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内容,并且要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的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改变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外化。
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误区
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单元第三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第二课时,结合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要求,我们选择了制作word电子小报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word电子小报制作,通常我们会采取按照某一个具体的主题来制作电子小报,下文就以两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word电子小报制作,按照所含知识内容,我们安排了4课时内容。上课之前,听了一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从当前热门的话题——低碳生活谈起,展示做好的小报样张,发现学生在欣赏小报的时候,是一种惊叹的表情,想不到利用word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电子小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描述上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完成电子小报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案例二]:听取了前面教师的课,参考了其教案和教学课件,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复备。上课之前,我还想着这节课学生应该还是很喜欢,很感兴趣的。但是上课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当我把低碳生活电子小报制作方案下发到学生机的时候,开始有学生不安静了,“怎么又是低碳生活”,一位学生开始抱怨道,听到有同学开始这样说,其他的学生也开始不安分了,“低碳,低碳,我们前面已经上了好几节这个内容了”,一位学生插嘴说道、“老师,还能换个内容啊。”旁边的学生也附和着。看着这帮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我提示同学们安静下来,整理思路准备这节课的内容。这时,一句“老师,我们被低碳了”让本来安静的课堂又开始不安分起来,本想让说这句话的学生站起来,准备好好教育一番,但转念一想,这样会影响上课进程,我就说让这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课后留下来,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本来就是这样嘛,上了几节内容都是低碳生活,看了都厌烦了”。听到这里,回想起刚开始学习的热情,对比现在这种消极学习的态度,不禁陷入深思……
二、实施情感目标教育的反思
反思1、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保持“三维目标”的完整性,就容易出现一些很泛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一系列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目标,使人觉得这些目标设计空洞,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在案例中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描述:“激发学生学习word的热情,让学生在完成电子小报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描述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具体化、明晰化。这样,情感目标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也便于教师在课后及时地进行评价和分析。从马杰的ABCD理论上看,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激发学生”行为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以低碳生活电子小报作为引入,设计意图为“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的课程中,却再没有任何有关“低碳生活”的内容,这种纯粹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教”的做法,使情感目标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完全分割开来。
反思2、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之外,还会有一种隐性的影响,那就是老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和对所教学科的热情,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和教育。用低碳生活这一当前热门话题展开制作电子小报,刚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大,而后随着进一步学习,每节课都是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慢慢减少。现今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渠道都很丰富,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完全做到知识的权威和垄断,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用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以技术与人文交汇的眼光来理解和参与世界。
反思3、实践体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一些典型任务或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领会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反思4、注重教学细节。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八种智能。案例中低碳生活电子小报,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所包含的技术,也可以利用留言板等技术平台,让学生“说”,让学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学生练习或自学时,提供优美的音乐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主体是理性的知识和操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适时补充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逐渐从单纯的操作和体验,升华到形成一定的态度,甚至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进而内化成品质。
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误区
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单元第三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第二课时,结合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要求,我们选择了制作word电子小报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word电子小报制作,通常我们会采取按照某一个具体的主题来制作电子小报,下文就以两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word电子小报制作,按照所含知识内容,我们安排了4课时内容。上课之前,听了一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从当前热门的话题——低碳生活谈起,展示做好的小报样张,发现学生在欣赏小报的时候,是一种惊叹的表情,想不到利用word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电子小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描述上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完成电子小报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案例二]:听取了前面教师的课,参考了其教案和教学课件,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复备。上课之前,我还想着这节课学生应该还是很喜欢,很感兴趣的。但是上课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当我把低碳生活电子小报制作方案下发到学生机的时候,开始有学生不安静了,“怎么又是低碳生活”,一位学生开始抱怨道,听到有同学开始这样说,其他的学生也开始不安分了,“低碳,低碳,我们前面已经上了好几节这个内容了”,一位学生插嘴说道、“老师,还能换个内容啊。”旁边的学生也附和着。看着这帮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我提示同学们安静下来,整理思路准备这节课的内容。这时,一句“老师,我们被低碳了”让本来安静的课堂又开始不安分起来,本想让说这句话的学生站起来,准备好好教育一番,但转念一想,这样会影响上课进程,我就说让这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课后留下来,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本来就是这样嘛,上了几节内容都是低碳生活,看了都厌烦了”。听到这里,回想起刚开始学习的热情,对比现在这种消极学习的态度,不禁陷入深思……
二、实施情感目标教育的反思
反思1、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保持“三维目标”的完整性,就容易出现一些很泛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一系列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目标,使人觉得这些目标设计空洞,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在案例中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描述:“激发学生学习word的热情,让学生在完成电子小报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描述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具体化、明晰化。这样,情感目标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也便于教师在课后及时地进行评价和分析。从马杰的ABCD理论上看,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激发学生”行为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以低碳生活电子小报作为引入,设计意图为“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的课程中,却再没有任何有关“低碳生活”的内容,这种纯粹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教”的做法,使情感目标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完全分割开来。
反思2、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之外,还会有一种隐性的影响,那就是老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和对所教学科的热情,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和教育。用低碳生活这一当前热门话题展开制作电子小报,刚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大,而后随着进一步学习,每节课都是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慢慢减少。现今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渠道都很丰富,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完全做到知识的权威和垄断,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用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以技术与人文交汇的眼光来理解和参与世界。
反思3、实践体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一些典型任务或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领会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反思4、注重教学细节。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八种智能。案例中低碳生活电子小报,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所包含的技术,也可以利用留言板等技术平台,让学生“说”,让学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学生练习或自学时,提供优美的音乐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主体是理性的知识和操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适时补充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逐渐从单纯的操作和体验,升华到形成一定的态度,甚至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进而内化成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