化社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形态。
1、晚清至国民阶段:此时的所谓“国际化社区”基本存在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是外国列强划建的各类租界区。解放前我国大约有三十个大小不等的租界。在租界里设有外国人专有居住社区,主要居住着西方殖民者、商贸从业者及家属、传教士等。并且他们享有治外法权,游离于中国的法律和管辖之外,是“特殊主义”的国际化社区。
2、新中国建立之后:这时的国际化社区成员,主要是和我国建交的外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和援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专家。此时政府采取的是特殊对待、优先保障的“优先主义”政策,政府有计划的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
3、改革开放初期:早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等等,以“发展主义”为导向,主导推动建设高标准的国际社区,来主动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源聚集。如上海的“碧云国际化社區”,北京的“后沙峪国际化社区”等,其后续的管理服务绝大多数是由市场来提供。政府的介入逐渐弱化。
4、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当前我国的国际化社区呈现了多样化的类型。已经远远不限于新中国刚成立的“外交型社区”和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投资而专门成立的服务外籍高端人群的社区。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国际化社区:如新外交元素型——以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为代表,特点在于聚焦去特殊化,推动外籍人士与本地社区相融合;产业集聚型——杭州高新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为代表;教育辐射型——以北京五道口国际社区为代表。此外还有以深圳福田区香蜜湖东海社区为代表的商业生态型、深圳南山蛇口街道为代表的族群杂居型等等。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各种类型国际化社区的兴起,杭州、成都、武汉等新锐城市的国际化社区建设也如火如荼,不但彰显了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举措,更融入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和特色。这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更反映了我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成效和新的政治文明形态的变迁。
二、国际化社区建设要做好市域顶层设计
国际化社区作为城市国际化构成部分的微单元,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小社会”。因此,国际化社区建设首先要从市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以高端要素为导向、优先性、排他性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思路和模式,配合严格的入出境管理、移民审批、专家引进等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国际化社区的建设和安全稳定。这明显的体现在北京、上海的国际化社区发展过程中。[1]
随着我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普通外籍人士将选择来到我国读书、就业和生活。面对这样的趋势,2016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围绕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构建惠及杭州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把国际化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杭州市的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不仅仅为满足外籍人士居住的需要而进行国际化社区的建设,而是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杭州各社区的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综合水平。让本地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社区建设水平提高带来的实惠。
这给其他正在打造国际化社区的城市予以启示:应当在坚持以人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提出自己的国际社区建设目标和思路,同时既要注重可行性,又要考虑前瞻性。明确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创建指标体系和工作要求,科学制定国际化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三、国际化社区建设要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
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发展战略,做好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区治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美国实行的“族群分立”的社区治理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美国大都市地区的黑人社区犯罪率居高不下为全球所公认,已经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国、德国等许多欧盟国家,也饱受困扰。比如在巴黎,由于种族分化和宗教区隔,也产生了许多“勿入街区”和“危险地带”等城中之城,暴力、抢劫频发,移民社区治理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设国际化社区过程中要注重消除文化隔阂。以包容心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丰富社区特色内涵,营造开放、包容、友善的国际社区氛围尤为重要。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互动,探索多元性的社区文化融合。在我国实践中有不少好的做法,如在传统节日中加入“洋”元素:如“外国人眼中的春节”、“元宵节英语灯谜”等活动,吸引外籍居民的参与,进而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不同群体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产生共鸣。推动中外居民对社区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历史文化的共同理解和认同,让社区成为中外居民共同的温暖家园。
参考文献:
[1]樊鹏.国际化社区治理:专业化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方案.新视野,2018(2).
关键词:社区;国际化
新中国建设历经了70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与世界的深度链接越来越紧密。伴随政治、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全球人才的流动和跨境迁徙日益频繁,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如何为在华外国人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以及更好促进各国居民的交往融入,成为了城市发展治理的一个新课题,对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国际化社区建设体现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要求
纵观我国国际化社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形态。
1、晚清至国民阶段:此时的所谓“国际化社区”基本存在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是外国列强划建的各类租界区。解放前我国大约有三十个大小不等的租界。在租界里设有外国人专有居住社区,主要居住着西方殖民者、商贸从业者及家属、传教士等。并且他们享有治外法权,游离于中国的法律和管辖之外,是“特殊主义”的国际化社区。
2、新中国建立之后:这时的国际化社区成员,主要是和我国建交的外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和援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专家。此时政府采取的是特殊对待、优先保障的“优先主义”政策,政府有计划的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
3、改革开放初期:早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等等,以“发展主义”为导向,主导推动建设高标准的国际社区,来主动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源聚集。如上海的“碧云国际化社區”,北京的“后沙峪国际化社区”等,其后续的管理服务绝大多数是由市场来提供。政府的介入逐渐弱化。
4、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当前我国的国际化社区呈现了多样化的类型。已经远远不限于新中国刚成立的“外交型社区”和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投资而专门成立的服务外籍高端人群的社区。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国际化社区:如新外交元素型——以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为代表,特点在于聚焦去特殊化,推动外籍人士与本地社区相融合;产业集聚型——杭州高新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社区为代表;教育辐射型——以北京五道口国际社区为代表。此外还有以深圳福田区香蜜湖东海社区为代表的商业生态型、深圳南山蛇口街道为代表的族群杂居型等等。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各种类型国际化社区的兴起,杭州、成都、武汉等新锐城市的国际化社区建设也如火如荼,不但彰显了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举措,更融入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和特色。这既体现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更反映了我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成效和新的政治文明形态的变迁。
二、国际化社区建设要做好市域顶层设计
国际化社区作为城市国际化构成部分的微单元,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小社会”。因此,国际化社区建设首先要从市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以高端要素为导向、优先性、排他性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思路和模式,配合严格的入出境管理、移民审批、专家引进等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国际化社区的建设和安全稳定。这明显的体现在北京、上海的国际化社区发展过程中。[1]
随着我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普通外籍人士将选择来到我国读书、就业和生活。面对这样的趋势,2016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围绕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构建惠及杭州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把国际化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杭州市的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不仅仅为满足外籍人士居住的需要而进行国际化社区的建设,而是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杭州各社区的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综合水平。让本地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社区建设水平提高带来的实惠。
这给其他正在打造国际化社区的城市予以启示:应当在坚持以人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提出自己的国际社区建设目标和思路,同时既要注重可行性,又要考虑前瞻性。明确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创建指标体系和工作要求,科学制定国际化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三、国际化社区建设要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
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发展战略,做好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区治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美国实行的“族群分立”的社区治理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美国大都市地区的黑人社区犯罪率居高不下为全球所公认,已经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国、德国等许多欧盟国家,也饱受困扰。比如在巴黎,由于种族分化和宗教区隔,也产生了许多“勿入街区”和“危险地带”等城中之城,暴力、抢劫频发,移民社区治理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设国际化社区过程中要注重消除文化隔阂。以包容心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丰富社区特色内涵,营造开放、包容、友善的国际社区氛围尤为重要。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互动,探索多元性的社区文化融合。在我国实践中有不少好的做法,如在传统节日中加入“洋”元素:如“外国人眼中的春节”、“元宵节英语灯谜”等活动,吸引外籍居民的参与,进而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不同群体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产生共鸣。推动中外居民对社区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历史文化的共同理解和认同,让社区成为中外居民共同的温暖家园。
参考文献:
[1]樊鹏.国际化社区治理:专业化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方案.新视野,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