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是发展最快,也是投入最大、政策最宽松的时期。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综合分析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应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民生。因此,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应该重视的是职业教育,最需要加强的是职业教育,最迫切发展的也是职业教育。
梳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有五个问题。
一、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认识理解不同,在基本制度、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会“谬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位置”非常特殊。从横向看,它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明显不是升学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劳动者;从纵向看,职业教育也可以有“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但它不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也不是培养高精尖科学家,它是培养将“图纸变为产品”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我们可以“小心”地描述一下职业教育的性质:即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层次教育。很显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学历教育,也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院校越办得不像个“学校”,就越像现代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的办学思路去办职业教育会陷入泥潭,在现有的学历体系内,以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职业的吸引力、走高学历的道路会走进死胡同。笔者比较赞同有学者提出的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的说法。
二、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校企合作法律制度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普遍模式,但还基本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而且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也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实际利益的回报,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与就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应该说最好的教学课程在企业,最好的实训设备在企业,最好的师资也在企业,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融为一体。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而现在职业教育法中的表述过于原则笼统,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规定非常模糊,无法操作。从政策层面看,目前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少,但在支持校企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基本上也是空白。
因此,首先要尽快从法律层面制定出台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利,使企业愿意做、学校容易做,真正实现“双赢”;其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比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按照学生实习专业设施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要求,采取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将设施设备放在企业,专门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再比如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由当地政府按照接受学生的数量,由财政直接给予企业学生实习补贴。
三、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
招生难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初高中毕业生持续下降、高等教育持续扩招。据有关统计,2005年全国初中阶段毕业生为2123万,2013年减少到1600万;2008~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分别为57%、62%、69.5%、72.3%,2013年已达到了87.6%。2013年,全国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高职),在校生共3460万人,而中职在校 生是1923万人,大学生已经比中职生多出1537万人。正是由于教育适龄人口刚性下降、高校招生持续扩大,如果再考虑初高中毕业生未继续升学而出去打工、辍学等因素,这“一降一升一走”进一步挤压了中职学校招生空间,使得中职招生難问题凸显。
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多了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肯定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提供不了这么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本科以上的教育过度率为30%,远远低于中国本科及以上的教育过度率90%多。”她认为,虽然教育过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过度现象值得警惕。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水平的“教育过度”,不仅会对人们工作、生活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体适应,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应与行业企业能够提供的相应就业岗位大体一致。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统筹规划,构建合理教育结构,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四、最具有挑战的问题是构建适应职业教育性质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未摆脱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即“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习”的“三段论”模式。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即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能够胜任职业要求,完成好一项独立的工作任务。构建职业院校新的课程体系,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实际工作任务;形象地说,就是将“盆里”的知识和技能打碎,重新排列组合进行化学反应,再用工作任务将它们拎出来;通俗地说,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因此,按照职业教育性质定位,适合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必须打破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性、弱化学科性,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促进职业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五、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对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
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技能人才在全社会的认同程度还是偏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上普高、读大学,才是成才正道;读职校、学技能,实是无奈之举。很多家长和学生宁愿高价上普通高中,也不愿免费读职校。当然这与目前技术工人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有关,也与目前用人政策有关,如目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在同一个企业里同等技能水平但无相应学历,待遇就往往低一个档次。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因此,解决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度确实难度系数最高,它不仅有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政策因素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本身工作的范畴。如何大力宣传习总书记提出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如何大力营造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共同发力。
(作者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
梳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有五个问题。
一、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认识理解不同,在基本制度、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会“谬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位置”非常特殊。从横向看,它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明显不是升学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劳动者;从纵向看,职业教育也可以有“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但它不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也不是培养高精尖科学家,它是培养将“图纸变为产品”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我们可以“小心”地描述一下职业教育的性质:即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层次教育。很显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学历教育,也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院校越办得不像个“学校”,就越像现代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的办学思路去办职业教育会陷入泥潭,在现有的学历体系内,以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职业的吸引力、走高学历的道路会走进死胡同。笔者比较赞同有学者提出的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的说法。
二、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校企合作法律制度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普遍模式,但还基本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而且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也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实际利益的回报,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与就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应该说最好的教学课程在企业,最好的实训设备在企业,最好的师资也在企业,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融为一体。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而现在职业教育法中的表述过于原则笼统,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规定非常模糊,无法操作。从政策层面看,目前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少,但在支持校企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基本上也是空白。
因此,首先要尽快从法律层面制定出台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利,使企业愿意做、学校容易做,真正实现“双赢”;其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比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按照学生实习专业设施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要求,采取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将设施设备放在企业,专门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再比如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由当地政府按照接受学生的数量,由财政直接给予企业学生实习补贴。
三、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
招生难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初高中毕业生持续下降、高等教育持续扩招。据有关统计,2005年全国初中阶段毕业生为2123万,2013年减少到1600万;2008~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分别为57%、62%、69.5%、72.3%,2013年已达到了87.6%。2013年,全国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高职),在校生共3460万人,而中职在校 生是1923万人,大学生已经比中职生多出1537万人。正是由于教育适龄人口刚性下降、高校招生持续扩大,如果再考虑初高中毕业生未继续升学而出去打工、辍学等因素,这“一降一升一走”进一步挤压了中职学校招生空间,使得中职招生難问题凸显。
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多了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肯定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提供不了这么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本科以上的教育过度率为30%,远远低于中国本科及以上的教育过度率90%多。”她认为,虽然教育过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过度现象值得警惕。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水平的“教育过度”,不仅会对人们工作、生活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体适应,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应与行业企业能够提供的相应就业岗位大体一致。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统筹规划,构建合理教育结构,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四、最具有挑战的问题是构建适应职业教育性质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未摆脱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即“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习”的“三段论”模式。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即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能够胜任职业要求,完成好一项独立的工作任务。构建职业院校新的课程体系,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实际工作任务;形象地说,就是将“盆里”的知识和技能打碎,重新排列组合进行化学反应,再用工作任务将它们拎出来;通俗地说,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因此,按照职业教育性质定位,适合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必须打破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性、弱化学科性,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促进职业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五、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对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
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技能人才在全社会的认同程度还是偏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上普高、读大学,才是成才正道;读职校、学技能,实是无奈之举。很多家长和学生宁愿高价上普通高中,也不愿免费读职校。当然这与目前技术工人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有关,也与目前用人政策有关,如目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在同一个企业里同等技能水平但无相应学历,待遇就往往低一个档次。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因此,解决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度确实难度系数最高,它不仅有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政策因素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本身工作的范畴。如何大力宣传习总书记提出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如何大力营造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共同发力。
(作者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