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之日起,2010就注定将成为上海市里程碑式的年份,上海市倾注于世博会的热情究竟能获得怎样的回报,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所带来的这种世界性的人员流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国际间最早的大规模“旅游流”,由此可见,世博会从诞生之时起,就与旅游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世博会历史的梳理,找出世博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世博会对上海都市旅游的影响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世博会;上海;旅游业
一、世博会发展路径分析
从1851年至今,世博会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世博会不仅促进了世界交流,也见证了世界当代史的发展演变。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伦敦开始,到21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世博会不仅走过了一百多年,也走遍了各个大洲。鉴于对世博会的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地综合权衡,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综合类世博会。历届世博会举办地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从时间上来看,世博会发源于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早期的世博会举办地也以欧洲国家的首都为主。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世博会举办地的演变具有以下特征:
19世纪共举办了11届世博会,举办地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由欧洲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占这一时期总数的64%。进入20世纪开始,美国成为最热衷于举办世博会的国家,1900-2000年这一个世纪里,世博会共举办了19届,其中有6次在美国举办,占总数的32%,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一时期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国家。21世纪以来,世博会共举办了3次,分别是德国的汉诺威、日本的爱知和中国的上海,可以看出,随着世博会的发展,举办地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连续两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这不仅说明了世博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到亚洲,也说明了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世博会的影响力是在走下坡路。世博会举办地的空间转移路径,如图1所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世博会的发展主要路径是“欧洲-北美-亚洲”这样一条线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具体原因为:首先,这是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扩张集聚了资本,从而成为世界“中心”;二战之后,美国的崛起势头渐渐压过欧洲国家,20世纪末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将目光投向亚洲。其次,这也是世博会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世博会发端于欧洲,诞生于英国,经过19世纪共11届世博会,虽然其知名度有所提高,但举办地过于集中在欧洲国家,从这项会议本身而言,是不利于其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同时,根据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如果一个国家举办世博会的频次过高,世博会对其的吸引力就会减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世博会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再次,对于没有举办国世博会的国家而言,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举办世博会对其的吸引力会很大,他们也会努力争取举办权。
二、世博会与旅游业
世博会与旅游业是不可分离的,世博会从举办之初就注定了要与旅游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托马斯库克正在组织旅游促销和组织旅游活动,并且在他创办的第一份旅游报纸上,鼓动大家前往水晶宫参观正在那里举行的博览会,与此同时,世博会所吸引来的参观客流也构成了伦敦旅游客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世博会从诞生之时起就与旅游业密不可分。因此,如果要探讨举办世博会对一个城市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旅游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世博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诞生于1845年,以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活动为代表,所以从时间上看,世博会与旅游业均诞生于19世纪中叶,至今,二者都已经经历了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世博会的首次举办,因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国家政治力量的介入等因素的影响,它注定是备受瞩目的,并且在当时,从本质上讲,世博会是一种政治力量推动的国际交流活动,而旅游业则只是一种属于小众的“私人”行为,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对于旅游业而言,世博会是其发展中可以仰仗的一颗“参天大树”。而综合二者发展过程也可以发现,世博会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博会促进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发展
世博会作为一项大型会展,因为有来自政府力量的支持,在其发展的初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例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不仅为英国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同时大大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铁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当时,铁路的发展无疑为旅游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世博会创造旅游资源
经历了160余年发展的世博会,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和文化理念,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存。例如,1876费城世博会展出的自由女神手臂、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自由女神头部、1889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诞生于世博会、之后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世博会推广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吸引力
世博会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数千万人次的参观客流,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电视频道等传媒业的争相报道。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60个电视频道转播了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来自86个国家的媒体和超过12000篇外国新闻报道了本届世博会,实现了对主办城市的“全球宣传”效果,对于举办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免费的城市形象公关机会。
(五)世博会催生创造旅游产品
纵观世博会的发展历史,在世博会发展之初就有人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旅游发展契机,例如,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托马斯库克共组织了16.5万人次前往参观;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期间,更是开通了英国和巴黎之间的往返旅游线路,这不仅为国际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这条线路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
(六)世博会成为旅游商品销售平台
世博会发展至今,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旅游业联系的日益密切,前往世博会参观不仅是对展品的欣赏过程,还能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商品,甚至世博会已经成为各个参展国展示其民族特色的舞台,成为微缩版的地球,随着参展国数量的不断增加,前往世博会参观,更像是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这也说明了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密切。
三、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世博会推进上海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办好这次的世博会,上海市从政府领导班子到广大的市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其说是世博会推进了上海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如说是上海市以世博会为名义,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是获利方。2002年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以来,上海市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上海市主要年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如表2所示:
