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课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课文中掌握一些常用词句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高效 深入解读 善于联想 读写训练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事业进入了繁荣兴旺期。王崧舟打起了“诗意语文”的大旗,孙双金开启了“情智教育”,窦桂梅提出了“主题教学”思想,薛法根开创了“组块教学”,以及孙建锋的“享受语文”,盛新凤的“两极之美”,刘云生的“滋育心根”,陈建先的“本位语文”……教学风格、教学流派丰富多彩、各领风骚,小语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现象。一线的教师们模仿,借鉴,学习,寻找各类教学风格与自我教学的契合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而言之,关注学生需求,找准训练基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追求高效课堂是教师们的愿景,具体到一堂课的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模式,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读文 联想 写作”教学模式。
一、读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点出文眼,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有的文眼在题目中,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神圣”;《可爱的草塘》的“可爱”;《黄山奇石》的“奇”…… 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纲举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有的文眼在文章開头,如《桂林山水》首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抓“甲”,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桂林天下第一的美景。有的文眼在文章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紧紧扣住文眼展开教学,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联想,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写”:原为“寫”,形声字,“舄”声。原意为屋中扇动翅膀、边叫边飞的喜鹊。进而引申为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造“写”字本身就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中,写作与联想是密不可分的,种种联想的迁移、扩散、引伸,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鲜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课堂上横向的联想可以丰富材料、加深思索,纵向的联想可以深化理念,拓宽思路。如学完《穷人》,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留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第二天,这两个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会有什么反应?丰富的联想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写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学语文课程标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与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可以助写,写能够促读;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可依照以下几种练写形式进行训练。
1.想象补白。有些课文受篇幅等方面的影响,在情节处理上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海鸥送老人”场景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亲情,可设计补白:如果你是这群翻飞的海鸥中的一只,看着老人的遗像,想起老人十多年来和你们的相处,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补白,蕴涵在人鸥之间的深厚情感就清晰了。
2.仿写片段。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生动的字句、富含意蕴的话、运用得恰如其分的句式等,这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落花生》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发现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惜牺牲自己让同学们获得知识的小物品,以此为内容进行仿写,培养学生感情体验,加强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享受和发展当中,做到文道结合。
3.记录感悟。文章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我们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某种情感——喜爱、惋惜、惆怅、愤恨等,而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会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如《再见了亲人》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精神令人感动,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对她说几句话,这样设计既能生发出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又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读文·联想·写作”教学模式有效地搭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与主旋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3),8。
[2]林振忠 找寻有效的读写训练点.小学语文教学,2009,(4)。
关键词:高效 深入解读 善于联想 读写训练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事业进入了繁荣兴旺期。王崧舟打起了“诗意语文”的大旗,孙双金开启了“情智教育”,窦桂梅提出了“主题教学”思想,薛法根开创了“组块教学”,以及孙建锋的“享受语文”,盛新凤的“两极之美”,刘云生的“滋育心根”,陈建先的“本位语文”……教学风格、教学流派丰富多彩、各领风骚,小语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现象。一线的教师们模仿,借鉴,学习,寻找各类教学风格与自我教学的契合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而言之,关注学生需求,找准训练基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追求高效课堂是教师们的愿景,具体到一堂课的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模式,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读文 联想 写作”教学模式。
一、读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点出文眼,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有的文眼在题目中,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神圣”;《可爱的草塘》的“可爱”;《黄山奇石》的“奇”…… 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纲举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有的文眼在文章開头,如《桂林山水》首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抓“甲”,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桂林天下第一的美景。有的文眼在文章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紧紧扣住文眼展开教学,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联想,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写”:原为“寫”,形声字,“舄”声。原意为屋中扇动翅膀、边叫边飞的喜鹊。进而引申为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造“写”字本身就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中,写作与联想是密不可分的,种种联想的迁移、扩散、引伸,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鲜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课堂上横向的联想可以丰富材料、加深思索,纵向的联想可以深化理念,拓宽思路。如学完《穷人》,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留给了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第二天,这两个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会有什么反应?丰富的联想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写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学语文课程标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与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可以助写,写能够促读;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可依照以下几种练写形式进行训练。
1.想象补白。有些课文受篇幅等方面的影响,在情节处理上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海鸥送老人”场景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亲情,可设计补白:如果你是这群翻飞的海鸥中的一只,看着老人的遗像,想起老人十多年来和你们的相处,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补白,蕴涵在人鸥之间的深厚情感就清晰了。
2.仿写片段。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生动的字句、富含意蕴的话、运用得恰如其分的句式等,这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落花生》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发现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惜牺牲自己让同学们获得知识的小物品,以此为内容进行仿写,培养学生感情体验,加强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享受和发展当中,做到文道结合。
3.记录感悟。文章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我们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某种情感——喜爱、惋惜、惆怅、愤恨等,而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会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如《再见了亲人》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精神令人感动,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对她说几句话,这样设计既能生发出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又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读文·联想·写作”教学模式有效地搭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与主旋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3),8。
[2]林振忠 找寻有效的读写训练点.小学语文教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