在表2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部分的投资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发现,从2002-2003年,这一项的数值从63.01变为273.77,增长了110.76,而2002年恰好是上海申办世博成功的年份,可见,世博会不仅改变了上海市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比例,因为交通运输的巨大投入,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世博会推动上海国内旅游市场发展
从邻近的几次世博会所接待的客源情况来看,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共接待游客6500万,其中国际游客170万,只占2.6%;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游客主要是德国人,90%以上的世博会游客都来自德国,其中来自下萨克森州的本地游客比重为36%,德国其他地区的游客来自老的州联邦,外国游客只占7%的份额;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同样以日本游客为主,共接待参观游客2205万人,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仅有100万。
由此可见,世博会发展至今虽然参展国家和参展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经是仅是不同往日了,美国作为世界上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国家,也已经于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认可类)之后,再也没有申办过世博会,并且缺席了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2001年,美国政府更是宣布退出管理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展览会公约》。在全球影响力下降之后,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有所转变,这时的世博会对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贡献不是国际游客市场的壮大,而是国内游客市场。那么,上海世博会显然也是会以国内市场为主。
(三)世博会促进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扩展
城市娱乐业的进步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娱乐也是旅游活动的六大基本要素之一,因此,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拓展,也是间接推动上海旅游业发展的表现。
上海从1843年开埠以来,受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影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娱乐业态,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中央娱乐区,即南京路西藏路中央娱乐区,以及外滩娱乐区、城隍庙娱乐区、老西门娱乐区、五角场娱乐区等十二个次中心娱乐区,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又逐渐向徐汇区和浦东区扩展。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再一次将这种城市娱乐空间的布局向外延伸,随着世博园区的后续再利用的进行,世博园区必将成为上海新的娱乐区和旅游目的地,这样,不仅使得城市的娱乐空间得以延伸,也为上海创造了新的旅游景区,例如,本次世博会要保留下来的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势必也会成为新上海标志之一。
四、总结
综合世博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世博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发展,并且越来越“大众化”,这种大众化是指,随着世界间沟通方式的日益多样和完善,关于世博的信息并不再是半封闭的。但是,同时,世博会也面临着影响力减弱的问题,以美国为例,他们已经认为世博会不再重要,并且退出了国际展览局。而旅游业的发展正蒸蒸日上,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否可以逆转一下,世博会能否通过与旅游业的紧密联合而实现再发展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当代上海研究所.“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纪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郭定平.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潜力的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03(5).
5、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M].文汇出版社,2008.
6、王晓云.世界博览会与城市旅游:互动中共创辉煌[J].旅游学刊,2004(2).
7、姚昆遗.机遇与支撑——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都市旅游业[J].上海大学学报,2003(6).
8、徐明,曹美芸,马尔可,尼古拉.爱知世博会客流数据库挖掘对上海世博会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世博会;上海;旅游业
一、世博会发展路径分析
从1851年至今,世博会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世博会不仅促进了世界交流,也见证了世界当代史的发展演变。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伦敦开始,到21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世博会不仅走过了一百多年,也走遍了各个大洲。鉴于对世博会的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地综合权衡,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综合类世博会。历届世博会举办地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从时间上来看,世博会发源于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早期的世博会举办地也以欧洲国家的首都为主。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世博会举办地的演变具有以下特征:
19世纪共举办了11届世博会,举办地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由欧洲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占这一时期总数的64%。进入20世纪开始,美国成为最热衷于举办世博会的国家,1900-2000年这一个世纪里,世博会共举办了19届,其中有6次在美国举办,占总数的32%,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一时期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国家。21世纪以来,世博会共举办了3次,分别是德国的汉诺威、日本的爱知和中国的上海,可以看出,随着世博会的发展,举办地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连续两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这不仅说明了世博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到亚洲,也说明了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世博会的影响力是在走下坡路。世博会举办地的空间转移路径,如图1所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世博会的发展主要路径是“欧洲-北美-亚洲”这样一条线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具体原因为:首先,这是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扩张集聚了资本,从而成为世界“中心”;二战之后,美国的崛起势头渐渐压过欧洲国家,20世纪末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将目光投向亚洲。其次,这也是世博会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世博会发端于欧洲,诞生于英国,经过19世纪共11届世博会,虽然其知名度有所提高,但举办地过于集中在欧洲国家,从这项会议本身而言,是不利于其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同时,根据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如果一个国家举办世博会的频次过高,世博会对其的吸引力就会减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世博会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再次,对于没有举办国世博会的国家而言,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举办世博会对其的吸引力会很大,他们也会努力争取举办权。
二、世博会与旅游业
世博会与旅游业是不可分离的,世博会从举办之初就注定了要与旅游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托马斯库克正在组织旅游促销和组织旅游活动,并且在他创办的第一份旅游报纸上,鼓动大家前往水晶宫参观正在那里举行的博览会,与此同时,世博会所吸引来的参观客流也构成了伦敦旅游客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世博会从诞生之时起就与旅游业密不可分。因此,如果要探讨举办世博会对一个城市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旅游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世博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诞生于1845年,以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活动为代表,所以从时间上看,世博会与旅游业均诞生于19世纪中叶,至今,二者都已经经历了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世博会的首次举办,因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国家政治力量的介入等因素的影响,它注定是备受瞩目的,并且在当时,从本质上讲,世博会是一种政治力量推动的国际交流活动,而旅游业则只是一种属于小众的“私人”行为,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对于旅游业而言,世博会是其发展中可以仰仗的一颗“参天大树”。而综合二者发展过程也可以发现,世博会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博会促进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发展
世博会作为一项大型会展,因为有来自政府力量的支持,在其发展的初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例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不仅为英国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同时大大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铁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当时,铁路的发展无疑为旅游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世博会创造旅游资源
经历了160余年发展的世博会,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和文化理念,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存。例如,1876费城世博会展出的自由女神手臂、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自由女神头部、1889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诞生于世博会、之后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世博会推广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吸引力
世博会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数千万人次的参观客流,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电视频道等传媒业的争相报道。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60个电视频道转播了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来自86个国家的媒体和超过12000篇外国新闻报道了本届世博会,实现了对主办城市的“全球宣传”效果,对于举办城市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免费的城市形象公关机会。
(五)世博会催生创造旅游产品
纵观世博会的发展历史,在世博会发展之初就有人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旅游发展契机,例如,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托马斯库克共组织了16.5万人次前往参观;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期间,更是开通了英国和巴黎之间的往返旅游线路,这不仅为国际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这条线路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
(六)世博会成为旅游商品销售平台
世博会发展至今,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旅游业联系的日益密切,前往世博会参观不仅是对展品的欣赏过程,还能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商品,甚至世博会已经成为各个参展国展示其民族特色的舞台,成为微缩版的地球,随着参展国数量的不断增加,前往世博会参观,更像是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这也说明了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密切。
三、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世博会推进上海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办好这次的世博会,上海市从政府领导班子到广大的市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其说是世博会推进了上海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如说是上海市以世博会为名义,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是获利方。2002年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以来,上海市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上海市主要年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如表2所示:
在表2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部分的投资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发现,从2002-2003年,这一项的数值从63.01变为273.77,增长了110.76,而2002年恰好是上海申办世博成功的年份,可见,世博会不仅改变了上海市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比例,因为交通运输的巨大投入,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世博会推动上海国内旅游市场发展
从邻近的几次世博会所接待的客源情况来看,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共接待游客6500万,其中国际游客170万,只占2.6%;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游客主要是德国人,90%以上的世博会游客都来自德国,其中来自下萨克森州的本地游客比重为36%,德国其他地区的游客来自老的州联邦,外国游客只占7%的份额;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同样以日本游客为主,共接待参观游客2205万人,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仅有100万。
由此可见,世博会发展至今虽然参展国家和参展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经是仅是不同往日了,美国作为世界上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国家,也已经于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认可类)之后,再也没有申办过世博会,并且缺席了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2001年,美国政府更是宣布退出管理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展览会公约》。在全球影响力下降之后,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有所转变,这时的世博会对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贡献不是国际游客市场的壮大,而是国内游客市场。那么,上海世博会显然也是会以国内市场为主。
(三)世博会促进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扩展
城市娱乐业的进步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娱乐也是旅游活动的六大基本要素之一,因此,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的拓展,也是间接推动上海旅游业发展的表现。
上海从1843年开埠以来,受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影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娱乐业态,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中央娱乐区,即南京路西藏路中央娱乐区,以及外滩娱乐区、城隍庙娱乐区、老西门娱乐区、五角场娱乐区等十二个次中心娱乐区,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又逐渐向徐汇区和浦东区扩展。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再一次将这种城市娱乐空间的布局向外延伸,随着世博园区的后续再利用的进行,世博园区必将成为上海新的娱乐区和旅游目的地,这样,不仅使得城市的娱乐空间得以延伸,也为上海创造了新的旅游景区,例如,本次世博会要保留下来的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势必也会成为新上海标志之一。
四、总结
综合世博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世博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发展,并且越来越“大众化”,这种大众化是指,随着世界间沟通方式的日益多样和完善,关于世博的信息并不再是半封闭的。但是,同时,世博会也面临着影响力减弱的问题,以美国为例,他们已经认为世博会不再重要,并且退出了国际展览局。而旅游业的发展正蒸蒸日上,世博会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否可以逆转一下,世博会能否通过与旅游业的紧密联合而实现再发展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当代上海研究所.“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纪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郭定平.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潜力的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03(5).
5、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M].文汇出版社,2008.
6、王晓云.世界博览会与城市旅游:互动中共创辉煌[J].旅游学刊,2004(2).
7、姚昆遗.机遇与支撑——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都市旅游业[J].上海大学学报,2003(6).
8、徐明,曹美芸,马尔可,尼古拉.爱知世博会客流数据库挖掘对上海世博会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